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卓
黑龍江作為行政區(qū)域名稱始于清代,清代以前黑龍江流域一直給人以荒涼蒼莽之感,但作為多民族偉大祖國的一部分,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東胡(山戎)、濊貊、肅慎(息慎)等民族先民卻與中原民族產(chǎn)生了廣泛交流,進行相互影響,并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從帝舜時代起,這片土地的先民和中原就有了聯(lián)系。東周時,周景王曾明確宣布肅慎之地,為其北方領土。戰(zhàn)國時,濊貊人南下松遼平原建立夫余國,管轄包括嫩江平原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漢朝時,武帝在今東北地區(qū)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樂浪、真番、玄菟、臨屯4郡,夫余國及東北北部各民族政權都臣屬漢朝。漢朝后期,肅慎后裔諸部稱為挹婁,分布在今張廣才嶺及小興安嶺以東到海之地,社會生活雖有較大發(fā)展,但諸部并立,未能統(tǒng)一,均臣服于夫余政權。兩晉時,挹婁人改稱勿吉。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勿吉人西進滅夫余。夫余部分遺民北上,在今嫩江以東平原建立豆莫婁政權,其轄地大體在今松嫩平原北部。嫩江以西則是鮮卑人的烏洛侯政權。隋唐時期,黑龍江地區(qū)在河北道的統(tǒng)轄之下,先后設立了渤海、黑水、室韋3個都督府。唐武則天時期,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酋長大祚榮,逐漸征服周邊靺鞨各部(隋以后,勿吉改稱靺鞨),于公元698年創(chuàng)立“震國”,并于公元713年改稱“渤海國”?!安澈庇诠?26年被契丹族所滅,享國220余年。“渤海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渤海文明,其管轄范圍最盛時“方五千里”,南至今朝鮮的龍興江,東至日本海,西抵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北達今黑龍江。今黑龍江省境內(nèi)松花江以南的全部地區(qū),均在其管轄之下。“渤海國”仿行唐朝的府州縣行政制度,設有5京、15府、62州、100余縣。5京即上京龍泉府,東京龍源府,西京鴨綠府,南京南海府,中京顯德府。在黑龍江地區(qū)內(nèi)的行政建置有上京龍泉府,還有鄚頡府、率賓府、東平府、鐵利府、懷遠府、定理府、安邊府、安遠府和渤海王廷直轄的銅州、郢州等。遼朝初稱契丹,契丹國建立不久,還曾在渤海故地設置東丹國,作為契丹國控制下的一個行政區(qū)域。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黑龍江地區(qū)西部和東部分屬上京道和東京道管轄。金朝時期,今黑龍江省行政區(qū)域的絕大部分在金上京路的轄區(qū)范圍內(nèi)。上京路轄會寧府、蒲與路、胡里改路、速頻路、隆州和肇州,還有東南沿海的曷懶路。首都上京會寧府遺址位于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元朝時期,東北地區(qū)屬于遼陽行中書省管轄,其轄境大體包括今東北三省與河北省的東北部以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qū),下轄7路1府。今黑龍江省地區(qū)分屬開元路和水達達路管轄。明朝時期,東北地區(qū)沒有采用中原的行政制度,而是實行具有軍事戍守特點的都司、衛(wèi)、所制。今黑龍江地區(qū)初為遼東都司管轄。公元1409年以后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
一、黑龍江省行政區(qū)域的產(chǎn)生和清代的行政建置
清朝在東北的地方行政制度,與關內(nèi)的省、府、縣行政制度不同,實行的是在滿洲八旗制度基礎上形成的“軍府制”,即由駐防將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協(xié)領、佐領、防御等軍事長官兼理轄區(qū)內(nèi)的民政事宜。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封禁”解除,流民涌入,于是,在東北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專掌民事的行政建置,形成將軍、府(直隸州、廳)、縣三級體制。到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終于改革東北地區(qū)吏治,決定廢除軍府制改為行省制,同全國一樣實行省、府、縣三級體制。此外,清朝時期黑龍江的行政區(qū)域劃分變化還與我國當時的外交、國力息息相關,1858年(咸豐八年)和1860年(咸豐十年),沙俄通過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占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使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區(qū)域大為縮小。
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加強了對“龍興之地”——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設盛京總管統(tǒng)轄。為抵御沙俄勢力對黑龍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順治九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駐守寧古塔(今海林縣境內(nèi))地方,翌年升為昂邦章京。于是,寧古塔、盛京兩昂邦章京并存,東北地區(qū)被劃分為兩大軍事駐防區(qū)域,也即兩個行政區(qū)域。1662年(康熙元年),改稱“鎮(zhèn)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簡稱寧古塔將軍。今黑龍江地區(qū)位于寧古塔將軍轄區(qū)之內(nèi)。將軍既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長官。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12月,清廷為抗擊俄羅斯帝國入侵,于黑龍江左岸璦琿舊城設鎮(zhèn)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劃出寧古塔將軍所轄之西北地區(qū),歸黑龍江將軍統(tǒng)轄,形成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并立,“自是東北三分,吉江并列”。寧古塔將軍移住吉林烏拉后,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改稱吉林將軍。這是黑龍江自成一個軍事、行政區(qū)域并以“黑龍江”命名的開端。黑龍江將軍衙門初駐璦琿舊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移駐黑龍江城(即璦琿新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廷以墨爾根地方緊要,移駐墨爾根城(今嫩江縣城),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移駐齊齊哈爾城。黑龍江將軍之下先后設有黑龍江(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呼倫貝爾、呼蘭、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統(tǒng)和興安城副都統(tǒng)銜總管。1862年(同治元年)開始,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內(nèi)取消副都統(tǒng),相繼設立道、府、廳、州、縣等地方行政建置。
黑龍江副都統(tǒng) 又稱璦琿副都統(tǒng)駐新璦琿城。黑龍江副都統(tǒng)的轄區(qū)前后變化很大,初設時北部到外興安嶺。1858年中俄《璦琿和約》簽訂后,黑龍江副都統(tǒng)轄區(qū)僅剩黑龍江以南地區(qū)了。
墨爾根副都統(tǒng) 1693年(康熙三十六年)設墨爾根副都統(tǒng),與黑龍江將軍同駐于一城。轄區(qū)東至小興安嶺和伊勒呼里山脈南段與黑龍江副都統(tǒng)區(qū)接壤,西隔諾敏河與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為鄰,南達訥謨爾河,北至伊勒呼里山。
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設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駐于齊齊哈爾城,黑龍江將軍移駐齊齊哈爾城后,副都統(tǒng)與將軍合署辦公。其轄區(qū)最初東至小興安嶺,西到雅魯河和大興安嶺,南界松花江,北臨訥謨爾河及諾敏河。后因設置呼蘭副都統(tǒng)和通肯副都統(tǒng),轄區(qū)僅剩下今齊齊哈爾市所屬的大部分地區(qū)。
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 1743年(乾隆八年)設置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駐于呼倫貝爾城(今海拉爾市)。其轄區(qū)北面與俄國交界,西面與南面與外蒙古交界,東面為布特哈副都統(tǒng)轄區(qū),包括海拉爾、滿洲里、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旗、額爾古納旗、喜桂圖旗,鄂溫克旗等。
呼蘭副都統(tǒng) 1879年(光緒五年)設置呼蘭副都統(tǒng),駐于呼蘭城。其轄區(qū)東至小興安嶺南段西麓,西界杜爾伯特旗,南臨松花江,北到通肯河流域,包括今呼蘭、綏化、海倫、巴彥、木蘭、通河、鐵力、湯原等諸縣市。
布特哈副都統(tǒng)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由布特哈總管升置布特哈副都統(tǒng),為專司索倫、達斡爾、鄂倫春等族事務的軍政建置。其轄區(qū)包括今黑龍江省的訥河、甘南、德都、五大連池、克東、克山等市縣。
通肯副都統(tǒng)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設置通肯副都統(tǒng),初駐綏化,后移駐通肯城(今海倫市)。其轄區(qū)系從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分出,包括今海倫、青岡、蘭西、拜泉等市縣。
興安城總管 1882年(光緒八年)改為副都統(tǒng)銜,駐于興安城(今嫩江縣境內(nèi)),專司鄂倫春族事務的軍政建置。
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初期,廣袤數(shù)千里。東至畢占河、南至松花江,與吉林將軍轄區(qū)接壤;北至外興安嶺與俄羅斯為界;西至喀爾喀接車臣汗部界。按《清文獻通考》記載:南北距3800余里,東西距3100余里。以齊齊哈爾城為中心,東至畢占河接吉林將軍界2300余里,西至喀爾喀接車臣汗部界800余里,南至松花江接吉林將軍界500余里,北至外興安嶺接俄羅斯界3300余里,東南至葉里伯赫河接吉林將軍界2300余里,西南至雅爾河接扎薩克、科爾沁、扎賚特各蒙古界120余里,東北至外興安嶺接吉林將軍所轄之哈達烏拉河界3600余里,西北至額爾古納河接俄羅斯界2000余里。
自17世紀中葉始,沙俄武裝部隊不斷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各族居民頗受其害,中國軍民予以武力抗擊。沙俄遭到沉重打擊,不得不同中國清朝政府議和。經(jīng)兩國政府使臣談判,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簽訂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條約規(guī)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至海,以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存放另議”。自此,劃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
進入19世紀以后,沙皇野心復萌,不斷入侵中國東北,非法霸占中國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和庫頁島,并劃為它的“濱海省”,設首府于廟街,進而向黑龍江中游推進。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于1858年(清咸豐八年)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使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被俄國吞并,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土地,也以中俄“共管”名義,被俄國侵占?!吨卸憝a琿和約》簽訂以后,俄國加緊了侵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的活動,占領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并與英法聯(lián)軍勾結,迫使清政府屈服,于1860年(清咸豐十年)簽訂了《中俄續(xù)增條約》(又稱《北京條約》),清政府除承認《中俄璦琿和約》外,又將《中俄璦琿和約》議定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俄共管區(qū)變成俄國獨占,劃入俄國版圖。至此,沙俄先后侵占中國東北領土大約100萬平方公里。黑龍江將軍在江左僅管轄精奇里江以南至豁爾莫津屯中國居民居住的村莊(又稱“江東六十四屯”)。條約簽訂后還不到半個世紀,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出兵入侵江南中國東北地區(qū),鎮(zhèn)壓義和團起義,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大屠殺”的慘案,血洗“江東六十四屯”,我和平居民7000人遇難,沙俄非法占領了黑龍江將軍管理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區(qū)。
為便于進行行政管理和抗御外敵入侵,將軍轄區(qū)內(nèi)分地筑城,劃分副都統(tǒng)轄區(qū),派副都統(tǒng)或副都統(tǒng)銜總管鎮(zhèn)守。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先后設置黑龍江、墨爾根、齊齊哈爾、布特哈、呼倫貝爾、呼蘭、興安、通肯八城(地區(qū)),設副都統(tǒng)或總管或城守尉鎮(zhèn)守。寧古塔將軍(1757年改為吉林將軍)轄區(qū),先后設置7城,屬今黑龍江省境內(nèi)有4城,并劃分有割都統(tǒng)轄區(qū)。即:寧古塔城,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后,留副都統(tǒng)一員管轄寧古塔一帶地方;三姓城,1731年(清雍正九年)改設三姓(今依蘭)副都統(tǒng),管轄三姓一帶及其以東至海地區(qū);拉林城,1744年(清乾隆九年)添設拉林副都統(tǒng),管轄五常、拉林一帶地方,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阿勒楚喀城,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添設阿勒楚喀城,管轄阿什河、蜚克圖一帶地方。
黑龍江將軍轄區(qū)內(nèi),還設有專理蒙旗事務的郭爾羅斯后旗、杜爾伯特旗、扎賚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至晚清同治、光緒年間,黑龍江地區(qū)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墾,人煙漸稠,民事日繁,遂添設府、廳、州、縣建制。從1862年至1906年(清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二年),黑龍江地區(qū)先后設置呼蘭、綏化、依蘭3府,賓州、五常、雙城、綏芬(廳治今東寧境內(nèi))、黑水(廳治今齊齊哈爾)、大賚(今大安)、海倫、肇州、安達9廳,巴彥、臨江(今同江)2州,長壽(今延壽)、湯原、大通(今通河)、木蘭、蘭西、青岡、余慶(今慶安)、拜泉8縣,并于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添設綏蘭海兵備道,管轄呼、綏、海2府1廳。1906年將綏蘭海道改為興東兵備道,移駐內(nèi)興安嶺以東托蘿山北,管轄湯原、大通2縣。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在奏請?zhí)碓O民官的同時,鑒于齊齊哈爾、呼蘭、通肯副都統(tǒng)轄區(qū)已添設民官,“布特哈系打牲部落,牲丁無多”,奏請批準,亦于1906年撤銷了齊齊哈爾、呼蘭、通肯、布特哈四城副都統(tǒng)。其他各城副都統(tǒng)因地處邊防等因,仍依其舊制不變。
清朝晚期,由于東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發(fā)展,旗民雙重管理體制已經(jīng)不適應,“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亟應認真整頓,以除積弊”。1907年4月(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清廷發(fā)布改革東北地區(qū)管理體制和地方官制的政令,決定裁撤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設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黑龍江行省的行政區(qū)域承襲黑龍江將軍管轄范圍,東南和南部與吉林行省毗連,西南與奉天行省為鄰,西部與蒙古接壤,北部和東北部以黑龍江與俄國為界。全省總面積約57萬余平方公里,總?cè)丝?27.3萬。省會駐齊齊哈爾城。
行省以下分設府、廳、州、縣,并設道區(qū)分轄府、廳、州、縣。廳(州)分為直隸廳(州)和散廳(州)。府和直隸廳(州)視情況領屬廳、州、縣,散廳(州)與縣同。1907年5月(清光緒三十三年四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等奏為《東三省設立職司官制及督撫辦事綱要折》陳述:“江省邊城率無民官,增置更不容緩,且動系通商地方,民官體制自須略為加崇”,并“擬照江省裁撤呼蘭等處副都統(tǒng)之例,酌擬裁撤,改設兵備道員暨以下各官,以重民治?!?908年6月(清光緒三十四年五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黑龍江巡撫周樹?!蹲鄶M江省添設民官增改道府廳縣辦法折》稱:裁撤墨爾根、呼倫貝爾、璦琿副都統(tǒng),但因呼倫貝爾、璦琿兩處辦理交涉、關稅事務,任務較重,且有兼轄屬部之事,改設呼倫、璦琿兵備道;并經(jīng)“通盤籌劃”,擬“略分次第”,即設黑河、嫩江等11個府、廳、縣,緩設佛山、漠河等12個府、廳、縣,黑水、海倫2廳即升為府;道、府、直隸廳分屬一二個或三四個府、廳、州、縣。經(jīng)清廷會議政務處議奏,于同年8月清廷批準了黑龍江省添設民官增改道府廳縣辦法。吉林行省也于同年經(jīng)朝廷批準,增設1府、1州、2縣,并于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奏準,改設雙城等12個府、廳、州、縣,新設琿春、東寧等7個廳、州、縣,緩設寶清等5個州、縣;新設東南路道和東北路道,將濱江道、西路道改為西北路道和西南路道,由道分轄備府、廳、州、縣;琿春、三姓、寧古塔、伯都納、阿勒楚喀各地方,已“皆添民官,足資鎮(zhèn)撫”,所有各處副都統(tǒng)一并裁撤。至1911年(清宣統(tǒng)末年),黑龍江全省分設3道、7府、6廳、1州、7縣,即:興東、璦琿、呼倫兵備道,呼蘭、綏化、海倫、嫩江、黑河、臚濱(今滿洲里)、龍江府,訥河、璦琿(今黑河)、呼倫(今海拉爾)直隸廳,大賚(今大安)、肇州、安達廳,巴彥州,蘭西、木蘭、余慶(今慶安)、青岡、拜泉、大通(今通河)、湯原縣;今黑龍江省境內(nèi)吉林行省設有東北、西北2路道,依蘭、臨江(今同江)、密山、寧安、賓州、五常、雙城7府,綏遠(今撫遠)1州,東寧、虎林、濱江(今哈爾濱市道外區(qū))3廳,長壽(今延壽)、饒河、富錦、樺川、穆棱、方正、阿城7縣。
黑龍江行省境內(nèi),還有郭爾羅斯后旗、杜爾伯特旗、扎賚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黑龍江地區(qū)各兵備道署駐地和管轄府、廳、州、縣情況:
興東道,駐興東(今蘿北縣境內(nèi)),轄湯原縣、大通縣。
璦琿道,駐璦琿城,轄黑河府、璦琿直隸廳。
呼倫道,駐呼倫貝爾城,轄臚濱府、呼倫直隸廳。
東北路道,駐三姓城,轄依蘭府、臨江府、密山府、綏遠州、虎林廳、樺川縣、富錦縣、饒河縣。
西北路道,駐哈爾濱,轄賓州府、五常府、雙城府、濱江廳、長壽縣、方正縣、阿城縣。
東南路道,駐琿春城,轄寧安府、東寧廳、穆棱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