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蘭 張會辰 王建 李利
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全世界每年約20萬女性死于宮頸癌,而新發(fā)宮頸癌病例更高達 45.9 ~50 萬人[1,2],其中我國每年新發(fā)病例 13.15 萬,占世界新發(fā)病例的28.7%[3],約95%的宮頸癌的發(fā)生與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有關(guān)[4,5]。近些年,液基細胞學(TCT)檢查逐步替代了傳統(tǒng)的宮頸涂片,TBS診斷法使細胞學與組織學的診斷術(shù)語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但細胞病理學診斷方法作為一種篩查手段,對宮頸癌前病變的發(fā)展趨勢無法進行預測評估。有學者建議把HPV-DNA檢測及宮頸細胞DNA定量分析等手段應用于宮頸病變的早期診斷[5]。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TCT、HPV-DNA和ICM-DNA定量分析3種篩查方法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宮頸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于保定市婦幼保健院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的患者3000 例,年齡17~65歲;孕次0~7次,平均2次;產(chǎn)次為0~4次,平均為1次。
1.2 試劑 液基薄層細胞保存液為湖北德立森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核酸擴增分型檢測試劑盒及HPV-DNA分型檢測儀購自凱普生物儀器有限公司,全自動細胞DNA定量分析儀產(chǎn)自武漢蘭丁醫(yī)學高科技公司。
1.3 方法
1.3.1 TCT
1.3.1.1 標本采集與制備:臨床醫(yī)師用宮頸刷在3000 例受檢者宮頸鱗柱狀上皮交界處單向旋轉(zhuǎn)6圈以上收集脫落細胞,將收集的宮頸細胞連采樣刷頭一并置入盛有保存液的標本瓶中,送檢至我院病理科,由專門技術(shù)人員用液基薄層細胞制片儀將標本制成直徑為2cm的薄層液基細胞涂片,95%乙醇固定15~30 min,行巴氏染色,標本瓶常規(guī)保存1年。
1.3.1.2 判定細胞學診斷結(jié)果陽性的標準為[6-8]:①LSIL 及以上需要進行病理活檢的病例視為細胞學檢查陽性結(jié)果;②鱗狀上皮細胞癌和腺癌統(tǒng)稱為癌(carcinoma)。
1.3.2 HPV-DNA 檢測
1.3.2.1 標本采集與保存:對細胞學檢查篩查出的ASC-US及以上病變患者行HPV-DNA檢測。用雜交捕獲二代檢測系統(tǒng)專用配套采樣器采集宮頸細胞標本,將標本連同采樣刷頭一并置入保存液。標本置于4℃冰箱保存?zhèn)溆茫?周內(nèi)上機檢測。
1.3.2.2 用雜交捕獲二代系統(tǒng)檢測高危型HPV病毒:通過雜交捕獲二代檢測系統(tǒng)對所取標本行 HPV16、18、31、33、35、39、45等13種常見的HPV高危型檢測。并設(shè)置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
1.3.3 ICM-DNA 定量分析
1.3.3.1 標本采集與制備:將TCT篩查出的ASC-US及以上病變患者的剩余保存液再次制片,95%酒精固定后,經(jīng)Feulgon染色行DNA定量分析。
1.3.3.2 DNA倍體檢測:制備好的玻片行全自動細胞圖像分析儀掃描:玻片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以同一玻片上淋巴細胞核DNA含量作為正常2倍體參照細胞,保證參照細胞與分析細胞同時固定、染色,并在相同光照系統(tǒng)下進行測量。
1.3.4 病理組織學檢查:對TCT篩查出的陽性病例同時行HPV-DNA檢測和組織病理學檢查。根據(jù)200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腫瘤分類及診斷標準叢書“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分冊,關(guān)于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及宮頸癌的診斷標準及相關(guān)文獻[9,10],將病理組織學檢查 CINⅡ級及以上病變定為陽性。
1.4 3種檢測方法的評價 采用靈敏性、特異性及準確率指標將三種檢測方法與病理組織學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多配對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Pearson 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TCT與病理組織學驗證結(jié)果 TCT結(jié)果:ASC-US及以上病變377例,其中陰性(ASC-US)275例,陽性102例(包括LSIL 62例、HSIL 40例、SCC 0例)。病理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TCT陰性275例,其中組織學陰性(CINⅠ級及BCC病例)255例,組織學陽性(CINⅡ級及以上)20例;TCT陽性102例,其中組織學陰性52例,組織學陽性50例。TCT的敏感性為71.43%,特異性為 83.06%,準確率為 80.90%。見表 1、4。
表1 TCT與病理組織學驗證 例
2.2 HPV-DNA檢測與病理組織學驗證結(jié)果 HPV-DNA檢測陰性185例,陽性192例。病理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HPV-DNA陰性185例中,組織學陰性(CINⅠ級及BCC病例)182例,陽性(CINⅡ級及以上)3例;HPV-DNA陽性192例,其中組織學陰性125例,陽性67例。HPV-DNA檢測的敏感性為95.71%,特異性為59.28%,準確率為66.05%。見表2、4。
表2 HPV-DNA檢測與病理組織學驗證 例
2.3 CM-DNA檢測與病理組織學驗證結(jié)果 ICM-DNA檢測陰性287例,陽性90例。病理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ICM-DNA檢測陰性組287例,其中組織學陰性270例,陽性17例;ICM-DNA檢測陽性組90例,其中組織學陰性37例,陽性53例。ICM-DNA檢測的敏感性為 75.71%,特異性為 87.95%,準確率為85.68%。見表 3、4。
表3 ICM-DNA檢測結(jié)果與病理組織學驗證 例
2.4 3種檢測方法相比較 HPV-DNA檢測的敏感性高于TCT和ICM-DNA檢測,而TCT特異性高于其他兩項檢查(P<0.05),在3種檢測方法中ICM-DNA檢測的準確率最高(P<0.05)。見表4。
表4 TCT、HPV-DNA檢測、ICM-DNA檢測的比較 %
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廣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篩查宮頸癌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11]。
細胞學檢查是1928年由Papanicolaou提出,運用宮頸脫落細胞刮片以篩查宮頸癌的方法[12,13]。宮頸癌的病因?qū)W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可以分離鑒定出的HPV有100多種,其中與宮頸病變有關(guān)的有30余種,根據(jù)其致病性分為高危型、中危險型和低危型三種,高危型HPV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主要原因,低危型主要引起生殖道的良行病變,中危型多導致CIN。而生殖道HPV感染在有性生活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在每個女性一生中都有感染的可能性,但60% ~70%的人僅僅是HPV陽性而沒有宮頸病變,宮頸癌變的發(fā)生還與其他因素有關(guān),如感染持續(xù)的時間、身體狀況等。由于HPV感染早于形態(tài)學改變,檢測HPV具有早期預警和跟蹤檢測意義。
宮頸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因素、多途徑、多步驟的過程,涉及到癌基因的激活與抑癌基因的失活,染色體數(shù)量和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非整倍體的產(chǎn)生,而非整倍體又是宮頸病變進展中的一個顯著性標志[14]。因此,可以通過檢測細胞內(nèi)DNA含量的變化進行腫瘤細胞及非腫瘤細胞的鑒別診斷。
3.1 液基細胞學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的價值 TCT通過液基薄層細胞學技術(shù),去除了玻片上的粘液、血液和大量的炎細胞,可以更清晰的觀察細胞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的改變,且避免了刮板上大量細胞的丟失[15],與巴氏刮片相比細胞學篩查的準確度和敏感度有了較大的提高。錢德英[16]認為TCT雖然是宮頸癌前病變篩查的一大革命,但是判讀涂片過程中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陰性率較高,易漏檢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在本實驗中TCT的敏感性和準確率均較其他兩者低,特異性高于HPVDNA檢測但是低于ICM-DNA檢測。TCT操作簡單,是一種經(jīng)濟便捷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篩查方法,且液基細胞學制片方法是進行ICM-DNA檢測的基本步驟,便于進行圖像的掃描。此外,液基細胞學與檢測高危型HPV聯(lián)合應用除可提高篩查的敏感性[17]。
3.2 HPV-DNA檢測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的價值
3.2.1 HPV-DNA檢測的常用方法:HPV感染與宮頸癌的關(guān)系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其檢測主要依賴于核酸探針雜交技術(shù)。目前用于檢測HPV-DNA主要有3種核酸雜交方法,即直接核酸探針法、雜交信號放大法和靶 DNA擴增法[18,19]。
3.2.2 HPV-DNA檢測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的價值:常規(guī)細胞學診斷HPV感染依賴于鏡下細胞的形態(tài)學改變,即出現(xiàn)特征性的挖空細胞為診斷依據(jù),易出現(xiàn)假陰性或假陽性結(jié)果[20]。雜交捕獲法(HC2)是當前較為先進的檢測方法。在本研究中,HPV-DNA檢測的敏感性高但特異性低,準確率高于液基細胞學檢查而低于ICM-DNA檢測。國內(nèi)有研究認為,HPVDNA檢測在對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敏感性為60% ~70%,特異性為80% ~90%[21],本實驗結(jié)果與其存在一定的差異,考慮有以下幾種原因:①高危型HPV的檢出說明患者感染了HPV,但是有高危型HPV感染不一定引起細胞形態(tài)的異常改變,是否發(fā)展為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與感染持續(xù)的時間、患者免疫狀態(tài)等因素有關(guān),因此患者病理組織學檢查可能未檢出陽性病變。②本實驗中,考慮到CINⅠ級患者的臨床處理與CINⅡ、CINⅢ患者不同,甚至可以不做臨床處理,將CINⅠ級病例定為陰性結(jié)果,造成實驗中假陰性比例減少,敏感性增高。若按CINⅠ級為陽性結(jié)果則敏感性為73.16%,則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相近。
本研究顯示,HPV陽性病例192例,病理組織學結(jié)果只有70例在CINⅡ以上病變,其余125例中53例為BCC,72例為CINⅠ級,除了與感染持續(xù)的時間、患者免疫狀態(tài)等因素有關(guān)以外,還應考慮到宮頸活檢取材是否準確及醫(yī)生診斷的主觀性等人為因素。對于假陰性病例,不排除有其他原因?qū)е聦m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因素,有報導約5%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yōu)榉歉呶P虷PV引起。
HPV檢測具有早期預警和跟蹤檢測意義,尤其當宮頸細胞學檢查(TCT)提示非典型細胞(ASCUS)時,不能確定是炎癥還是有癌前病變的情況存在,就要依據(jù)HPV檢測結(jié)果來決定行陰道鏡檢查或隨診觀察。
3.3 ICM-DNA檢測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的價值
3.3.1 ICM-DNA檢測的原理及優(yōu)點:ICM是以Lamber-Beer定律為基礎(chǔ),結(jié)合細胞、組織和顯微成像儀器的特點,測定細胞學、組織學樣品的成像細胞圖像的光度,以評估其化學成分的含量[22]。ICM-DNA檢測能夠客觀、精確的測定細胞核的DNA倍體值,獲得了腫瘤生物學特征信息[23,24],為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提供了有價值的補充,自動化的分析過程也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閱片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3.3.2 ICM-DNA檢測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的價值:染色體重組、片段的丟失或增多及染色體數(shù)目的改變,可引起基因的非整倍體擴增,導致腫瘤的發(fā)生。DNA非整倍體的出現(xiàn)是染色體異常的標志。本研究采用全自動細胞圖像分析儀對液基細胞學檢查篩查出的ASCUS及以上的病變共計377例患者行宮頸細胞DNA倍體測定,檢測出大于5c細胞標本90例,其特異性為87.95%,準確率為85.68%,高于液基細胞學和HPVDNA檢測,敏感性卻低于HPV檢測。ICM-DNA檢測假陰性病例和假陽性病例分別為17例和37例,分析有以下因素造成:①良性非整倍體細胞:研究發(fā)現(xiàn)HPV病毒、HIV病毒感染可引起>5c的非整倍體細胞。另外,放射治療、激素治療和維生素B12缺乏及激素水平紊亂均可導致細胞非整倍體擴增,但與腫瘤性非整倍體細胞不同的是當這些影響因素去除后,細胞可恢復正常整倍體。這些因素往往只引起散在的>5c細胞,而不會形成非整倍體細胞峰。因此,當發(fā)現(xiàn)有非整倍體細胞,排除這些因素后,就能做出正確的診斷。②DNA-ICM硬件和軟件系統(tǒng)問題:細胞圖像分析DNA倍體測定是一種較新的DNA定量細胞研究,重疊細胞或成團細胞的分割在該系統(tǒng)中尚存在缺陷,儀器往往將這類細胞歸為垃圾而不予掃描,從而引起誤診。不過宮頸鱗狀細胞成團的機會少,液基薄層制片中細胞分布均勻而分散,此情況較少見。③檢測人員水平:檢測出有DNA倍體>5c及以上倍體值細胞的玻片均要求專門細胞技術(shù)人員在顯微鏡下對這些細胞進行核實,以排除系統(tǒng)問題導致假陰性和假陽性情況。染色過程中操作不當,細胞退變嚴重,DNA分子結(jié)合了較多染色劑,出現(xiàn)假陽性結(jié)果。酸化不全,化學鍵沒有全部打開,DNA分子染色差,出現(xiàn)假陰性結(jié)果。
3.4 三種篩查方法的評價 有效的篩查手段可以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研究表明,每年或每兩年1次宮頸癌篩查可以使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25-27]。在本實驗中三種方法相比,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簡單易行,無創(chuàng)傷且價格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敏感性和準確率均較低,受閱片者主觀影響大;宮頸細胞DNA定量分析能提供形態(tài)學之外的腫瘤生物學信息,特異性和準確率均高于其他兩項檢測,并且全自動圖像分析系統(tǒng)分析過程有效降低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其結(jié)果客觀準確,彌補了細胞病理學診斷的不足,適用于大規(guī)模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工作。HPV-DNA檢測是直接針對病因的檢測,敏感性高,能夠?qū)⒋嬖跐撛诎l(fā)病風險的婦女篩選出來,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1 Parkin DM,Bray F,F(xiàn)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s statistics.CA Cancer J Clin,2005,55:74-108.
2 殷霞,狄文.宮頸癌篩查的新進展.國外醫(y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5,16:103-105.
3 Pankin DM,Pisani P,F(xiàn)erlay J.Esimates of the world wide incidence of 25 major cancers in 1990.Int J Cancer,1999,80:827-841.
4 Walboomers JMM,Meijer CHLM.Do HPV-negative cervical carcinomas exist?J Pahol,1997,181:253-254.
5 高娜.傳統(tǒng)巴氏涂片法、液基制片法及HPV-DNA檢測法篩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比較研究.中國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4:2.
6 李青,錢寧.HC2-HPV-DNA檢測與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在篩查宮頸癌中應用價值的對比.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29:1172-1174.
7 田秀娟.TCT聯(lián)合HPV-DNA檢測在宮頸癌病變中的臨床意義.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974-3975.
8 郎景和.迎接子宮頸癌預防的全球挑戰(zhàn)與機遇.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2,37:129-131.
9 劉軍,羅淑貞,盧義生,等.液基細胞學應用于宮頸癌篩查的研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4,20:44-45.
10 陸敏華,印永祥,黃望珍,等.465例宮頸液基細胞學與病理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對照分析.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0:1715-1716.
11 潘秦鏡,李凌,喬友林,等.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癌的研究.中華腫瘤雜志,2001,23:309-312.
12 Lee KP,Ashfaq R,Birdsong GG,et al.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Papanicolou smears and a fluid-based thin-layer system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Obstet Gynecol,1997,90:278-284.
13 范玲玲,韓輝.宮頸液基細胞學和DNA倍體檢查用于宮頸癌篩查309例報告.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3:187-188.
14 Peter M,Svetlana V,Nicolas W,et al.DNA Aneuploidy and Integr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E7 Oncogenes in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oma of the Cervix Uteri,2004,10:3059-3063.
15 Denise ZG.High risk HPV testing in women with borderline and mild dyskaryosis:long-termfollow up data and clinical relevance.J Pathol,2001,195:300-306.
16 錢德英.重視宮頸癌前病變篩查的質(zhì)量管理控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7,23:497-498.
17 卞美璐.WHO(2006)宮頸癌綜合防治實踐指南簡介.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7,23:557-560.
18 Sandri MT,Lentati P,Benini E,et al.Comparison of the Digene HC2 Assay and the Roche AMPLICOR.J Clin Microbiol,2006,44:2141-2146.
19 Schiffman M,Wheelercm,Dasgupta A,et al.A comparison of a prototype PCR assay and hybrid capture2 for detection of carcinogenic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in women with equivocal or mildly abnormal Papanicolau smears.Am Clin Pathol,2005,124:722-732.
20 鄭洪,李德祥,胡瓊.HPV免疫組化和原位核雜交技術(shù)在女陰尖銳濕疣和假性濕疣診斷中的價值.貴州醫(yī)藥,2002,2:99-100.
21 唐禮榕,張志毅.HPV-DNA檢測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價值.中國癌癥雜志,2006,16:217-219.
22 李朋軍,夏潮涌.腫瘤細胞DNA干系倍體分析及其臨床應用.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05,10:73-75.
23 孫小蓉,車東媛,涂洪章,等.細胞DNA倍體分析評估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中華病理學雜志,2006,11:831-835.
24 Grote HJ,F(xiàn)riedrichs N,Pomjanski N,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DNA cytometry in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FIGO Stage B and II.Analv Cell Pathol,2001,23:97-105.
25 Liu S,Semenciw R,Probert A,et al.Cervical cancer in Canada:changing pattern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Int J Gynecol Caner,2001,11:24-31.
26 Anderson GH,Boyes DA,Benedet JL,et al.Organization and results of the cervical cytology screening programme in British Columbia.Br Med J,1988,296:975-978.
27 Guidozzi F.Screening for ovarian cancer.Obstet Gynecol Surv,1996,51:69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