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劉澤權
(1.齊齊哈爾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2.燕山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吃”,作為中國人普遍存在的方式,反映了中國人樸素的認知方式和廣泛的社交方式[1]。“吃”這一基本生理動詞,其核心義“把食物放到嘴里經(jīng)過咀嚼咽下(也包括喝、吸)”[2]211“受文化、習慣的影響而延伸,產(chǎn)生‘跨子系統(tǒng)’的功能量增加或‘吃’的多義化”[3]8,經(jīng)過隱喻和轉喻方式[1,3-5],使得“吃+NP”動詞論元結構 (argument ST ructure)“在本質上[具]有開放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征”[6]21,導致“吃”后的“NP”由典型受事論元(即賓語)延伸到非受事論元?!都t樓夢》中出現(xiàn)了1400多個“吃”的用例[6]32,其中受事賓語約占賓語總數(shù)的99%[7]92。隨著白話文運動興起,“吃”所帶受事賓語用例逐漸減少,賓語事物范圍進一步擴展,同時許多用例在意義上已經(jīng)比較凝固,如“吃虧”“吃累”等[7]95。據(jù)筆者統(tǒng)計,《現(xiàn)代漢語詞典》[8](漢英雙語版,以下簡稱“漢英現(xiàn)漢”)和《漢英詞典》[9]中收有以“吃”為首的詞條分別為80條和96條,且這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尚未包括非以“吃”開頭的熟語。反觀英語,eat條目及同義詞語似乎不可與漢語同“吃”而語。在《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10]543《牛津高級學習詞典》[11]484及《科林斯語料庫高級英語詞典》[12]447等詞典中,對eat的釋義僅有“吃”“用餐”“消耗”“侵蝕”“(使)煩惱”等義項,而eat的短語也只有eatcrow,eat likeabird(horse),eatone′sheartout,eatone′swords,eatoutofsb.′shand,eatsb.out of houseandhome,eatsb.a(chǎn)way,eatup等10余條?!俄f氏同義詞在線詞典》[13]中eat的同義詞語只有consume,inge ST,partake(of),puta way,putdown,tuck(awayorin)6條。由此可見,“吃”這個被漢語文化“寵壞”了的動詞[3]7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如何“吃透”并充分再現(xiàn)其各種意義,應引起譯者足夠的重視。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分析《紅樓夢》的四個英譯本對表示引申義“吃”熟語(以下簡稱“引吃”),尤其是高頻熟語的翻譯處理結果,探討四譯者在理解和再現(xiàn) “吃”的引申義方面對原文語境、翻譯目的和策略等方面選擇的異同得失及規(guī)律性特征。本研究期望能對漢英/英漢翻譯及詞典編纂研究提供些許借鑒。
本文中文語料來自人民文學版120回《紅樓夢 》[14],英 文 語 料 分 別 來 自 霍 克 思 (David Hawkes)及其婿閔福德(John Min ford)、楊憲益及其英國夫人戴乃迭(Gladys Yang)、邦斯爾(Reverend Bramwe ll Seaton Bonsall)的120回全譯本,以及喬利(BencraftJoly)的前56回譯本。有關四譯本的情況,可參閱劉澤權、劉艷紅文章[15]。為了指代方便,下文將四譯本分別簡稱為霍譯、楊譯、邦譯和喬譯。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紅樓夢》的1400多個包含“吃”的用例中,有103個為表示引申意義的熟語(以下簡稱“引吃”)。
《漢英現(xiàn)漢》列舉了“吃”的10條引申義項,即:“吃”的“處所或標準”“依靠”“吸收”“進入”“消滅”“領會”“承受”“受”或“挨”“耗費”“被”[8]255。郭繼懋認為圍繞“吃”有施事意義、受事意義、原因意義、結果意義、依靠者意義、工具意義、時間意義、處所意義等等[16]。張亞明認為動詞“吃”后的賓語大致有受事賓語、方式賓語、工具賓語、處所賓語等幾大類[17]。羅思明、馬可云利用情景語義理論分析了“吃”述賓結構的語義-句法映射模式并分為:①吃+受事、②吃+工具、③吃+處所、④吃+來源、⑤吃+結果、⑥吃+資金、⑦吃+時間、⑧吃+施事、⑨吃+材料[18]。陶紅印通過對歷史資料中“吃+NP”結構的考察,得出“吃”受事范圍的擴大最突出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非核心論元進入核心論元的范圍,即“工具”(包括抽象工具,如生活依賴對象等)或“處所”等類型的邊緣論元與核心論元受事在句法表現(xiàn)上的相似性,如《紅樓夢》中“吃閑錢”“穩(wěn)坐吃三注”等[6]。
劉澤權、張丹丹從語用角度出發(fā),將《紅樓夢》中的 “引吃”熟語分為“被動/受用”“工具/方式”“結果”“心理”“能力”五類,并歸納為表1[19]。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紅樓夢》中各類“引吃”在使用、搭配上具有微小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對譯者的理解和再現(xiàn)產(chǎn)生影響,本文在收錄和分類時包含了“吃+NP”的缺省結構,但為了使統(tǒng)計結果更加明晰,把同一詞干的衍生詞條,如“大吃一驚”“吃了一驚”“吃了一驚不小”及“吃驚道”等,按照類符形式歸為以詞干為主的詞條,即“吃驚”,將它們的缺省頻數(shù)記為“多頻”。本文將在整體考察四譯本對“引吃”的再現(xiàn)情況之后,從語境對翻譯選擇的影響視角對比分析譯者們在5類熟語的理解和處理方面的異同得失與規(guī)律性特征,以探討翻譯對語境依賴程度、譯者所處時代、翻譯目的、接受語文化及譯介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必要時本文將以《漢英現(xiàn)漢》[8]、林語堂的《京華煙云》[20]及其中譯本相關用例為正反佐證。
表1 《紅樓夢》“引吃”分類統(tǒng)計
無論是作者還是譯者,其語言使用均有一定偏好。Baker指出,“語言習慣的偏好,是不斷重復出現(xiàn)而不是偶然出現(xiàn)一次或幾次的語言現(xiàn)象”[21]。就譯文而言,類符/形符比值的高低與譯者詞匯使用的豐富程度和多樣性成正比[21],同一原文的不同譯本,其詞語使用的重復率越低,其語言運用越豐富。本文根據(jù)類符與形符的比值來考察四譯本在“引吃”翻譯方面的語言表達豐富程度和各譯者的風格。為了節(jié)省篇幅和表達的簡潔,表2中的多頻“引吃”熟語以“詞干”作為類符單位,不拘泥于詞、詞組、短語或句子,其每一種英語表達形式亦作為一個類符統(tǒng)計。
表2 《紅樓夢》“引吃”翻譯統(tǒng)計
縱觀4譯本,沒有一個能完全譯出所有的“引吃”,霍譯和楊譯最多,為100條,邦譯次之,98條。因喬利只譯了《紅樓夢》前56回,其中涉及本研究語料的為40條,喬譯為39條。雖然四譯本對“引吃”的翻譯比例均在95%以上,但也與霍譯將“原作全部譯出,一字一句都不遺漏”[22]2及邦譯“譯者前言”所說“譯本完整,毫無遺漏之處”[23]的斷言稍有偏頗。另一方面,表2較直觀地反映了4位譯者翻譯的規(guī)律性。多頻“引吃”為76條,霍、楊各譯74條,類符/形符比為80%;邦譯73條,類符/形符比為44%。前56回多頻“引吃”為27條,喬譯26條,類符/形符比為77%??梢?,霍、楊、喬三譯本語言的豐富程度和多樣性明顯高于邦譯,霍、楊譯本語言最豐富,喬譯次之,邦譯詞匯使用最為簡單。這與劉澤權等[24]探討《紅樓夢》四譯本譯者風格在詞匯方面的差異所得結論二致。劉澤權等認為,“喬譯與楊譯的標準化類符/形符比值差別不大,且高于霍譯,并較大幅度領先于邦譯。這表明,在相同文字數(shù)量的情況下,喬譯、楊譯的詞匯使用可能更為多樣”[24]。對此,一個可能的解釋大概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英語世界對《紅樓夢》的接受定位逐漸從19世紀末喬譯時代的語言材料轉向了文學作品[25]Ⅱ。而從語境與翻譯的關系角度看,霍、楊二譯本對于被漢文化寵壞的文化詞的翻譯,比喬更注重對源語境的再現(xiàn)而使譯文詞匯更豐富多樣。
習語的應用可以視為譯文地道性的一個標準,“引吃”類熟語的翻譯,也應該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nèi)。劉澤權、朱虹曾將習語的翻譯處理方法劃分為3類,即采用英語習語、采用其他表達方法和省略未譯[26]。筆者按此法將《紅樓夢》的103個“引吃”熟語在四譯本中的處理結果統(tǒng)計歸納發(fā)現(xiàn)每個譯本采用英語習語的比例均不高,霍、楊、喬分別只實現(xiàn)了29%、27%和25%,邦譯僅為13%。
此外,語言的風格與流暢性亦與語言使用的簡潔程度相關。就翻譯語言,由于其受限于源語的敘事方法、語法結構與表達方式,常常呈現(xiàn)出一些翻譯顯化的特征。顯化作為“一種文體翻譯技巧”,指“在目標語中對原語中隱含的但可以從語境或情境中推斷出的信息加以明確說明的過程”[27]342。我們對四譯本“引吃”熟語翻譯的用詞量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楊譯最少,霍譯次之,邦譯和喬譯用詞冗長。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喬和邦作為《紅樓夢》英譯的先驅,其讀者可能對漢語言和《紅樓夢》聞所未聞,譯者必須有意地擴增文本長度,“降低譯文的難度,使譯文有較強的可讀性”[24]。另一方面,習語引用的匱乏,必須訴諸于解釋性的語言,也有可能助長譯文的冗長。
例如四譯本對“吃不了兜著走”的翻譯[23,28-30]462,453,376。與 楊 譯 相 比,霍 譯 更 道 出 了“兜著走”的隱含義,而邦、喬譯本基本上是字對字的直譯,不僅譯出了原文的本意,而且還畫蛇添足地分別讓茗煙“跑著走”(Iwillrunawayat once),讓寶玉“兜著走”(and you should,when you go along,hide them in your clothes)。盡管我們無從得知邦氏和喬氏為何如此翻譯,但他們的做法不僅造成了譯文的冗長,而且還會導致讀者的誤解。
胡壯麟把語境分為3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31]。語言語境指一個詞、一個短語乃至更長的話語、語篇前后的內(nèi)容;情景語境指與交際有關的人物、場合、時間;文化語境指語篇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經(jīng)濟、宗教和政治背景。對于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紐馬克指出:“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guī)、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保?2]113上文我們已經(jīng)看到,《紅樓夢》的5類“引吃”熟語,尤其是高頻詞的翻譯選擇遠多于漢英詞典給出的英文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英詞典對翻譯(或寫作)用詞選擇的局限性,從而凸現(xiàn)了“引吃”熟語的理解與再現(xiàn)對源文語境的依賴性。
1.被動/受用類“引吃”
以“吃驚”為核心的熟語在《紅樓夢》中出現(xiàn)14次,頻次居“被動/受用”類熟語“吃虧”之后。在四譯本中,霍譯全部呈現(xiàn),楊譯呈現(xiàn)了12條,邦譯13條,喬譯3條??梢詳喽?,霍、楊譯試圖充分理解和再現(xiàn)“吃驚”的源語語境意義,語言豐富,表達靈活。反觀邦譯,其13條譯文僅有4種譯法,且7處是feel(be)alarmed(“感到吃驚”)的變異,語言較模式化,隨語境變化甚微。
相比之下,相關詞典提供的“吃驚”的英文選擇不外乎兩三種表達方式。在《漢英現(xiàn)漢》中,“吃驚”的中、英文釋義為“受驚”(be surprised;be shocked),其相關短語“大吃一驚”被直接釋譯為getabig surprise[8]257。那么此類的“吃”在英譯漢時是如何處理的呢?無獨有偶,劉澤權、張丹丹以林語堂的英語長篇小說Moment in Peking及其張振玉譯本《京華煙云》[33](以下簡稱張譯)進行回譯比較,發(fā)現(xiàn)林氏的28個“吃驚”表達法在英文中為10個類別,在張譯中僅殊途同歸于簡單的“吃驚”,而林氏6個靈活的“吃虧”表達法也無一例外地譯為“吃虧”[19]。這說明在英漢翻譯中同樣應該隨源文語境的需要而作明示處理,而不會固守英語詞典中的釋譯。
2.“心理”“能力”類“引吃”
對于“心理”和“能力”的“引吃”,表面上看似乎難以理解和再現(xiàn),但縱觀四譯本的處理結果,其選擇差異不大。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和“吃了(過)猴兒尿”為例,譯者們的處理結果呈現(xiàn)高度相似性,且多以直譯的方式從字面翻譯而很少譯出比喻義或隱含義。這兩類“引吃”的英譯與林語堂《京華煙云》原文對中國習語的表達如出一轍,如“apoxy toad thinking of eating swan′s flesh”[20]230(癩蛤蟆想吃天鵝肉)“Good horse won′t graze before its own front door”[20]154(好馬不吃門前草)等。這種凸顯源文文化的“文化傳真”現(xiàn)象似乎體現(xiàn)了譯者們(作者)為了向英語讀者傳達原汁原味的中國“吃”文化而刻意保持漢語“吃”表達法的原貌之良苦用心。
3.“工具/方式”和“結果”類“引吃”
“工具/方式”和“結果”類“引吃”,除“吃齋”和“吃膩”分別出現(xiàn)11次和2次外,其余均出現(xiàn)1次,其翻譯選擇均不足以呈現(xiàn)規(guī)律性,如“吃齋”?!俺札S”在《漢英現(xiàn)漢》中的釋義為:“①吃素:abstain from meat and fish,②(和尚)吃飯:(of monks)havea meal,③(非出家人)在寺院吃飯:(of lay people)havea vegetarian meal at a Buddhist temple”[8]258?!俺札S”的翻譯方法霍譯有6種,楊譯5種,邦譯4種,喬譯1種,其各譯本“吃齋”譯法的類符/形符比遠小于“被動/受用”類熟語英譯的比值。同時,除fast(“禁食”“齋戒”)這一普遍性選擇外,其他譯法幾乎與詞典給出的英文表達相仿,這與表“被動/受用”類“引吃”英譯的多樣性相差甚遠。我們從《牛津高級學習詞典》中查出fast釋義為:eat little or no food for a period of time,esp.for religious or health reasons(“一段時間內(nèi)不吃或少吃食物,尤其是出于宗教或健康的原因”)[11]557,這與“吃齋”第一、二種含義如出一轍??梢奻ast和“吃齋”一樣,是自身語義色彩明顯的詞。再如“吃個雙分子”“吃錯了藥”“吃個車箍轆會”“吃體己茶”“吃得把臊都丟了”等的翻譯在幾個譯本呈現(xiàn)高度相似性,且不易受源語語境制約,如“吃個車箍轆會”霍和楊均用“take it in turn(s)”表達,“吃錯了藥”霍、楊、邦均譯為“take the wrong medicine”?!毒┤A煙云》中有“being useful to people with whom one eats one′s daily bowls of rice”[20]48,張振玉也是按字面譯為“吃人家的飯不白吃,對人家有用”[33]50。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否可以解釋為:“工具/方式”和“結果”類“引吃”本身對語境的依賴性低,所以容易被譯者吃透并正確再現(xiàn)。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紅樓夢》中103個表示引申義“吃”熟語及其在四譯本的翻譯,并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及其中譯本相關用例佐證。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紅樓夢》中“被動/受用”類“引吃”的翻譯較大程度地依賴于源語語境和譯者的理解,因此譯者的選擇呈多樣性;而“心理”和“能力”類“引吃”的翻譯,多以直譯的方式呈現(xiàn)熟語的字面意義,選擇結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工具/方式”和“結果”類“引吃”在翻譯中受語境制約不明顯,譯者的選擇差異不大。其次,在四譯本對“引吃”的英語表達中,霍譯、楊譯最為豐富,喬、邦譯本用詞冗長?;?、楊譯本對“引吃”的再現(xiàn)隨語境變化明顯,翻譯的選擇范圍和張力較大。喬譯多對“引吃”進行單一化地直譯而忽略隱含義。邦譯選詞重復率達一半以上,字字固守源文之舉更勝喬譯,不僅導致譯文欠缺豐富性和自然性,甚至有時造成誤譯和死譯。
從歷時角度看,上述發(fā)現(xiàn)似乎進一步驗證了前人對《紅樓夢》四譯本翻譯目的及風格的詮釋。譯于19世紀末的喬譯作為“第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紅樓夢》英文譯本”[25]21,是為了“給現(xiàn)在和將來學習中國語言的學生提供某些幫助”[30]Preface,屬于“實用主義翻譯”[25]Ⅰ。而完成于20世紀50年代的邦譯可謂《紅樓夢》英譯學術轉向的始作俑者,雖然其作為《紅樓夢》第一個英文全譯本未能如譯者所愿向英語世界呈現(xiàn)《紅樓夢》這部有關中華文化宏篇巨著的全(原)貌,但正如 “關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33]序言,所以邦譯“力求表達原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23]Foreword。喬、邦譯本僵硬的直譯方式和冗長的行文結果大概就歸因于這些翻譯目的吧。相比之,完成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霍、楊二譯本,由于“英語世界對《紅樓夢》的接受定位逐漸從語言材料轉向了文學作品”[25]Ⅱ,有幸進入“高度學術化階段”[25]79,語言豐富地道,幾乎視為英語世界《紅樓夢》的替代本。
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漢英詞典中固化的“吃”熟語表達,因缺乏具體語境和真實語料基礎,導致其所提供的釋譯對文學作品翻譯參考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基于《紅樓夢》4個英譯本的豐富選擇,對于漢英翻譯實踐和漢英詞典的義項確定及其釋譯、配例均具有積極的反哺意義。
[1]王英雪,林美玟.從文化和認知角度分析漢語中“吃”的隱喻[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57-60.
[2]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3]熊學亮.論“吃”在“吃+NP”結構中的功能承載量和分辨度[J].外語研究,2009(5):7-12.
[4]楊春生.英漢語中與“吃”有關的隱喻比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2):46-48.
[5]張再紅.“吃”的隱喻映現(xiàn)規(guī)律分析[J].語言研究,2010(4):123-125.
[6]陶紅?。畯摹俺浴笨磩釉~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特征[J].語言研究,2000(3):21-38.
[7]謝曉明,左雙菊.飲食義動詞“吃”帶賓情況的歷史察[J].古漢語研究,2007(4):91-96.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英對照)[Z].2002年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漢英詞典》組.漢英詞典[Z].修訂版縮印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10]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English-Chinese)[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11]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Z].7th Edition.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2]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Z].4th Edition.Glasgow,U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3.
[13]The Merriam-Webster Thesaurus online.US:Merriam- Webster Incorporated,[2012-02-16].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eat.
[14]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5]劉澤權,劉艷紅.初識廬山真面目——邦斯爾英譯《紅樓夢》研究(之一)[J].紅樓夢學刊,2011(4):30-52.
[16]郭繼懋.談動賓語義關系分類的性質問題[J].南開學報,1998(6):73-80.
[17]張亞明.對“吃+食堂”的分析[J].語言應用研究,2008(8):50-51.
[18]羅思明,馬可云.“吃”述賓結構的語義-句法映射模式情景語義學分析[J].浙江工商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4):34-36.
[19]劉澤權,張丹丹.基于平行語料庫的漢英文學翻譯研究與詞典編纂——以《紅樓夢》“吃”熟語及其英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2(6):18-22.
[20]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9.
[21]BAKER,MONA.Towards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ion[J].Target,2000(2):241-266.
[22]林以亮.《紅樓夢》西游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6.
[23]BONSALL,BRAMWELL SEATON.The Red Chamber Dream (trans.)[J/OL].Manuscript,Hong Kong University Libraries, 2004.http://lib.hku.hk/bonsall/hongloumeng/index1.html.
[24]劉澤權,劉超鵬,朱虹.《紅樓夢》四個英譯本的譯者風格初探——基于語料庫的統(tǒng)計分析[J].中國翻譯,2011(1):60-64.
[25]江帆.他鄉(xiāng)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
[26]劉澤權,朱虹.《紅樓夢》中的習語及其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40(6):460-466.
[27]VINAY,JEAN-PAUL,JEAN DARBELNET.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methodology for Translaiton[M ].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5.
[28]HAWKES,DAVID,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trans.)[M].Harmondsworth:Penguin,1973-1986.
[29]YANG,HSIE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a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0.
[30]JOLY,H BENCROFT.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A Chinese Novel (trans.)[M].Tokyo &Rutland,Vermont,US:Tuttle Publishing,2010.
[3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3]張振玉.京華煙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