劉振榮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56例
劉振榮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中醫(yī)院婦產科,徐州221116)
目的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 對我院自2007年至2012年住院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56例給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診斷和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結果 痊愈率87.5%,有效率100%。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的炎癥。盆腔炎可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在急性期未得到徹底治愈,則可轉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復發(fā)作。盆腔炎是生育期婦女的常見病,近年來國內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1]。我院56例住院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積型)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7~2012年住院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56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4歲,平均年齡34歲,病程5個月~3年,均為有性生活史女性,均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婦科腫瘤及嚴重內外科疾病。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①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癥狀:下腹部墜痛或腰骶部脹痛,白帶多,月經不調,低熱,疲乏,不孕等。③體征:多數子宮后位,壓痛明顯,活動受限,一側或兩側附件增厚或腫塊,壓痛陽性,宮頸充血,分泌物增多,至少具備子宮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伴壓痛及附件區(qū)壓痛。④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可有白細胞增高或中性粒細胞輕度增高。B超有炎性包塊或盆腔積液。
1.3 治療方法 首先選用頭孢類抗菌素聯(lián)合奧硝唑靜脈應用,一日1次,共10天。同時于非月經期給予口服中藥經驗方,同時中藥灌腸和中藥包腹部外敷聯(lián)合治療。
1.3.1 口服中藥經驗方 方劑:紅藤20g,敗醬草20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丹參15g,赤芍15g,桃仁9g,牡丹皮9g,木香12g,茯苓12g,生地黃9g。用法:一日1付,水煎400ml,分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共用14天。
1.3.2 中藥灌腸 方劑:紅藤20g,敗醬草20g,蒲公英20g,鴨跖草20g,地丁20g,三棱9g,莪術9g,桃仁9g。用法:水煎150ml,于每晚睡前排空二便后,取側臥位,將灌腸導管緩慢插入肛管14~18cm,滴速60~90滴/分,平臥2~4小時,保留6~8小時,連用14天。
1.3.3 中藥包外敷 方劑:千年健60g,川斷120g,追地風60g,川椒60g,艾葉250g,五加皮120g,桑寄生60g,透骨草250g,獨活60g,血竭60g,赤芍120g,歸尾60g,乳香60g,沒藥60g。用法:用紗布將上述中藥包好,放入鐵鍋中蒸半小時,趁熱將藥包放在下腹部熱敷30分鐘。藥包上方罩塑料袋防止熱量散失,連用14天。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正常,且一月后隨診無復發(fā)。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明顯改善。有效: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減輕或加重,婦科檢查無改善或加重。
56例患者中,痊愈49例,顯效6例,有效1例(原因為家中有事,未能住院堅持完療程)。痊愈率為87.5%,顯效率為10.7%,有效率為1.8%,總有效率為100%。
西醫(yī)認為盆腔炎由需氧菌和厭氧菌兩種致病菌引起,故西醫(yī)以頭孢類抗菌素聯(lián)合奧硝唑消滅致病菌。中醫(yī)認為盆腔炎屬于中醫(yī)腹痛、帶下、癥瘕等范疇。其發(fā)生與濕、熱、瘀、邪密切相關。多由濕熱下注或濕毒入侵,客于胞宮,脈絡受損,氣血不行,瘀血內滯而形成。故采用清熱利濕、化瘀散結、理氣行滯、扶正固本的中藥治療。本經驗方中紅藤、敗醬草、金銀花、蒲公英為主藥,以清熱、解毒、祛濕;丹參、赤芍、桃仁、牡丹皮為輔,活血、散瘀、止痛;木香、茯苓、生地黃為左使,分別理氣、利濕、涼血滋陰。采用中藥灌腸和外敷方法,通過局部藥物吸收和滲透,使藥物直達病灶所,局部藥物濃度高增加藥效。同時局部濕熱刺激,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兩者結合使用,相輔相成,共奏清熱利濕、理氣活血之效,促進增生組織軟化,利于炎癥消退和炎性物質吸收,減輕疼痛,顯著提高療效。應用以上方案,56例患者痊愈率為87.5%,顯效率為10.7%,有效率為1.8%,總有效率為100%。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能標本兼治,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313-3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S].1993:243-253,250-25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51
1672-2779(2013)-17-0067-01
吳義紅
201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