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的聲樂藝術體現(xiàn)出了發(fā)展多元化與吸納多元化的趨勢,各種不同的演唱方法通過融合和借鑒可以使自身更加的完善并體現(xiàn)出鮮明的特色,對于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而言,當前的許多歌唱家也在探尋美聲唱法民族化與民族唱法美聲化的道路,由此可見兩種唱法的互相借鑒具有可行性。本文主要對民族唱法向美聲唱法借鑒咬字吐字、混聲唱法以及美聲唱法向民族唱法借鑒潤腔美、韻味美和意境美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民族唱法 美聲唱法 借鑒
一、民族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借鑒
美聲唱法的技術標準十分講究,在美聲演唱中不僅要求挖掘發(fā)生器官所具有的潛在功能,同時也要求發(fā)揮出共鳴腔體本身的管道作用,從而使聲音表現(xiàn)出音量大、音域寬且具有穿透力的特點。由于美聲唱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與生命價值,所以民族唱法有必要對美聲唱法所具有的優(yōu)點進行借鑒,從而促進我國民族唱法的不斷完善。美聲唱法值得民族唱法借鑒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咬字和吐字的借鑒
在美聲唱法中,咬字重視元音的統(tǒng)一與連貫,在演唱過程中重點強調(diào)柔和型和連貫性,要求咬字不僅要有力而且要放松,在圓潤的基礎上做到集中,從而將咬字與聲音良好的融合在一起,讓聲音在聲調(diào)的轉換中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痕跡,即使演唱能夠實現(xiàn)靈巧的過度,對音樂起到美化的作用。而我國民族唱法具有咬子不清和聲音偏厚的缺陷,由于在聲調(diào)轉換中具有明顯痕跡而使演唱顯得比較笨拙和僵硬,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韻味的傳達。咬字和吐字一直被民族唱法強調(diào),雖然這一點算是民族唱法中的一種優(yōu)勢,但是其中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缺陷,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語言主要是單音節(jié),咬字的位置處在口腔的前半部分,并且口型也比較扁,在口腔后半部分難以打開的基礎上不容易獲得共鳴的效果,吃那個人導致了生硬缺乏圓潤度與厚實度,尤其是高音明顯的缺乏彈性。在對美聲唱法咬字與吐字進行借鑒的過程中,需要以基本原因為基礎,在實踐中是民族唱法做到良好的前后結合、橫豎結合以及松緊結合,同時要重視咬字訓練、吐字訓練與氣息的結合,尤其是在低音方面要保證共鳴器官的充分開放。
(二)對混聲唱法的借鑒
在美聲唱法中,真音和假音的混合是其聲音中的重要特點,這不僅要求氣息能夠有力和通暢,同時要求聲音能夠做到寬松豐滿和明亮圓潤,從而使聲音體現(xiàn)出柔、活、松、純、亮、圓、實的特點?;旌下暢ㄊ敲缆暢ㄅc其他歌唱方法最大的不同點,在美聲中真音和假音按照音高的比例需要來混合使用,在全共鳴的基礎上將可利用的共鳴腔充分的調(diào)動取來。而這一點正是民族唱法需要借鑒的優(yōu)點之一,從而促使民族唱法具有優(yōu)美柔和的高音并使聲音富有穿透力。但是在借鑒過程中,要根據(jù)演唱作品不同的風格來適度的掌握混生,如在真聲為主的作品演唱中,高音的演唱會比較困難,因為真聲適合演唱一些低音或者中音區(qū)歌曲,而在假聲為主的作品演唱中,高音的演唱則會相對簡單,但是這種聲音由于缺乏張力,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適用于對柔和型較強的作品進行演唱。而在真假生混合為主的作品演唱中則要做到用低音演唱主要用真聲,高音演唱主要用假聲,而中音則是真聲假聲各班,這種聲音能夠與共鳴、氣息、呼吸形成良好的結合,從而使聲音做到剛柔并濟并增強聲音的表現(xiàn)力。
二、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的借鑒
(一)對潤腔美的借鑒
行腔韻味是民族唱法中的主要特色,民族唱法要求腔、字、聲、情的統(tǒng)一。與美聲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具有“潤腔”的風格特點,潤腔具有很強的技巧性,需要以旋律中的音色和音高來進行演唱的變化,使用滑、擻、顫、假聲等方法潤濕,從而進行任務性格的刻畫和思想感情的表達,即民族唱法中獨具特色的韻味,這一技法是民族唱法中比不可少的,同時也是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做出區(qū)分的重要依據(jù)。民族唱法可供美聲唱法借鑒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二)對韻味美的借鑒
韻味美及時演唱所創(chuàng)作出的深遠意味以及感情境界。高雅是音樂審美中的重要追求,而對高雅做出衡量的標準就是“韻”,在此過程中要求做到在空間上不要太實,而追求淡、遠、簡、空、靜、疏,同時不要太直,要做到以曲為體。這些精神氣質以及美感特征構成了民族唱法中獨特的風格。韻味的表現(xiàn)通常需要以行腔、咬字和音樂的風格為基礎,它對民族唱法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我國民族唱法講究字要咬清,在行腔方面有許多“拐彎”技巧,韻味經(jīng)常被作為衡量一位民族歌手在演唱過程中的表現(xiàn)力和水平的重要標準。
(三)對意境美的借鑒
在我國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意境美進行借鑒的過程中,首先要遵循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中所強調(diào)的寫意畫原則,即要求美聲唱法能夠做到情境交融,推動美聲唱法的民族化發(fā)展。在聲樂演唱中,當作品的審美情感能夠與歌唱家的個性審美與個性創(chuàng)造相得益彰、相映交輝時,二度創(chuàng)作所具有的審美情感就能夠達到交融的層次。如在楊洪基所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中,人生的感嘆與水、青山、浪花夕陽、秋月、濁酒、漁樵等緊密的融為一體,使美聲唱法體現(xiàn)出了民族化的“意境美”;其次美聲唱法要尊重國人的真摯深沉的情感特點以及含蓄的表達方式,在美聲唱法中要突出這些特點,以體現(xiàn)出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意境美”。同一首歌音樂作品可以使用不一樣的演唱形式來體現(xiàn)民族化的“意境美”,在此過程中主要是看演唱者在歌唱中的具體處理。如對《今夜無人入睡》這首歌曲,地域強所使用的方法是美聲,而劉歡使用的是通俗,他們的歌唱風格不同,卻同樣具有意境美。
在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中,美聲唱法的整體共鳴、聲部劃分以及民族唱法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等都是值得借鑒的部分,總之當前我國的民族唱法正處于唱法理論逐步完善的階段,有必要對其他唱法的優(yōu)點做出借鑒,而我國的美聲唱法并不完全適應我國國民的音樂審美習慣,這也決定了我國美聲唱法需要借鑒民族唱法的優(yōu)點從而提高美聲唱法的適應性以及民族化。
參考文獻:
[1]楊曙光.中西多種風格演唱研究與教學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J].人民音樂,2006,(02).
作者簡介:
程亞旭,(1979,6--),男,漢族,河南省郟縣人,碩士,現(xiàn)為平頂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聲樂和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