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嵩
摘 要:對問題化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化教學常采用的具體方式、問題化教學中常出現(xiàn)的誤區(qū)及四種對策進行了探討、分析、總結。
關鍵詞:初中生物;問題化教學;積極思考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疑,把教學問題化,激發(fā)學生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
一、課堂導入問題化
課堂教學導入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利用事先設計好的一系列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以《光合作用》為例,我設置了如下的導入問題:
設置問題:為什么萬物生長靠太陽?引出用探究實驗解決這個問題。
(1)實驗材料和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黑紙片,回形針,酒精,碘液,大小燒杯,培養(yǎng)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wǎng),鑷子,火柴,清水。
(2)實驗方法
①取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②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3h~4h。
③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
④用清水漂洗葉片,再把葉片放到培養(yǎng)皿里,向葉片滴加碘液。
⑤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片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實驗討論
①為什么要對天竺葵進行暗處理?
②為什么要對一片完整的葉進行部分遮光?
③a.為什么要脫去綠葉中的葉綠素?
b.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葉片來脫色呢?
c.為什么隔水加熱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熱酒精?
d.綠葉在酒精中脫至什么顏色時,停止加熱?
④a.遇碘變藍是什么物質的特性?
b.脫色的葉片遇碘后顏色有什么變化?
c.說明了什么問題?
(4)光合作用的定義
根據(jù)以上的討論我們能否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定義?
(5)光合作用的實質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否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實質?
物質轉換:無機物→有機物
能量轉換:光能→化學能
以上問題直觀、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為這堂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內(nèi)容問題化
教學問題的設計重點要考慮層次性,即由淺入深設計基本認知型問題,歸納提升型問題,拓展創(chuàng)新型三類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在講授《蛋白質的結構》一節(jié)時,我先展示氨基酸的結構圖,然后設計以下問題:
第一類:
1.氨基酸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
2.氨基酸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3.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哪些類?
第二類:
1.蛋白質在結構上有幾個層次?
2.蛋白質功能與結構有什么關系?
通過問題使學生既能很好的理解教學內(nèi)容,又能使不同個性的學生的智能得到發(fā)揮。
三、思維能力培養(yǎng)問題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人人皆有,
但由于人與人之間思維能力存在著差異”,所以不同的學生具有
不同的特長。
四、課堂結尾問題化
在課堂結尾時,不妨采用這種方法,使學生處于求知欲得不到完全滿足的狀態(tài),容易誘發(fā)學生在課外時間里也能主動思考、
提出問題。
筆者認為生物問題化教學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
(1)點與面的關系。應面向全體學生,以點帶面,培養(yǎng)優(yōu)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
(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nèi)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fā)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diào)乏味。
(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通過問題化教學,既直觀、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范長壽.中學生物教學基本功[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2]劉杰,李正滋.研究性學習解讀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