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芝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北京100871)
社會工作發(fā)端于西方國家,并經(jīng)歷了一個從志愿性活動到職業(yè)性活動再到專業(yè)化職業(yè)活動的歷史發(fā)展過程[1]。在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社會工作形成了不同的實踐模式?;诖壬平M織會社和睦鄰組織運動這兩個源頭,社會工作形成了個人處遇(individual treatment)和社會改革(social reform)模式,以及治療(remedial)和社會發(fā)展(social development)模式[2]。這些實踐模式的區(qū)分主要是依據(jù)它們的功能定位,對它們的討論在文獻中也比較多見。本文對這些依據(jù)功能定位區(qū)分出來的實踐模式不再贅述,主要從如何把知識與實踐整合起來的角度,闡述社會工作實踐模式的轉變。
如前所述,區(qū)分社會工作實踐模式的另一個標準,是看它們如何把知識與實踐整合起來,或者更確切地說,看它們主張何種來源的知識可以作為社會工作實踐的決策與行動的依據(jù)。從這個角度來講,知識與實踐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區(qū)分不同社會工作實踐模式的分水嶺。但事實上,關于知識和實踐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社會工作領域中遠沒有達成共識。許多人爭辯說,只有來源于科學的知識才應當用來指導實踐的決策和行為。反過來,這種觀點又引起了關于科學和科學調查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的意義的爭論。過往的三十多年間,在科學的理性或實驗觀點的支持者和存在主義或詮釋主義的支持者之間,這種爭論不斷重演[3]。正是由于對知識與實踐之間相互關系的不同觀點,促成了不同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
從歷史發(fā)展脈絡來講,“以權威為本的實踐”(authority-based practice)是最先出現(xiàn)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在這個實踐模式中,指引實踐的知識來源于其他人的意見、“權威”的判斷、未檢驗過的直覺、逸事多的經(jīng)驗和名望[4]。甘布里爾(Gambrill,E.D.)指出,社會工作宣稱自己是一個提供特殊專長解決一定類型問題的專業(yè)。從社會工作者是美國精神健康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社會工作學院數(shù)量不斷增加,以及研究中心紛紛建立等許多表面現(xiàn)象來看,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確是欣欣向榮的。但問題是,社會工作聲稱自己是一個為受訓的人員提供特殊專長的專業(yè),專業(yè)執(zhí)照和證書的頒發(fā)是以擁有獨一無二的技巧和知識為依據(jù)的。這種說法就如同社會工作專業(yè)產生時一樣依然缺乏證據(jù),并沒有證據(jù)表明社會工作者擁有那種比非專業(yè)人員能夠產生更好結果的、獨一無二的知識和技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會工作訴諸兩條路徑。第一條路徑是要求信任和信賴,把良好的意愿作為良好的結果的證據(jù);第二條路徑是假裝是科學的,而實際上是偽科學的(只有其表而無其實)。前者呼吁人們相信,既然“我們最了解”,那么批判性地檢驗這種主張是沒有必要的。后者論證說,“我們已經(jīng)做或正在做社會工作,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是有效的,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边@兩個取向依賴于權威的(例如共識、地位)而不是證據(jù)的標準,揭示出社會工作是一個以權威為本的專業(yè)[5]。
雖然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有其便利性和實用性,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瓶藗?Cochrane,A.)在1972年出版的《效果和效率》一書中對當時以權威為本的醫(yī)學實踐提出了尖銳批評,指責當時的醫(yī)學實踐中所使用的許多治療、介入、檢測和程序,沒有證據(jù)證明它們的效果,并且事實上所造成的傷害比改善還要多??瓶藗愄岢觯瑧敯央S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作為證明一個治療或一個介入的效果以及健康照顧有效的最佳手段[6],從而吹響了從以權威為本的醫(yī)學向以證據(jù)為本的醫(yī)學轉變的號角。伴隨著醫(yī)學領域從以權威為本的醫(yī)學向以證據(jù)為本的醫(yī)學的轉變,社會工作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以權威為本的實踐向“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轉變。杰特(Jette,D.U.)等學者指出:以證據(jù)為本的醫(yī)學或者更一般的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的概念,標志著健康照顧專業(yè)中的一個轉移,即從傳統(tǒng)的強調行動要以指導臨床實踐的權威意見為基礎,轉向以資料為本、以臨床上的相關研究為基礎[7]。甘布里爾亦指出,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的關鍵貢獻,是鼓勵社會工作從一個以權威為本的專業(yè)轉向為另一個專業(yè),即一個對案主和學生的倫理義務得到履行、批判性鑒別和對知識與無知的誠實評估蔚然成風的專業(yè)[8]。在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中,指導實踐的知識來源于最佳的實驗科學證據(jù)。按照薩基特(Sacket D.L.)等學者的說法,“以證據(jù)為本的醫(yī)學是盡責、清楚和審慎地把當前最佳的證據(jù)運用于有關個別患者照顧的決定之中”[9],或者是“最佳的研究證據(jù)與臨床專長及患者價值的整合”[10]。麥克尼斯(McNeece,C.A.)和賽伊爾(Thyer,B.A.)從社會工作專業(yè)中的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的角度,對薩基特等學者的定義進行了詮釋,認為定義中的“最佳的證據(jù)”是指臨床上相關的研究,它們來自于基礎和應用科學的調查,尤其是來自于評估社會工作服務結果的介入研究,以及關于評估方法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臨床專長”是指利用我們的教育、人際技巧和過去的經(jīng)驗,評估案主的功能、診斷精神失常和/或(包括環(huán)境因素在內的)其他情景,以及理解案主的價值與偏好的能力;“案主的價值”是指案主在和社會工作者進行臨床接觸時所帶有的偏好、關注和期望[11]。所以,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即最佳的證據(jù)、臨床專長和案主的價值,它們是整個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誠如亨德利(Hundley,V.)所言: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不僅僅包含“使用”證據(jù),其亦需要在使用證據(jù)和臨床專長之間保持平衡[12]。因此,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在規(guī)劃個別患者的照顧時應當包括證據(jù)、臨床專長和患者/案主的偏好。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證據(jù)只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構成要素而不是唯一的構成要素,但如果我們想實現(xiàn)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就必須把研究證據(jù)結合進決定之中[13]。
盡管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試圖取代以權威為本的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學術界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以證據(jù)為本的醫(yī)學)也遭到了許多批評。這些批評包括:以證據(jù)為本的醫(yī)學是醫(yī)學的一個不良的哲學基礎,是狹隘的并排除了重要的信息,并不是以證據(jù)為本的,應用于個別患者身上的有用性是有限的,對醫(yī)患關系的自主性造成了威脅[14]。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科恩(Cohen,B.J.)走得更遠,他提出了除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和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之外的第三種實踐模式,即“以設計為本的實踐”(Design-based Practice)。在科恩看來,把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作為社會工作實踐及教育的新范式是不合時宜的。雖然把科學證據(jù)應用在社會工作實踐中肯定具有一定的位置,但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是一個過于狹隘的框架,只能應用在社會工作者遇到的一定類型的情景之中。因此,科恩提出了一個(他稱之為以設計為本的實踐的)把知識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的備選模式,并認為這個模式更加適合于社會工作在其中運作的背景環(huán)境的復雜性以及社會工作在未來面臨的挑戰(zhàn)。在這種實踐模式中,指導實踐的知識來源于實踐者和案主系統(tǒng)之間的互動、經(jīng)驗和整合,目的是在整個情境背景中為案主創(chuàng)造預期的未來[15]。
科恩所提出的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一方面源于對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的批判,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學者的理論貢獻。在科恩看來,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存在著只能解決可回答的問題、把焦點放在過去、假定社會工作基本上是一個問題解決的實踐等局限性[16],因而提出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是社會工作實踐的另一種選擇。在建構這個實踐模式時,科恩借鑒了西蒙(Simon,H.)的“人工科學”(artificial sciences)、“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杜威(Dewey,J.)的實用主義以及芙麗特(Follett,M.P.)的人類關系基本原則等有關思想[17]。
西蒙在《人工的科學》一書中區(qū)分了自然科學和人工科學,認為物理和化學等自然科學關注存在于世界中的自然對象和現(xiàn)象,關注它們的特點和性能以及如何相互作用,而工程學、醫(yī)學、護理學、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社會工作等人工科學則關注人工對象和現(xiàn)象,或者由人類設計和制造的對象和現(xiàn)象。人工科學脫胎于自然科學,但又有所不同。自然科學生產有關自然對象和現(xiàn)象、有關它們的特點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的知識,人工科學生產有關人工對象和系統(tǒng),特別是那些有目的和目標且有能力適應其環(huán)境的對象和系統(tǒng)的知識;自然科學是描述性的,人工科學是規(guī)范性的;自然科學關注分析,通過研究其部分的行為理解一個對象或系統(tǒng)如何運作,人工科學關注協(xié)同,從其與其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其所在的更大系統(tǒng)的角度來理解一個系統(tǒng)??贫髡J為,西蒙的這些思想為以設計為本的社會工作實踐奠定了科學基礎。
混沌理論有兩個重要原則。第一個原則,初始條件中的微小差異可以引起結果中更大的和不可預測的差異。把這個原則應用到社會工作實踐中,如果我們承認許多社會系統(tǒng)包含著重要的混沌過程,那么預測具體介入結果的活動就非常有問題,因為初始或介入條件中輕微的交替完全可以改變最終的結果。這意味著,如果在誰應用它或如何應用它上存在微小差異,那么已經(jīng)被認為是“以證據(jù)為本的”一個介入不一定有相同的結果。第二個原則,最初似乎是混沌的行為有時可能是復雜的,可以自我調節(jié)變化,該變化將導致不斷進化和適應的新的結構或系統(tǒng)。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過程的產生和自我組織可以完全理解,在幫助社會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案主或案主系統(tǒng)的“抗逆力”(resilience)以及可能引起能夠促進抗逆力行為的新的介入上也是重要的??贫髡J為,如果社會工作實踐者是在一個結果可以預測的、相對簡單和不變的環(huán)境中運作的,那么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將是一個決策和行動的恰當范式。但現(xiàn)實是,社會工作者必須與之打交道的社會系統(tǒng)是嵌入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中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中,動態(tài)的過程源于同其他系統(tǒng)的互動以及環(huán)境本身的改變。因此,一個復雜社會面對的主要議題,不可能通過把它們分解成小的部分得到解決,而只能努力在它們的復雜性和相互關系中理解這些問題。
科恩認為,在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中,知識和實踐之間的關系也來源于杜威的著作。杜威宣稱,全部有效的知識來源于經(jīng)驗、或者人類主體與他們的物質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以權威為本的實踐和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都把知識看作某種先于行動和決策的東西,而在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中,知識和行動,或者思和行,是相關的和互惠的過程。
除上述思想淵源外,科恩特別指出,芙麗特所提出的人類關系的四個基本原則構成了以設計為本的實踐的主要方面:第一個原則是喚起(evoking)。以設計為本的實踐的這個方面,包括勾畫出案主、實踐者、利益相關者等對案主情景的看法、假設和預期。它不是形成一個結構清晰的可回答的問題或問題的“正確的”概念化,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對情景復雜性的共享性的正確評價。第二個原則是整合(Integrating)。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方面,包括確認備選的行動之形象或方案,然后通過互惠性的互動和相互適應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的設計。這個過程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某些新的東西或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情景,而不僅僅是達成一個妥協(xié)。第三個原則是形成(emerging)。在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方面,案主或案主系統(tǒng)開始嘗試或實驗與統(tǒng)一的設計一致的新的行為、組織方式或結構。在直接實踐和宏觀背景二者中,這必須遵循將導致實現(xiàn)個人目標和預期未來的那種行動?!靶纬伞币舶ㄍ瑫r控制行動的實際結果,以及把它們與預期結果相比較。第四個原則是適應(Adapting)。由于未來的狀態(tài)不可能被預報或預測,而且改變是不斷發(fā)生的,所以被選定的方向將需要不斷地加以修正或調整。這個階段被稱作適應,但它比人們熟知的達爾文式樣的適應要復雜。在達爾文式樣的適應中,一個系統(tǒng)通過改變自身或自身的行為來回應其環(huán)境發(fā)生的改變(亦即消極適應)。在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中,適應是指那種由一個系統(tǒng)為了改變自身或者其環(huán)境以便于增加功效或效力而發(fā)起的改變,它也包括積極的適應。積極適應更可能是創(chuàng)造性或創(chuàng)新性的。
除闡述了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的主要內容外,科恩還指出了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以權威為本的實踐以及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三者之間的區(qū)別。科恩認為,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依賴下述四個判斷,而且正是這些判斷把其同以權威為本的實踐及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區(qū)分開來[18]。
首先,以設計為本的實踐假定,知識主要來源于實踐者和案主之間就改變案主現(xiàn)狀所達成的約定與獲得的經(jīng)驗。在以權威為本的實踐中,知識來源于其他人的意見、“權威”的判斷、未檢驗過的直覺、逸事多的經(jīng)驗和名望。在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中,知識來源于最佳的實驗科學證據(jù)。而在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中,知識來源于可以改善案主實現(xiàn)具體目標能力的有目的的行動。通過行動與評估的不斷循環(huán),實踐者和案主愈來愈接近實現(xiàn)預期的未來。
其次,以設計為本的實踐假定,社會工作實踐一般發(fā)生在缺乏結構的背景和復雜的情景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因果關系不足以解釋或預測案主的結果。一般來講,以權威為本的實踐適合于環(huán)境很可能維持不變和目前的結果令人滿意的情境,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適合于問題界定得清晰和備選的解決方案經(jīng)過嚴謹檢驗的情境,而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更加適合于不存在簡單的根本原因、環(huán)境不穩(wěn)定且很可能發(fā)生變化的情境。
再次,以設計為本的實踐假定,實踐關注“應當是什么”和產生一個將引導著由此致彼的行動過程。在以權威為本的實踐中,備選的行動過程一般局限于實踐者當下可作出的選擇。選擇的標準包括什么是權威認可的和什么是有利的。在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中,決定備選的行動過程主要是,通過科學的控制實驗研究證明何者在過去是有效的,以及把臨床經(jīng)驗和案主環(huán)境結合起來。在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中,備選的行動過程是被設計出來并不斷被監(jiān)控的。
最后,以設計為本的實踐假定,實踐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在以權威為本的實踐中,實踐的目的是向有需要者提供有效的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這個目的是回應性的,并專注于維持現(xiàn)狀。在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中,實踐的目的是通過一個建基于因果推理的理性過程解決案主的問題。以設計為本的實踐的目的,是利用反思和互動過程幫助案主在復雜的和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預期未來的方式。
相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來講,我國是社會工作實踐的后來者。盡管我國專業(yè)意義上的社會工作實踐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初協(xié)和醫(yī)院社會服務部的社會工作服務[19],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距時間并不太遙遠,但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不但在高校中取消了社會工作專業(yè),也阻礙了社會工作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拉大了我國社會工作實踐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距離。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社會工作實踐在我國重新得到恢復與發(fā)展,而且在我國社會建設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后來者,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及地區(qū)社會工作實踐的先進經(jīng)驗,是迅速提高我國社會工作實踐水平的途徑之一。通過上面對社會工作實踐模式轉變以及三個模式差異的比較,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第一,可以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區(qū)分社會工作實踐模式,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前述個人處遇模式和社會改革模式以及治療模式和社會發(fā)展模式,基本上是依據(jù)它們的功能定位加以區(qū)分的,相關學者也是從它們的功能定位角度加以研究的。個人處遇模式提供個人處遇,社會改革模式謀求社會改革;治療模式類似于個人處遇模式,強調個人的改變,社會發(fā)展模式強調正常成長、發(fā)展和預防。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和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主要是依據(jù)如何把知識與實踐整合起來加以區(qū)分的,它們分別強調權威、證據(jù)和設計在社會工作實踐的決策與行動中的重要性。相對來說,從知識與實踐的整合角度來研究社會工作實踐模式是另一個選擇。
第二,社會工作實踐模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共存的。社會工作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最先發(fā)端于英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后來逐漸蔓延到其他國家及地區(qū)。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這些實踐模式各有其出現(xiàn)及存在的道理,適合于不同國家及地區(qū)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譬如,個人處遇模式更適合于個人方面的問題,社會改革模式更適合于社會性問題;治療模式在城市中得到較多運用,社會發(fā)展模式在農村社區(qū)更能大展身手。雖然本文闡述的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和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在出現(xiàn)的時間上有先后順序,但它們之間尤其是后二者之間并不是一種替代關系,而是以一種多元化的形式共存。
第三,三個實踐模式各有短長,分別適應不同的情境。雖然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受到了較多批評,但社會工作實踐依然離不開專家的權威影響。即使在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中,也需要把最佳的研究證據(jù)同臨床專長及患者價值相結合。盡管以證據(jù)為本的實踐模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權威為本的實踐模式的不足,但它只適合于問題界定得清晰和備選的解決方案經(jīng)過嚴謹檢驗的情境,面對“混沌”情境顯得不那么有效。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把社會工作看做是一門“人工科學”,更適合于不存在簡單的根本原因和環(huán)境不穩(wěn)定且很可能發(fā)生變化的情境。
第四,以設計為本的實踐模式缺乏操作性,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從理論層面講,以設計為本的實踐建基于“人工科學”、“混沌理論”和實用主義等理論基礎之上。如果我們承認它們的科學性,也就等于承認了以設計為本的實踐的科學基礎。然而在操作層面上,以設計為本的實踐主要仰賴于芙麗特所提出的人類關系的四個基本原則。但當科恩把這四個基本原則應用到社會工作實踐中時,它們顯得過于抽象,難以作為社會工作實踐的操作指引。與此同時,或許是因為科恩的這個實踐模式2011年才提出,社會工作學界尚沒有人加以回應。從這個意義上說,以設計為本的社會工作實踐模式要想付諸實施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
[1]陳樹強:《社會工作的實質:歷史的觀點》,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2]Haynes,K.S.,The One Hundred-Year Debate:Social Reform versus Individual Treatment,Social Work,1998,(6);Midgley,J.,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In James Midgley & Amy Conley edited,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3-28;Morrison,J.D.,Using a Social Development Paradigm as a Approach to Re-balance the Profession of Social Work,Journal of Global Social Work Practice,2010,(1).
[3][15][16][17][18]Cohen,B.J.,Design-based Practice:A New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Social Work,2011,(4).
[4]Gambrill,E.D.,Evidence-based Practice:An Alternative to Authority-Based Practice,F(xiàn)amilies in Society,1999,(4).
[5]Gambrill,E.D.,Social Work:An Authority-Based Profession,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01,(2).
[6][14]Cohen,A.M.,Stavri,P.Z., & Hersh,W.R.,A catego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riticism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4,(1).
[7]Jette,D.U.,Bacon,K.,et al.Evidence-Based Practice:Beliefs,Attitudes,Knowledge,and Behaviors of Physical Therapists,Physical Therapy,2003,(9).
[8]Gambrill,E.D.,Evidence-based practice:Sea change or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3,(1).
[9]D.L Sacket,W.M.Rosenberg,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6,(7023).
[10]Haynes,R.B.,Devereaux,P.J.,Guyatt,G.H.Clinical expertise in the era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patient choice(editorial),2002,(Supplement l)
[11]McNeece,C.A., & Thyer,B.A.,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Social Work,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2004,(1).
[12]Hundley,V.,Evidence based practice:What is it?And why does it matter,Scottish Journal of Healthcare Chaplaincy,1999,(1).
[13]Gowing,L.,Evidence-base practice:from concepts to reality.In Ann M.Roche and Joanne McDonald eds.Systems,Settings,People:Workforc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for the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Field,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Addiction(NCETA),2001,p.77-86.
[19]王思斌:《非協(xié)調轉型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fā)展》,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