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舞蹈構圖上,圖形,會給人一種復雜的情緒。不同的圖形給人予不同的情緒感覺,最終的舞蹈效果也就不同。點線面是圖形及畫面構成的基本元素,我們編導在舞蹈中運用圖形,也就先要了解畫面的組成和點線面的關系,從而在舞蹈上更容易和更細致的將圖形運用于舞蹈畫面中去。
關鍵詞:舞蹈畫面 舞蹈構圖 點 線 面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不能光靠編導來評定,還得要觀眾來認可。觀眾眼中舞蹈的優(yōu)與劣,不是編導用了多少的技法,內涵有多深,而是舞蹈的畫面對他們的沖擊有多大。也就是說舞蹈的圖形的變換有沒合理、有沒條理、有沒動感、有沒美感等等,這些都是刺激觀眾眼球的亮點。
編導對舞蹈美感、條理、內涵構思的同時,應考慮如何讓圖形去滿足觀眾眼睛的“口味”。點線面是構成圖形的元素,要設計出合理的、美觀的舞蹈圖形,那就要靠編導們去理解、組織、安排和處理舞蹈畫面里的“點線面”了。
一、 畫面的組成
我們所說的舞蹈畫面即是由舞蹈的動作姿態(tài)造型和舞蹈隊形所形成的舞蹈構圖所組成的,所以我們也把舞蹈構圖稱為舞蹈畫面。根據達芬奇平面構圖理論思想:平面是眼睛所感知的物體的表面現象,點線面是所有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概念元素;點的集合構成了平面,點的排列和延伸的軌跡構成了線,而線的交合又可構成平面,而平面的重疊便構成了空間。這些關系并不只局限于美術,一切由眼睛感知的現象形成的畫面,都是有著這樣的關系。舞蹈的意義在于觀眾的觀賞,也就說,舞臺上一切的活動同樣也是需要眼睛來感知的,因而舞蹈畫面的構成也是存在著點線面。
舞蹈,不用言喻,自然知道是人的活動,所以舞蹈畫面也就是以人作為個體了,這個個體可以視作是同種的,也可以是視作不同種的。同種的,因為畫面里面都是人的活動。不同種是因為舞蹈是有角色、有服裝和道具的,這些東西始終改變了舞蹈的畫面,使其發(fā)生了新的形態(tài)。我們把這些同種和不同種的個體視作點,而這些點有的是固定的;也有的是串連在一起的。流動的東西必定有軌跡,串連的東西必定有線條。因此畫面的組成不光是由點來單一組成,也可以由線來組成,更可以用點和線混合的組成。畫面的組成,物體如此,舞蹈更是如此。
二、點線面之間的關系
(一)點與面的關系
點是構成面的最小單位。這里所說的點是指構成畫面的個體,這些個體有的光是指人,有的是指道具,有的是指拿著道具的人等等。因而這些個體也就存在著全部和局部、主體和肢體等等。因此,這些個體中便又存在著個體,即點中又存在著點,所以這個定義始終都是成立的,點始終是構成面的最小單位。不難理解,一個點里他可以存在著點的話,那么該點也就成為了由另一群點所組成的面了。
也就是說,在舞蹈畫面里,一個面里的點往往就是由另一種點組成的面。人可以在群舞中以個體作點構成群舞的畫面,而他本身也是以他的肢體或者道具、服裝等作點或者線形成的一個畫面。因而人既是群舞畫面中的點,也是他肢體形成的面,所以身份重疊。
(二)點與線的關系
點的串連、有序排列和運動軌跡形成線。因而線也是由點組成的,而且也是最小單位。點的運動決定線的運動,線的存在襯托點的地位。(如下圖)
點X是線Y的線頭點,點X在作曲線運動,那么整條的線Y也就隨著它運動軌跡運動了。在舞蹈上,這種以點帶線的技法是十分常見的。
(三)線與面的關系
我們已知道點的集合構成了面,那么在這些點的集合中,點與點之間就難免的存在著排列現象,因此也就形成了線;這些點往不同的方向排列就形成不同的線;這些不同的線以某個點作為交匯點便形成了面;因此可以證明線也是構成面的元素。然而在一個舞蹈里,畫面經常由線來組成的話,那就顯得單調和呆板,所以我們用線來組織畫面的話一般不能太多和不能太長時間。
三、構圖中的點線面
(一)構圖的解析
“構圖”,是美術用語,它是繪畫時根據表現題材和人主題思想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間中,把所表現的人、物的形象適當的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舞臺是一個立體的三維空間,舞臺的正立面的效果是展示給觀眾的,舞臺的平面才是演員腳下的實際位置所在,它的變化決定舞蹈的流動路線和群體造型的轉換在平面上所處的位置。這種變化、走向、趨勢在舞臺平面上形成了布局和章法,為現代編舞強調的構圖效果和舞臺氣氛提供了可視的研究范圍和重要的研究手段。
(二)舞臺平面的劃分及其作用
遠近法:這是一種最初也最簡單的舞臺劃分法。舞臺上的一切效果都是為了展現給臺下的觀眾,平面的布置也全部都為了立體的效果和要求,因此,觀眾的角度似乎才是最后的和最具說服力的。劃分法強調舞臺的前后關系和虛實變化,近臺的人物和動作有體現臨近、逼迫、高大、親切、重量的概念;遠臺的人和動作有體現疏離、退卻、消失、松散、減弱、輕、遠、小的概念。
三段式:將舞臺平面分為前、中、后三段。這種劃分法強調適中的距離和表演地段,有利于舞蹈構圖的平行展開和橫向過渡,為平緩、抒展、柔美、親切的抒情性舞蹈構圖的通常和主要位置。借以三段式的前、中、后的位置可充分體現強、中、弱的舞臺平面的特點。
八方位:以舞臺中點為中心,將舞臺分為前、右前旁、右、右后旁、后、左后旁、左、左前旁等八個方位。為了方便定位,我們分別以阿拉伯八個數字命名,即1位、2位……8位。其作用是方便我們統一和定位我們的動作方向,也有利于我們準確調度,達到統一整齊的目的。
九區(qū):由舞臺方位圖的8點派生出來的九個表演區(qū)域。(如下圖)
更加強調1區(qū)中心位置的重要性和與其他各區(qū)前后左右位置上的強弱主次的關系,使得舞臺平面不僅有前、中、后的層次虛實,更具有左、中、右的烘托與變化,3、1、9區(qū)與4、1、8區(qū)所形成的斜向的分割關系,給表達不同的情緒效果和主題思想,提供了更為具體的舞臺表現區(qū)域,也使得舞臺動作的流動路線和群體造型的安排、處理、記錄和說明更加方便和準確。
(三)構圖中的點線面
1、點
靜止的點是相對的、暫時的,是相對于運動而言的。靜止的點也潛藏著運動的能,是內部力量在相對固定位置上的集中、凝聚;靜止是運動的趨勢和前奏,在舞蹈構圖中沒有永遠不變的固定靜止的點,只有一定時間內在一定位置上的相對靜止的姿態(tài)。
運動的點在舞臺平面上的點的運動形式有兩種:垂直的運動和平行的運動。垂直運動不改變點在舞臺平面上的位置。平行運動的點會沿著它移動的軌跡使觀眾聯想到它在運動過程中所留下的虛擬的線。平行運動的點可見于芭蕾中的腳尖平移,中國古典舞中的圓場步、花邦步等。
與其他圖形相配合的點:點與線的配合能產生非常豐富的舞臺效果,如:靜止的點與運動著的線的結合,這種對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美的原則和規(guī)律的具體體現。(如下圖)
點與面的目的還有可能起到拋磚引玉作用,引出圖形內另外一個主角、圖形或鮮活的造型,起到讓觀眾出乎意料的效果。
2、線
水平線:舞蹈構圖中的水平線因其橫貫舞臺且與觀眾的視點平行,十分有利于橫排的全面展開,它給人以平坦、自如、無需隱藏的親切感。最適宜介紹人物和展現整齊劃一的姿態(tài),如《天鵝湖》“四個小天鵝”中的橫排。而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它更多地用于舞蹈的出場,如舞蹈作品《草原女民兵》、《鄂爾多斯》等。
垂直線:與水平線完全不同的垂直線,能夠使觀眾將重點和個別看個清楚明白,仿佛百人一面,千手觀音。
斜線:是指在舞臺平面上與天幕呈45度的斜線,也稱之為對角線。它是通過1區(qū)的4至8區(qū)和3至9區(qū)的兩條連線,通常也稱大斜線。由4、8、3、9區(qū)向1區(qū)的移動的傾向是收縮和回歸;反之,即為外向的輻射和擴散。(如下圖)
弧線:有圓心的半弧線,也稱對稱弧線,有著舒緩的包容性。隨著弧度大小不同的變化和中心點位置的改變,可營造出圍繞、屏障、防護等舞臺效果?;【€與點的配合,多有愛護、保衛(wèi)的思想主題,如在舞蹈《孔雀舞》中孔雀開屏的畫面。
波狀線:我們俗稱龍擺尾。柔和、流暢、迂回的波狀線是最富裝飾性的優(yōu)美曲線。掌握和運用不同波幅的大小變化和節(jié)奏,能夠說明生動、靈巧、充滿活力的主題,特別適宜表現柔美、青春、自由、愉悅的情緒和場景,也可以隊形方式表現人群由遠而近、由少漸多的出入場等。
3、面
面在舞蹈構圖里面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簡單而規(guī)則的圖形,其中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圓形為最基本的形式。
正方形:具有剛直、穩(wěn)定的舞臺效果。
等邊三角形:具有崇高、牢固和尖銳突出的舞臺指向。
圓形:有半徑和圓心的弧,一個完整、封閉和富于彈性的整體。在舞臺構圖中,大、小圓所組成的圓圈,以及它們高低錯落的變化和順、逆方向的旋轉,通常可用于大型歌舞的典型性格造型和制造目不暇接的舞臺效果。
舞臺平面和舞蹈構圖中的點、線、面,是在一定范圍內對舞蹈的行動路線和群體造型的符號化、圖案化的分析和概括。為我們認識和掌握通常狀態(tài)下的具有一般規(guī)律性的舞蹈表現與空間組織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舞蹈課教學和創(chuàng)作實踐也是有著一定的幫助的。
我們了解和利用“點線面”是為了更好更完美的構建舞蹈的畫面,因此創(chuàng)作一個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不能是靠單方的知識面,還得要學習和了解舞蹈創(chuàng)編所涉及的其他更多的知識,多了解生活,加強文化和藝術的修養(yǎng)。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才能使我們的舞蹈創(chuàng)作處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舞蹈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光明。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鄭慧慧.人體律動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薛天.舞蹈編導知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5]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舞劇創(chuàng)作經驗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6]王海英,圓說舞臺平面與舞蹈構圖的點線面[EB/OL],http://www.gdnetlib.edu.cn/wanghaiyingwu/,2001.5.20
作者簡介:
楊卡力(1979.03-),男,漢族,廣東高州人,大學本科、學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