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艷 劉 敏*
(中南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手術室,湖南 長沙 410013)
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康復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金 艷 劉 敏*
(中南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手術室,湖南 長沙 410013)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及并發(fā)癥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6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專業(yè)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排便等腸功能恢復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分析比較。結果 觀察組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腹部手術;并發(fā)癥;護理干預
腹部手術是臨床外科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傷性手術。疼痛、切口感染、腸蠕動減慢,腹脹,排氣、排便功能障礙等是腹部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并發(fā)癥若控制不佳,易引起患者應急反應,加速組織的分解代謝,還會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問題,延緩傷口愈合[1]。腹部手術治療能否達到預期療效,除了醫(yī)生實施正確的手術方案和精細的手術操作外,腹部手術后的護理干預也至關重要。護理干預是通過使用護理措施來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為探討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及并發(fā)癥的影響,本研究選取360例腹部手術患者,并給予專業(yè)的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6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0例。觀察組:男85例,女95例,年齡28~69歲,平均(38.5±4.3)歲;對照組:男87例,女93例,年齡26~67歲,平均(37.5±3.8)歲。其中闌尾切除術96例,胃部手術95例,肝膽手術75例,腸道手術9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2]
兩組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對照組給予體征監(jiān)測、定期消毒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專業(yè)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后宣教
術后告知患者應平臥并將頭轉向一側,6h(不要枕頭),以防嘔吐物誤吸而窒息。如腹腔有感染時,可采用半坐臥位,有利于炎性滲出物聚集于盆腔,預防膈下膿腫的發(fā)生。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疼痛、止痛藥作用及術后疼痛是對傷口的愈合不利的,可引起切口感染、腸蠕動減慢,腹脹,排氣、排便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腹部手術治療能否達到預期療效,腹部手術后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權利。鼓勵患者及時報告疼痛情況,便于護理人員能正確評估疼痛程度,從而采取合適的止痛措施。
1.2.2 心理護理
腹部手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的手術,術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等并發(fā)癥,從而造成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不僅不利于傷口的康復,還會加強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護理人員要以關心體貼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的與患者交流,告訴患者手術情況、術后應注意的飲食,并解釋術后積極配合治療和進行護理干預的重要意義,以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3 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和合理使用止痛藥
護理人員要定期觀察患者術后有無切口感染、出血、引流管脫落等情況。護理人員要嚴格掌握藥理知識,對疼痛原因明確的患者要定時定量用藥,對疼痛原因尚不明確的患者要注意據切口大小、人體情況適當給藥,不可等到患者疼痛難忍時才給藥,第一次給藥時要觀察患者的反應和體征變化,以便于確定此后的用藥劑量。
1.2.4 早期功能鍛煉
術后6h,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開始在床上翻身,1次/2h;術后12~24h,指導患者做慢呼吸活動和四肢伸展運動,4次/d,10~20min/次;術后3d可讓患者下床適當活動,1~2次/d;10~20min/次;術后第4天患者可在病室內走動,2~3次/d,20~30min/次。
1.2.5 適當的腹部按摩
術后3d,指導患者按摩方法:患者一手按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對側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 3~4min后,再逆時針方向按摩3~4min,早晚各1次,20min/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排便等腸功能恢復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采用 SPSS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觀察組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的,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比較[(),h]
表1 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組別例數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觀察組18027.5±4.6*49.8±6.7*對照組18052.5±4.580.5±6.5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腸蠕動減慢2例,腹脹1例,排氣排便障礙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5/180);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3例,腸蠕動減慢5例,腹脹6例,排氣、排便障礙5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6%(19/180)。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0.05)。
腹部手術是外科中實施次數最多的手術。疼痛、切口感染、腸蠕動減慢,腹脹,排氣、排便功能障礙等是腹部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手術可造成組織損傷,同時釋放大量的組胺、緩激肽、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致疼物質,刺激感受器官,產生疼痛。術后引起腹脹的原因很多,譬如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機械性腸梗阻、腹腔臟器器質性病變等,但大多數為手術創(chuàng)傷和麻醉所引起的麻痹性腹脹,表現為腸蠕動減弱或消失,氣體不能正常向下運行,出現術后肛門排氣排便功能障礙,嚴重者出現腹痛,而影響胃腸吻合和腹壁的愈合。護理干預是通過使用護理措施來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許多研究證明[3,4],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不僅可大大促進腹部傷口的愈合,還可有效的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筆者選取我院收治的36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專業(yè)的護理干預。通過術后宣教,使患者知道術后應平臥,腹部疼痛易引起的并發(fā)癥及術后護理干預的重要性;通過護理人員的心理護理干預,使患者明白了腹部手術情況,消除了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通過定時、定次的早期護理鍛煉和正確的腹部按摩,避免了患者因長臥褥瘡的形成,促進了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縮短了排氣排便的時間,促進患者的康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的,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0.05)。這充分說明護理干預能促進腹部手術患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結果與胡亞紅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所得數據有所不同可能與所選研究對象數量和患者個人本身身體素質有關。但如何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護理干預措施是我們今后商貸研究的問題。
總之,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1] 李小寒.基礎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4.
[2] 孫啟云,沈印榮.腹部手術后腸護理模式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24-25.
[3] 李丹華,劉臘.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腸功能恢復進程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5(17):1929-1920.
[4] 蔣立榮.上腹部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 47(18):170- 172.
[5] 胡亞紅.護理干預對減輕腹部手術術后疼痛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25(48):42-43.
R473.6
B
1671-8194(2013)26-0267-02
*通訊作者:E-mail: 2978650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