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說過:不要試圖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音樂就在那空白的深處。對于斫琴師吳振宇先生來說,用于填補生命空白的不單單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還有古琴。如果說在古琴的演奏上存在著“琴人合一”,那么在古琴的斫制上也一定存在一種境界——生命與古琴的互映。此時的人與琴,不再是單一存在的個體,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彼此生命的一種交融、纏繞、不分軒輊。每一根琴弦,每一寸琴身,無不是對斫琴師十幾年如一日的一種見證和訴說。不信你聽,那一張張開啟了生命之門的古琴,正在談?wù)搧頃r路上的艱辛與滄桑,透過古琴,望得見斫琴師們經(jīng)歷風(fēng)雨后的云淡風(fēng)輕。一切的一切,都在時間與空間的交轉(zhuǎn)中化為一縷縷清亮的琴音,那就是生生不息匯聚成的生命的長河。
古琴是一個極其燦爛的古代藝術(shù)奇葩。
音樂時空:古有“昔伏羲作琴”、“神農(nóng)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之說,作為專業(yè)的斫琴人士是怎樣看待這些傳說的?
吳振宇:這些都是很美好的傳說,后人對此的描述,多有些猜想。古琴不像四大發(fā)明那樣記載得很確切,有文字記載的古琴歷史,不到三千年,有實物為佐證的就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至于說伏羲、神農(nóng)等造琴只是傳說,沒有實物佐證。
音樂時空:在斫琴行業(yè)有沒有被公認為是鼻祖的人?
吳振宇:目前能夠考證的,有詳細的文字記錄,而且有流傳下來的實物為證的是唐朝的雷氏家族,他們制琴是非常有名的,據(jù)說他們制作的古琴在當(dāng)時是以黃金為價的。
音樂時空:在古琴的斫制方面,有大量的參考文獻嗎?
吳振宇:斫琴方面的參考文獻不是很多,例如《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等,還有就是一些斫琴方面的文章,它們多對古琴的制作步驟和外形尺寸介紹得比較全面,尤其是在工藝流程上。但是對于古琴聲音是怎么回事,古琴怎么才能發(fā)出更好的聲音,面板、底板應(yīng)該如何選擇等問題說得比較抽象、含糊,甚至有些是近乎神話的描述。所以古人做琴多是靠摸索、靠經(jīng)驗。
音樂時空:在斫琴方面都沒有確切的記載和描述,其他方面也可想而知,那古琴是依靠怎樣的生命力流傳至今的?
吳振宇:在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彈古琴的人很少,做古琴的人更少。因為古琴牽涉到很多東西,在制作工藝上也難于其他樂器的制造,絕大多數(shù)樂器的底板和面板都沒有膩子,只涂薄薄的一層漆。但是古琴很特殊,不但有粗細不同的多層膩子,而且還要刷幾十道大漆,這樣就抑制古琴的振動,抑制了發(fā)聲,使古琴不能發(fā)出很大的音量,而這一點又恰恰是古人對于古琴研究的最大的貢獻。古琴的聲音不像其他樂器一樣宏亮,它的聲音是很含蓄、內(nèi)斂的,就是由于它這種特殊的制作工藝,不是讓古琴充分的震動,而是讓古琴有效的震動,使其發(fā)出一種極為柔和,非常動聽的聲音,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對古琴推崇至上,奉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一說。
音樂時空:古琴在造型上有伏羲氏、仲尼式、落霞式、神農(nóng)氏等十四個琴式,為什么會有不同形式的劃分?
吳振宇:這些命名有些是為了紀念古人,如伏羲式、仲尼式、神農(nóng)式等,這樣的命名也是對不同款式的區(qū)分,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人穿衣服,僅僅是款式的區(qū)別而已,功能都是一樣的。古琴的眾多款式主要是跟人的審美情趣有關(guān),有些與性別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像女性一般比較喜歡仲尼式、焦葉式、混沌式這樣比較瘦小的琴,男性一般比較喜歡伏羲式這樣比較寬大、厚重的琴。
音樂時空:自古以來絲桐合為琴,琴弦初略分為絲線和鋼弦兩種,這兩種琴弦各自的優(yōu)劣是什么?
吳振宇:這兩種琴弦在聲音上有很大的區(qū)別,鋼弦宏亮一些,絲弦相對低沉、柔和一些;在手感上也有很大的區(qū)別,鋼弦比較光滑,左手在琴弦上滑動比較容易,絲弦就比較粗糙,左手在琴弦上阻力較大,滑動的時候還會有一些摩擦琴弦的聲音。
音樂時空:會不會影響到琴聲的音色呢?
吳振宇: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的人就是特別欣賞絲弦上特有的那種磨擦琴弦的聲音。
音樂時空:鋼弦和絲弦的市場哪個會大一些?
吳振宇:肯定是鋼弦,鋼弦的音量大、壽命長、音階穩(wěn)定,很少調(diào)弦,這是鋼弦的顯著特性,是絲弦無法媲美的;絲弦音量小、壽命短,尤其是七弦磨損很快,彈不了多長時間琴弦就會斷掉。另外,絲弦的費用較高,是鋼弦的幾倍,而且使用起來非常麻煩,每次彈琴之前要調(diào)弦,彈琴之后要松弦,因為絲弦彈性小,張力不夠,如果上得太緊就繃斷了。使用絲弦對彈奏者的要求也特別高,要求專業(yè)的琴師,并且對調(diào)弦、上弦、保養(yǎng)都要精通,通常情況下,只有對絲弦的音色特別癡迷的人才會選擇。所以這么幾大因素就決定了絲弦的受眾面小。我曾經(jīng)發(fā)了一條微博說古琴鋼弦的使用,對古琴的普及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音樂時空:一張琴的誕生過程,每一步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擬定琴名也非常重要,只有有了響亮的名號,才算是有了自己的身份。
吳振宇:古琴其實是個性化特別強的一種樂器,古琴的琴名是琴家購買之后定的,出廠之前古琴是沒有名字的。每一個得到古琴的人,都特別熱愛自己的琴,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生命,這張琴會伴隨他一生,甚至世世代代傳下去。所以每個人在得到一張好琴之后,都會根據(jù)自己對古琴的理解,個人的喜好、習(xí)慣、命運、經(jīng)歷等擬定古琴的名字。也就是說古琴放在商店的時候,還不算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只有被琴家買回去之后,有了屬于它自己的名字,才真正完成了從誕生到有生命的過程。
音樂時空:與其他樂器相比,古琴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吳振宇:最大的亮點是古琴的音色,古琴的聲音是低沉、渾厚的,古琴的音量不如任何一件樂器大,但是古琴的音色非常動聽。其次就是古琴的漆藝,我覺得古琴有兩個特征,第一是它的樂器特征,第二是它的漆器特征,古琴不單是一件樂器還是一件漆器,你不彈琴的時候,擺在家里,它就是一件大漆工藝品。陳毅元帥就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古琴是一個極其燦爛的古代藝術(shù)奇葩。
有一奇木,站了一千年,躺了一千年,唱了一千年。
音樂時空:在制作古琴時有沒有業(yè)內(nèi)統(tǒng)一的標準?
吳振宇:基本上是有標準的,古琴從尺寸到命名都將中國的人文理念貫徹到古琴的外形之中了,比如說古琴一般長是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的365天;它有十三個徽,代表的是一年十二個月,加上一個閏月;古琴的肩寬是四寸,代表一年的四季;古琴的面板是圓的,底板是平的,代表天圓地方。包括它的外形,各部分的名稱都進行了擬人化的命名,比如有額頭、頸、美人肩、玉女腰等稱呼,這其實都間接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于自然界的認知和人性的重視。
音樂時空:這樣的形制有一定的科學(xué)依據(jù)嗎?
吳振宇:是有一定根據(jù)的,比如說古琴長度大約為三尺六寸,人在彈琴的時候,左手舒展最大的極限也在三尺六寸左右,左手正好能搭到琴頭,古琴這樣的長度正好適合人彈奏。
音樂時空:一張琴的誕生過程很復(fù)雜,選材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在選材的時候都有哪些講究?
吳振宇:古琴的選材有很多講究,首先,古琴要選擇老料,一兩百年、三四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木頭,等木頭的木性都沒有了,這樣制成的古琴就不容易變形,而且木質(zhì)里的樹脂都粉化了,粉化之后就利于琴面的震動。其次,在木材的選擇上主要是桐木、杉木,古代有伏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的說法,說的就是桐木,而且我們國家流傳下來的大部分琴都是桐木做的,因為桐木容易發(fā)出聲音來。另外,木材的紋理也是非常講究的,做古琴不能像做家具一樣,它比家具的選材要更嚴格,一般都是選直紋木料作為古琴的原材料。
音樂時空:所謂的直紋怎么理解,會跟樹的年輪有關(guān)系嗎?
吳振宇:跟樹的年輪沒有關(guān)系,只跟木材的加工方法有關(guān)系,比如說拿到一塊圓木料,從樹心到樹皮徑切,斷面基本就是直紋的,如果是旋切,斷面就不是直紋了。之所以要強調(diào)采用直紋木料,是因為直紋木料的木筋垂直于琴面,使得材料更富有彈性,木筋之間松軟的木質(zhì)部分,更有利于聲音的傳遞。直紋的材料,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變形小,古琴面板的選擇,必需選擇變形很小的木材。
音樂時空:比如說您這個琴室里陳列的這些琴都是什么材質(zhì)的?
吳振宇:有一部分是桐木的,有一部分是杉木,還有一部分是漢木。
音樂時空:漢木怎么理解?
吳振宇:我最近更新了一條微博:有一奇木,站了一千年,躺了一千年,唱了一千年。站了一千年就是說它生長了一千年,躺了一千年就是說在地下埋了一千年,唱了一千年就是說將它制成琴之后,它要唱歌,它要說話,會流傳千年。
音樂時空:說到這個,我可能自然而然就會和古樹保護聯(lián)系起來,這樣會不會很浪費?
吳振宇:這個是形容古樹長了一千年之后倒了,埋在土里一千年,然后用它來做琴,不是說將千年古樹砍了做琴。這些古樹埋在土里和空氣是隔絕的,所以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里它們還是木頭,只是木性發(fā)生了改變。
音樂時空:一些古琴生產(chǎn)廠商還選擇了進口木料來制作古琴,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
吳振宇:實際上做古琴用的進口材料僅限于底板或者配件,比如說岳山、承露、冠角等,這些配件的木料我們國家沒有,肯定就需要進口,不過都是一些輔料。
音樂時空:古琴有幾千年的發(fā)展史,那時候這些輔料人們是怎么解決的?進口的木料主要有哪些優(yōu)越性?
吳振宇:古時候這部分木材就是從非洲等國家和東南亞地區(qū)進口的,古琴的岳山、承露、冠角等部位要用硬木,要求木質(zhì)堅硬、細膩,咱們國家不產(chǎn)這類木材。
音樂時空:這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古琴的成本,古琴的價格似乎都比較高?
吳振宇:古琴的成本比較高主要表現(xiàn)在漆工工藝上面,而不是木頭本身,大漆其實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大漆是一種天然的涂料,它本身從采摘、運輸?shù)绞褂?,成本就非常高,漆工工藝費工費時,古琴貴就貴在大漆加工的成本上了。大漆的硬度比現(xiàn)在的合成漆要高得多,而且耐腐蝕、耐酸堿,一張古琴可以流傳幾千年,這與古琴的大漆工藝有很大的關(guān)系。比如說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古琴將近三千年的歷史,出土以后還是栩栩如生,表面顏色非常光亮,這是現(xiàn)代的化學(xué)漆所無法達到的。所以說,古琴不但是一件樂器,還是一件漆器。
斫琴,材料是基礎(chǔ),工藝是保證。
音樂時空:古人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zhì),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善斫”排在第二位,為什么有如此重要?
吳振宇:不管是樂器制作還是現(xiàn)在一切工業(yè)品制作,都有兩個基本的原則:材料是基礎(chǔ),工藝是保證。古琴對于面板和底板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須找到合適的面板和底板才能做出古琴來。面板和底板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買到,但是即使告訴你相應(yīng)的流程,你也不可能做出好的古琴。同樣的材料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用處,這就是工藝的不同。就好比鐵匠拿著一塊鐵可能只做得出來一顆釘子,但同樣的材料拿給飛機制造師,他們經(jīng)過特殊工藝,可能會用來制造飛機。所以“善斫”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古往今來好古琴很少,好琴跟差琴的工藝制作相差非常大。
音樂時空:對于斫琴師有一定的考核標準嗎,比如說斫琴師達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獨立制琴了?
吳振宇:目前來講,我們國家還沒有這樣的標準,因為手工的東西是無法量化的,只是在業(yè)界的口碑,某某人做琴不錯,某某人做琴不行。
音樂時空:面板挖槽腹是很關(guān)鍵的一步,據(jù)說斫琴師要一面挖槽腹,一面要敲擊聽聲,而每個人的標準各不相同,有沒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
吳振宇:這個就說到一個很關(guān)鍵的部分了,斫琴工藝是保證,你怎么能使古琴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用文雅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怎么讓木頭唱歌?這就要靠斫琴師本身的經(jīng)驗和悟性了,因為每一塊木料本身的生長部位、生長形狀都是不一樣的,挖槽腹的時候也是全憑斫琴師的經(jīng)驗,根據(jù)不同的木料和自己的感覺和敏銳的聽覺,判斷聲音好聽不好聽,決定槽要挖到什么程度,這個沒有量化的標準,也無法用很具象的語言來描述。
音樂時空:判斷聲音好聽與否,有一種共識性的東西嗎?
吳振宇:還是因人而異,人所能理解的聲音的程度是不同的,這個東西是要靠悟性的,這需要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我們做一張琴的時間跨度可達兩三年時間,你做一張琴的時候要記住它的聲音,再做另一張琴的時候,可能是兩三年以后了,但你仍然要記住它的聲音特點,這樣,你以后再做的時候就知道還需要哪些改進。這都需要大量的摸索和實踐,這就是做樂器玄妙的地方,全世界做樂器都不可能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因為后期的加工還會對琴聲產(chǎn)生微妙的影響。
音樂時空:古琴制作的時間跨度那么大,會不會用一種類似錄音的工具將最初的聲音記錄下來?
吳振宇:再高級的斫琴師在制琴的時候,也只是憑借經(jīng)驗和悟性,包括國外最先進的樂器制作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我所知道的比較先進的是國外制作小提琴的時候,會拿評譜分析儀去分析,但只在實驗室里存在,都是科學(xué)家在做。
音樂時空:斫琴行業(yè)有這樣一句話:不是抑制它的變化,而是適應(yīng)它的變化。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怎樣把握這個度?
吳振宇:木材有一個特性叫“濕脹干縮”,就是說木材吸收水分之后會膨脹,失去水分以后木材會收縮,這是木材跟其他物質(zhì)不一樣的地方。南方的濕度有時候能使?jié)穸扔嬆苓_到100,北方干燥到使?jié)穸扔嫿档?,要使琴在人能待的地方也能待,這就要求木材的變形很小,如果你的木材變形稍微大一點,就不既不能去南方也不能到北方。樂器行里有一句話,叫爺爺備材孫子用。只有長時間備料,延長加工周期,適應(yīng)它的變化,才能減小變形。
音樂時空:在整個制琴的過程中,最復(fù)雜的工序是什么?
吳振宇:肯定是做面板,無論什么樂器,面板是最重要的,控制聲音,使它發(fā)出好的聲音,全憑斫琴師的感覺和對木頭的理解。古琴跟其他樂器不一樣,像吉他、琵琶等樂器都有音碼,古琴沒有,這點和小提琴有點相似。但是小提琴的指板短而窄,這樣的一塊木頭不容易變形,而且小提琴弦跟琴面不接觸,只和指板接觸,所以比起古琴來,小提琴在處理聲音的時候比古琴要容易得多。古琴太長、太寬,在這樣大的范圍內(nèi)不能產(chǎn)生一點變形,如果產(chǎn)生一點變形,哪怕是高出一小塊,就會產(chǎn)生雜音,因為古琴的弦是直接按到琴面上才能產(chǎn)生震動,這是古琴最難做的地方。木材本身就是容易變形的,要它不變形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將加工周期拉得很長,反復(fù)打磨古琴,這也是好琴跟差琴最大的差別。
音樂時空:在斫琴過程中,上漆也是極其關(guān)鍵的一步,都有哪些講究?
吳振宇:上漆就是屬于大漆工藝方面的了,工藝方面的東西都沒有秘密可言,只要是做琴的人都會,刮完細膩子,開始上漆,打磨,再上漆再打磨,上面漆的過程大約兩個月到一年不等。
音樂時空:很多古琴上有各種花紋,這些是上漆過程中形成的還是木頭本身的花紋?
吳振宇:這個是膩子造成的,琴弦多是鋼制的,很硬,琴弦在琴面上經(jīng)?;瑒?,會造成琴面的磨損,而木材本身的硬度并不高,所以琴面底層首先要涂幾遍甚至是幾十遍膩子來提高琴面的硬度。上膩子的時候,粗的、細的、更細的、特細的,甚至要上百遍膩子。古琴上完膩子就特別光滑了,最后才能上漆,上漆也是幾十道的工序。因為膩子要上幾十遍,每一遍都要打磨,自然顏色不同,出現(xiàn)了許多花紋。
音樂時空:看著那么薄薄的一層漆面,沒想到會有這么多道工序。
吳振宇:因為膩子也是越來越細,最后是特別細的膩子,打磨得特別光滑之后才能上漆。上膩子的工序十分漫長,持續(xù)的時間差不多要有一年左右,上完一道膩子,干了之后就要打磨,突出的部分要打磨掉,凹進去的部分要補上,這樣高的地方打掉之后顏色就變淺了,低的地方補一點顏色就變深了。在這一年之中,經(jīng)常反復(fù)這幾道工序,就會形成一些顏色深淺不一的圖案,也就是你說的花紋。這些花紋是在膩子加工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是琴體發(fā)生微妙的變化所引起的,屬于自然的因素,不是說可以人為控制的。
音樂時空:古琴講究滄桑古樸,為此很多別有用心的人會偽造斷紋,怎么能一眼識別出來?
吳振宇:古人說古琴歷經(jīng)五百年方可出斷,斷紋是由于大漆的慢干性所引起的,大漆的干燥過程極其緩慢,這些紋理是由膩子收縮產(chǎn)生的紋理不是由漆皮決定的,因為漆皮極其薄,是不會產(chǎn)生裂紋的。常見的斷紋有牛毛斷、梅花斷、流水?dāng)嗟鹊龋匀恍纬傻臄嗉y是非常細小、細膩的,而且還有一個特點是斷紋沒有規(guī)律,有的地方斷紋會密一點,有的地方會稍微稀疏一點。而那些假的斷紋就是所謂的化學(xué)斷紋的特點是兩頭翹,而且翹得比較厲害,另外化學(xué)斷紋的紋理相對來說就顯得比較均勻,明眼人一看就能辨別出來。
生命與古琴的互映
音樂時空:聊一聊您和古琴的緣分。
吳振宇:其實,我和古琴之間沒有特別能打動人的故事,反而是一些艱辛、一些坎坷。我當(dāng)年做琴無論是聲音還是外觀都極差,沒有任何一個人贊美你或者鼓勵你,但是我就是這么一點一點的堅持下來了,不斷的摸索,不斷的學(xué)習(xí),這段時間是非常難熬的。因為開始做琴的時候并不知道怎么做,當(dāng)初我去北圖、首圖,將有關(guān)古琴的資料全都調(diào)閱出來了,但是我就發(fā)現(xiàn)沒有一本書能將做琴的知識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就參照了一些西方做琴的理論。在實踐上,主要還是得益于孫慶堂先生,這是做琴的一個老前輩,他給了我很多幫助,是把我?guī)胱銮傩袠I(yè)的領(lǐng)路人,是我的恩師。我們這一代人什么都經(jīng)歷過了,下鄉(xiāng)、插隊、進工廠、回城……我想,也是這些豐富的閱歷使我將自己的經(jīng)驗和積累都融合到了古琴制作當(dāng)中。
音樂時空:那一代人經(jīng)歷的艱辛是我們永遠無法想象的,那是什么樣的力量促使您堅持下來的?
吳振宇:你不知道當(dāng)初的艱難,就像一個人掉進了茫茫黑夜里,一點亮光都沒有,還要一直往前走,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對岸在哪里,完全是憑借一股意念在支撐著。沒有放棄和堅持下來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看了很多資料,包括一些瓷器、家具,它們做工精湛,精美絕倫,但它們不能“說話”,只有壽命,沒有生命。而古琴本身能“說話”,能唱歌,就是因為這一點,促使我一定要把古琴做好,讓它開口說話,讓它把我的這部分生命延續(xù)下去,我是將余生都灌注在了古琴里。
音樂時空:您會考慮哪天將自己的理解、經(jīng)驗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嗎?
吳振宇:肯定會,我現(xiàn)在就在做這方面工作,逐步將我理解的東西通過簡單、簡潔的語言描述出來,讓更多的人接觸古琴、認識古琴。原來我寫過一些博客,發(fā)現(xiàn)效果不是特別好,后來就在微博上發(fā)表一些小的、常識性的東西,結(jié)果反響還不錯,點擊率一般都在幾萬次,最高的一條微博達到過6.3萬次。我會分階段集中介紹古琴的一些小知識,現(xiàn)在主要在描述古琴的外觀、音色、大漆這一塊。
音樂時空:在古琴方面,每一點小經(jīng)驗可能都是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換來的,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愿意分享,您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不同?
吳振宇:主要還是我看了很多國外的樂器制作,他們都是公開透明的,我就有很大的感觸,為什么一把小提琴能賣到幾十萬美金,而咱們國家的古琴只能賣到幾萬,而它的價值遠遠不止這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制琴人的封閉、保守,不對外公開自己的技術(shù)。這也是我們國家很多工藝不能進步的原因。一項技術(shù)只有公開、透明,讓更多的人來參與,讓更多的人去研究、提高,這樣才能促使技術(shù)更快的進步,才能使古琴有更快的發(fā)展,從而進入世界藝術(shù)之林。這也是我為什么要發(fā)微博將古琴的知識分享、傳播出去的原因。
音樂時空:那會不會因此受到一些指摘呢?
吳振宇:會,但是我照樣要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告訴大家,想盡我的微薄之力宣傳古琴,僅此而已。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大家可以互相參考。說到底,還是源于對古琴的熱愛吧。我覺得我的后半生就是以琴為伴,以琴為生,這也是我后半生的一個寄托,而且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古琴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