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
【摘要】 錯誤人人都不可能避免,如何客觀地正視錯誤,去勇敢地嘗試錯誤,吸取錯誤的教訓,才能在無數(shù)次錯誤中獲得成功。
【關(guān)鍵詞】 錯誤資源 主動發(fā)展 糾錯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開展的如火如荼,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成功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成為目前教育者口中的熱門話題,但是人們卻忽略了的一個話題,那就是如何利用成功之前的錯誤與失敗,即教育學生敢于嘗試錯誤,敢于面對錯誤、承擔錯誤,并善于糾正和利用錯誤,使之成為現(xiàn)代教育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犯錯誤不是壞事難道是好事?是的,犯錯誤的確是壞事。但是犯錯了,那就從中找出錯誤原因并加以修正,有時還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彼時的壞事此時不就成了好事?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傾向于教導學生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且正確的答案才是好的,不正確的答案是壞的。這種價值觀深植于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深植在學校的獎懲制度中,學生從小就不敢在一個正確答案之外去嘗試,以致出現(xiàn)語文課上問"雪化了,變成什么"時,標準答案只能是變成泥和水,如果有人回答"變成春天""變成河流",那結(jié)果就可想而知了??膳碌氖俏覀兊慕逃L期以來讓學生逐漸認同了社會賦予的"失敗就是恥辱"的思想觀念,因而也逐漸害怕犯錯,他們牢守教師教給的種種尋求一個正確答案的方法,而在這個答案之外,就很難有人再去嘗試了,甚至不敢想在這個正確答案之外可能還有別的正確答案。正像某著名教育家所批評的那樣:"孩子們?nèi)雽W時像個問號,畢業(yè)時卻像個'句號'。"因此,在大力提倡"成功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大聲疾呼要改變觀念的今天,"犯錯誤是壞事"的觀念也應該改一改,要教育學生敢于嘗試錯誤,敢于面對錯誤、承擔錯誤,并善于糾正和利用錯誤,使犯錯誤也能成為好事。
1.關(guān)注反饋信息,正視學習中的錯誤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好錯誤是正?,F(xiàn)象,關(guān)注學生學習中的反饋信息,對學習中的好例子固然應該表揚以擴大影響,就是學習中發(fā)生的錯誤,也應該加以正確處理,以便把學習引向深入。
1.1 分析錯誤,對癥下藥
學生在探索思考、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中生疑,疑則促思,思有所獲,學乃長進。"比如"平行線的概念",部分學生總把它說成"不想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針對這樣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門框的一條豎直線好黑板邊緣的一條橫直線,而后問:"它們相交嗎?是平行線嗎?"在反例面前,學生認識到平行線概念中,"在同一平面內(nèi)"這一前提條件是不能缺少的。
2.設(shè)計"錯題",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有意出錯,是一門藝術(shù),更是一種難得的資源,它是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教育機智、駕馭課堂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教師通過設(shè)計"錯題"來刺激學生的參與性好自主性,特別是在復習課上,能改變學生以往在復習舊知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麻木、不思進取的狀態(tài),為學生開辟了一片創(chuàng)新的新天地。
比如,在復習相遇問題時,設(shè)計了這樣一道習題:"甲、乙兩列火車分別從A、B兩城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45千米,經(jīng)過4小時兩車相遇。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題目一出示,便引起了學生的議論,發(fā)現(xiàn)題目錯了--缺少條件,教師因勢利導趁機對學生說:"看、老師不小心把題目的條件給漏寫了,下面請大家?guī)兔o老師把條件補上,看誰補充的條件最一新意!"一番話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于是這節(jié)課就變成了圍繞這道題改錯補條件而展開的討論課。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一會多種創(chuàng)新解法接踵而至。學生在改錯補條件的情境中自由想象,表現(xiàn)初強烈的創(chuàng)新欲望,不但掌握了相遇問題的結(jié)構(gòu)特征,而且進一步明確了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起到了一題多練、舉一反三的復習功效。
在教學活動中,把"錯"作為促使學生反思的載體,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熱情,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濃烈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問題的探討好交流,從而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發(fā)揮主體作用,展示才華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3.培養(yǎng)查錯習慣,提高查錯、糾錯能力
為了減少或避免發(fā)生錯誤,我們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查錯的習慣,提高學生查錯、糾錯能力。
1、加強概念教學,在解題時,步步用概念查錯。解題過程中離不開概念。因此,弄清概念是查錯的前提。例如:一種農(nóng)藥,藥液與水重量的比是1:1000。(1)3克藥液要加水多少千克?(2)如果要配制8080千克藥水,要用多少千克藥液?解這道題時,為了防止可能發(fā)生的計算錯誤,應要求學生弄清"按比例分配"和"正比例"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題目解錯后,不能只局限于把原來的題目重算一遍,而是應重審題,弄清已知條件,正確地建立數(shù)量關(guān)系,從而列出算式。
3、運用一些常見錯例,進行判斷、選擇訓練。例如,鋪一塊地,用邊長0.3米的方磚需要576塊,如果改用邊條0.4米的方磚,需要多少塊?解法如下:設(shè)需要邊長0.4米的方磚x塊,0.4×x=0.3×576,x=432。此解法對嗎,為什么?
沒有失敗,成功的機會也不會很多;沒有嘗試錯誤的過程,也難有創(chuàng)新。因此,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少給學生灌輸點"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思想,多鼓勵他們"勇敢參與,失敗了也不要緊",他們才會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去嘗試,去拼搏,去想象,去創(chuàng)新,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人,我們的素質(zhì)教育才會落到實處,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景盛 錯誤——一種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J] 小學數(shù)學教師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