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萍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35)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外貿迅猛發(fā)展,經常項目持續(xù)順差增加。自1994年以來,我國一直保持貿易順差。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貿易順差額和經常項目差額下降,2010年雖然經濟總體呈現復蘇態(tài)勢,但是與2008年相比貿易順差仍然有所下降。在歐債務危機影響下,國際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因此我國應繼續(xù)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wěn)增長。
國外對我國貿易順差的研究較少。Obstfeld(1995)將匯率因素納入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中,分析貨幣政策通過匯率變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Faust(2002)研究了貨幣政策變動對匯率的影響;Groenewold(2007)、Zheng(2006)研究表明人民幣幣值調整對中美貿易失衡的作用不大。
國內對貿易順差的研究相對來說較多。盧峰、余永定和覃東海(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貿易順差與我國對外貿易模式和來華直接投資緊密相關。余蕓春(2007)認為相對較低的資源價格是形成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積極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場是解決順差問題的重要途徑。趙文軍等(2008)認為我國實際資本存量高速增長和居民實際財富緩慢爬升是貿易順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于津平(2009)則強調,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國內投資的過度擴張是我國出現貿易順差的直接原因。韓琪(2008)通過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FDI與我國貿易順差之間的關聯性,認為每累計增加1美元的FDI所引起的進出口額變化會大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額。和紅、林金忠(2009)基于SURE和ARDL-ECM模型的分析得出FDI的流入促進了出口,導致了長期順差。張碧瓊(2009)認為我國與美國存在互利的跨期交易,美國逆差和我國順差,表明中美之間存在順逆差轉換關系,體現了兩國的跨期消費模式的互補性。
1.1982—1990年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尚未形成良好的發(fā)展勢頭,貿易量不大,出口額少,經常項目差額維持在一個基本穩(wěn)定的水平,上下浮動范圍不大,收益差額較小,最大順差僅為15.8億美元。
2.1991—2000年
在此階段,我國外貿開始高速增長,除1993年外,經常項目都是順差,貿易量增加,且呈現持續(xù)順差態(tài)勢(除1993年外),我國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較上一時期有了明顯提高,增長了兩倍之多。
3.2001—2010年
加入WTO后,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貿易順差從2001年的226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2981億美元,增長了13倍;經常項目順差額逐年增加,從2005年開始急劇增加,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受到影響,因此2009年經常項目順差額增速下降43%,2010年經常項目順差較上年有所回升。
1.外商投資的增加
近年來,我國吸引外資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從產業(yè)結構來看,發(fā)達國家越來越傾向于通過跨國外包或是直接投資的方式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低附加值、高污染和高能耗產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而自身則重點發(fā)展增值較高的技術研發(fā)和營銷環(huán)節(jié),以及以服務業(yè)為代表的增值空間較大的第三產業(yè)。我國出臺的相關優(yōu)惠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外商對華投資。2010年,我國外資企業(yè)達到445242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88.21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yè)的不斷增加是我國出口額急劇增加的重要原因。
2.內需不足,產能過剩
2010年我國GDP增速達到10.3%,但是對消費的貢獻率與2007年相比基本持平,較上年下降10%,國內市場需求有所減緩,前期經濟高增長所擴大的產能仍在不斷釋放,投資對經濟的增長作用大于消費的拉動作用。經濟增長主要由外需拉動,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0年該指標為9.2%,較上年提高了48.1%。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09年出口受挫嚴重,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為負。2010年GDP增長10.3%,其中凈出口拉動GDP增長0.9個百分點。我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過低以及消費率過低,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這是我國形成貿易順差的深層次原因。
3.國際市場對我國低檔出口產品的剛性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原材料、設備和技術進口大國,而出口多以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初級產品和半成品為主。國際市場對我國此類出口商品呈剛性需求,從而對我國的出口商品形成依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和蔓延不僅沒有削弱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的依賴,相反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從而成為我國貿易順差的又一重要原因。
影響貿易順差的因素有很多,這里選取了4個解釋變量,即國內生產總值(GDP)、出口競爭力(SH)、當年及滯后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其它因素劃入隨機誤差項。一個國家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出口和貿易順差的增加,因此使用出口份額來表示出口競爭力的指標。外商直接投資是雙向影響,當年外商直接投資以進口形式出現,流入后表現為強烈的出口傾向,因此預期當年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呈同方向變化,而滯后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資則于當年形成出口傾向。數據來源于中經專網和國家統(tǒng)計局。模型設定:
TB=β1SH+β2GDP+β3FDI’+β4FDI’(-1)+ε
其中:TB表示貿易差額;SH表示出口份額;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FDI’表示當年FDI按照當年的平均匯率折算成人民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FDI’(-1)表示滯后一年的FDI按照當年的平均匯率折算成人民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經Eviews分析,發(fā)現自變量存在自相關性,因此要加入AR項以消除自相關的影響。盡管結果擬合度較好,但是有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t檢驗不顯著,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結果不可靠。因此要去掉可信度差的FDI’(-1),然后進行估計,得到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圖可以看到,所有的解釋變量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R2=0.8753,由于 k=3,T=28,DW=1.47,處于不確定區(qū)域,可能存在自相關也可能不存在自相關,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
實證結果表明FDI流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進口或貿易逆差的解釋因素,它與TB負相關。經濟增長率每增加1%,貿易順差就會減少29.8億美元;FDI每增加1%,貿易順差就會減少近51億美元;出口份額的提高是貿易順差的最重要解釋變量,即出口份額每增加1%,貿易順差就增加209億美元,我國巨額貿易順差來源于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優(yōu)勢。
1.通過回歸分析可知,要減少貿易順差,達到貿易收支平衡,應適當控制出口份額。我國巨額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和勞動力成本競爭力。
2.FDI、經濟增長率和出口份額都會影響我國的貿易差額,但是出口對貿易差額的彈性較FDI大,因此可通過調控出口與FDI規(guī)模來維持我國適度的貿易順差。從FDI與TB的關系來看,為了減少貿易順差帶來的貿易摩擦及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應該在適度加大引資力度的同時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資源型項目的外資流入量,不僅要“引進來”更要鼓勵我國企業(yè)“走出去”。
3.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根源在于出口的產品具有價格優(yōu)勢,當國際市場價格較高時,出口增加,出口大于進口。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順差問題。擴大內需需要政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我國貿易順差的增長趨勢雖然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但應在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的前提下適度縮小貿易順差額,緩解貿易摩擦,以達到貿易收支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目前,外商投資企業(yè)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比重高達50%,甚至高于這個水平,監(jiān)管制度的不完善給我國的國際收支核算帶來嚴重的泡沫,一些投資性的金融資本對國內經濟造成嚴重威脅。因此,應加快轉變外貿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擴大對外投資規(guī)模和投資水平,促進內外貿“引進來”和“走出去”均衡合理發(fā)展。
[1]和紅,林金忠.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影響及機制[J].經濟經緯,2009(4).
[2]余永定.中國的雙順差:根源與對策[J].中國金融,2006(19):25-27.
[3]戴翔.中國“出口導向型”模式的可持續(xù)性辨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8).
[4]李倩.我國貿易順差的特點及其危機[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