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琴作為外來樂器一形成自己的風格,亦稱個性,本文結合自己在世界揚琴大會中的所見所聞運用比較的形式,從各個角度分析扎根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中國揚琴音樂的個性特點。
關鍵詞:個性 中國揚琴 歐洲揚琴
我們一般把個性認為是在相同的基礎上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方面,因此,以歐洲揚琴為參照物,中國揚琴作為同一宗流的樂器與之的不同點便可認為是個性。介于筆者對揚琴的了解,將在音位排列、材質影響下的技法與音色以及音樂表達效果三個方面論述。
1.音位排列
中國揚琴音位排列的最大特點就是為五聲音階的連奏服務。從民間音樂的五聲音樂運用來看,改革之前的揚琴音位排列運用的是五度相生法,橫向排列,在彈奏流水般的五聲音階時方便琴竹自由跳躍在一定區(qū)域之內。由于中國在轉調方面不像西方樂曲那樣頻繁并且跳度很大,基本上就安排了方便C、D、F、G四個調互相轉調的音位,同時兼顧其他調性。
歐洲揚琴便于演奏,和聲滲透了半音化旋律,在轉調方面沒有限制。改革后的中國大揚琴也借鑒了歐洲揚琴的排列方式,就出現了與歐式一般的呂律式大揚琴,雖然沒有完全解決旋相為宮的問題,變音槽的設計是一大突破,也加強了音樂表達。既保留了本身五聲音階的特色,又能適應當代豐富的和聲色彩表達需要。
2.材質影響下的技法與音色
之所以將這兩點放在一起說明,因為我認為技法和音色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而從根本上說,材質又對技法和音色的表達構成了除文化以外的主要因素。由于世界揚琴技法音色各有不同,筆者且以匈牙利大揚琴為例來闡述這個論點。
第一,擊弦樂器的最大特點是顆粒性較強,不管是單擊還是雙手連奏,在速度上都不受限制,這是中國揚琴和世界揚琴的共同之處。然而同樣作為擊弦樂器,卻擁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中國琴竹,顧名思義取材于竹子,削薄以致可以來回顫動;與之相反,歐洲揚琴的擊弦工具成為“琴槌”,字面上看即可知這是木質琴槌。材質的不同導致不同的技巧表達,相對于聲音厚重低沉的匈牙利大揚琴,中國的琴竹的運用就顯得十分靈巧,花樣繁多,輪音便是中國音樂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民間揚琴演奏者從二胡、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方式上獲得靈感,造就了今天的突破,聚“點”為“線”,要求演奏者著重訓練左右手平均下竹,密而不亂,區(qū)別于匈牙利大揚琴。凸顯了當代中國揚琴的專業(yè)化訓練成果。其次,初級學琴的學生都會知道中國揚琴的典型花樣技巧:反竹,顫竹,撥弦,揉弦。
第二,音色作為材質與技法結合的產物,是體現每件樂器個性的重要特征。與匈牙利大揚琴比較起來,中國揚琴的琴弦較細,琴竹較軟,一般用較薄的橡膠皮包裹,聲音偏細膩柔和、清脆明亮與其他民族彈撥樂器(琵琶、箏、三弦等)更為接近。匈牙利大揚琴的琴弦粗且厚實,琴槌本身沒有彈性,并且擁有比中國揚琴大許多的共鳴箱,音色扎實,有些許鋼琴的音色色彩。筆者在第11屆世界揚琴大會上聽過兩種樂器同臺演奏,就像是硬漢與少女互相訴說著自己的故事一般,在匈牙利大揚琴面前中國揚琴音樂顯得更加小家碧玉,委婉動人。
然而就中國揚琴本身而言,由于琴竹較軟,更加有利于通過控制下竹的力度把握音色,并在此基礎上出現能夠演奏出不同音色效果的軟硬不同的琴竹,分別應用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以及東北、四川揚琴音樂中。
3.音樂表達及效果
音樂風格與傳統文化分不開,注重“靜”的中國文化內質相對于注重“動”的西方文化來說,音樂表達風格迥異。
中國揚琴音樂表達基本上是承襲民間揚琴的的表達方式。作為伴奏樂器的揚琴在整個小型樂隊中起到除了打擊樂器以外的指揮的作用,因此,中國揚琴的音樂表達在獨奏曲出現之前,以簡單規(guī)整的節(jié)奏型單音、雙音及音程為主。樂曲結構規(guī)整,按照起承轉合的民族音樂模式,節(jié)制有序,附有搖動性。而就筆者在揚琴大會上對西方揚琴演奏的總結而言,西方揚琴音樂自然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古典、浪漫主義歐洲音樂的風格。節(jié)奏型多樣,大量使用切分、附點、后半拍、連線,讓音樂具有跳躍性,聽者可起舞。
中國揚琴演奏相對于西方,更加講究余音的掌控,往更深處說,就是意境。正如國畫與西洋畫的區(qū)別,國畫不像西洋畫一般通過直觀表達主旨,以寫實為主,國畫特別是水墨山水畫會通過留白給讀者創(chuàng)造自我想象的空間,從而直至意境的把握。音樂與之相同,揚琴發(fā)聲來源于弦的震動,余音成為她的一大特點,筆者此次所在的團隊在世界舞臺上演出的揚琴改編臺灣民謠五重奏曲《望春風》見譜例3,
從引子控制余音由弱漸強到慢板主旋律句與句之間的留白營造出太陽升起的緩慢氣氛,到太陽升起后翩翩起舞。樂止而意未休,揚琴在這里深深附有中國意境美,在世界舞臺展現個性。
中國揚琴脫不開揚琴的本質,也脫不開中國元素,她是所有民族樂器中傳入時間最短的一件,因此作為揚琴本身的特質還有待發(fā)掘。不過音樂文化扎根于傳統越深,就越能在世界站得住腳。音樂中作為中國揚琴音樂專業(yè)學習者,要開闊思維,增長見識,將西方可用的優(yōu)秀的理論知識、演奏形式等素材借鑒并學習,讓來自世界的揚琴,懷帶中國個性,重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徐心平.中外揚琴比較[J].中國音樂,1988,(01).
[2]徐言行.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王文禮.中國揚琴音樂現狀及未來發(fā)展空間的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1).
作者簡介:
張可(1990.9—),女,籍貫:安徽,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職稱: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音樂表演揚琴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