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斌 楊志新 莫澤東 黃再安 肖峰 劉德文 蔣玉蘭 李澤恒
綠盲蝽屬半翅目,盲蝽科。為害多種果樹、蔬菜、棉花、苜蓿等經濟作物。近年來在安化縣棗樹上發(fā)生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趨勢。為有效控制綠盲蝽危害,現(xiàn)將其危害特點、生活習性、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 危害特點
綠盲蝽以若蟲和成蟲刺吸棗樹的幼芽、嫩葉、花蕾及幼果的汁液。棗樹生長點被綠盲蝽象危害后,不能正常發(fā)芽展葉,遠看似火燒過,幼嫩組織被害后,呈現(xiàn)失綠斑點;后隨葉芽伸展,變成不規(guī)則的孔洞、裂痕、皺縮,俗稱“破葉瘋”?;ɡ偈芎?,停止發(fā)育枯死脫落,危害嚴重時,造成棗樹絕產。幼果遭到綠盲蝽象危害后,受害部位先表現(xiàn)為黃斑,后來變?yōu)楹稚蚝谏?,棗果萎縮,引起幼果大量脫落。隨著棗果不斷膨大,受害部位更加明顯,果肉組織僵硬、壞死、畸形,有的向內凹陷,成“亞腰”型;有的向外隆起,形成小皰,裂開,直至棗果成熟,嚴重影響棗果產量和品質。
2 生物學特性
2.1 形態(tài)特征
2.1.1 成蟲:體長5mm、寬2.2mm,體卵圓形,黃綠色或淺綠色,密生短毛。頭部三角形,黃綠色,復眼棕紅色突出,無單眼,觸角4節(jié)絲狀,短于體長。前胸背板深綠色,布許多小黑點,前緣寬。小盾片三角微突,黃綠色,中間具一淺縱紋。前翅基部革質,綠色,端部膜質,半透明,灰色。胸足3對,黃綠色,后足腿節(jié)末端具褐色環(huán)斑,跗節(jié)3節(jié),末端黑色。
2.1.2 卵:長1.2mm,香蕉型,黃綠色,卵蓋淺黃色,邊緣無附屬物。
2.1.3 若蟲:共5齡,初孵若蟲體桔黃色,復眼紅色。3齡后可見淺綠色翅芽,5齡若蟲鮮綠色,復眼灰色,觸角淡黃色,末端漸濃。翅芽尖端深藍色,達腹部第4節(jié)。
2.2 生活習性
綠盲蝽的若蟲和成蟲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危害棗樹嫩芽、嫩葉、花蕾和幼果,若蟲孵出1~2分鐘即可迅速爬行,多隱藏于嫩芽,不易被發(fā)現(xiàn),受到強烈振動后可掉地,并迅速逃匿,一般3齡若蟲在空氣相對濕度60%的條件下,能耐饑35~47小時。成蟲喜陰濕,有趨光性,早晨和傍晚比較活躍,飛翔能力強。在噴藥防治時,容易被農藥擊倒落地,蘇醒后短時間內不能飛行,只能爬行轉移。成蟲多在晚上羽化,約占全天量的85%,雄成蟲先于雌成蟲羽化,雌雄比為1.2:1,羽化后1~2天開始交尾產卵,平均每雌產卵量286粒,1~4代卵多產在棗樹或附近作物的嫩芽里、枝條傷口處和幼嫩組織中。
2.3 發(fā)生規(guī)律
在本地區(qū)此蟲1年發(fā)生5代。以卵在雜草、病殘體及淺層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份,平均氣溫10℃以上,相對濕度達70%左右時,越冬卵開始孵化。第1代發(fā)生盛期在5月上旬,為害棗芽。第2代發(fā)生盛期6月中旬,為害棗花及幼果,對棗樹為害最重。第3、4、5代發(fā)生時期分別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該蟲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除為害棗樹外,還為害樹下豆類、玉米等作物。
3 綜合防治技術
3.1 農業(yè)防治
3.1.1 合理選擇間作物。有間作習慣的棗園,在選擇間作物時應避免用綠豆、大豆、豆角、棉花、白菜等綠盲蝽象的寄主植物。
3.1.2 修剪。冬春季節(jié),結合冬剪剪除樹上病殘枝,尤其是對前一年夏剪剪口部位和蚱蟬產卵枝進行重點剪除,減少綠盲蝽象的越冬基數(shù)。
3.1.3 除草。在5、6月份,及時對樹下雜草、根蘗進行鏟除,切斷落地綠盲蝽的食物來源。
3.2 物理防治
3.2.1 樹干涂抹粘蟲膠。利用綠盲蝽遇振動落地習性,在樹干上涂抹閉合粘蟲膠環(huán),可有效阻殺上樹的害蟲。
3.2.2 利用殺蟲燈誘殺成蟲。利用綠盲蝽成蟲趨光性較強的特性,在棗園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3.3 化學防治
3.3.1 殺滅蟲卵。棗樹發(fā)芽前對樹體噴灑3~5°Be石硫合劑,消滅越冬卵。
3.3.2 防治若蟲。在棗樹生長期,做好蟲情預測,在若蟲羽化前用6%吡蟲啉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混合噴施防治。由于綠盲蝽白天一般在樹下雜草及行間作物上潛伏,夜晚上樹為害,噴藥要著重樹干、地上雜草及行間作物,做到樹上樹下噴嚴、噴全。
3.4 保護利用天敵
綠盲蝽的天敵主要有草蛉、捕食性蜘蛛、小花蝽、擬獵蝽、姬獵蝽等,天敵對綠盲蝽象的發(fā)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棗園用藥時要根據(jù)測報,科學準確用藥,盡量減少用藥次數(shù)和劑量,并選擇高效低毒,對天敵殺傷力小的農藥。(收稿:20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