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斌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倡導參與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向高中學生傳授科學研究的知識和方法,并在活動課程或課外活動中開展一些課題研究活動,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學習順應了這一歷史的客觀要求。
1、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把握
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作為科學素養(yǎng)的一部分,是現(xiàn)代人一生都需要,并應不斷得到發(fā)展的。從這意義上講,生物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的學科優(yōu)勢,學生容易選擇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比較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具備了研究性學習內(nèi)容選擇的開放性特點。
1.1 最好的教學法——興趣教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從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的要點。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的起點上,才會引發(fā)積極的思索和產(chǎn)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甚至有時廢寢忘食。
1.2 合理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思考
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給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動!要善于設計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其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問題上來。問題應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教學活動自始至終均應圍繞著問題展開。讓學生在不斷提出新問題,認識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中提高綜合素質(zhì)。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1.3 可操作性——學習信心毅力的培養(yǎng)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必須考慮是否具備觀察,調(diào)查,實驗等客觀條件,包括學校條件,學生條件,社會條件,只有這樣,學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實感,有成功喜悅感。因此選題必須來源于學生身邊周圍發(fā)生的問題或者通過學生老師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以做到切實可行。
新課標明確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科學探究作為發(fā)現(xiàn)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和方法,在科學教育中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來我們實施新課標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講授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重教輕學傾向還沒有根本改觀,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仍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這已成為新課標實施的一個主要的"瓶頸"。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nèi)匀蝗狈Υ龠M學生"自主探究"的具體教學策略。
2.備課——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要求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我們首先應進入"探究"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備課的過程應成為我們探究的過程。教學實踐中我們摸索了這樣的備課探究思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研究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基礎→設計問題→尋找探究點→設計課堂具體探究過程。
為使探究教學在課堂中切實可行,我們的備課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從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學對學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較高,它應該遵循引導、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二是從知識呈現(xiàn)方式的角度,陳述性知識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實驗性知識、策略性知識采用完整探究。三是從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問題"驅動式探究,小組互動式探究,實驗探究等。
備課時應密切關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會認知、學會合作,為此我必須關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將教師組織活動和學生自主活動進行對照、比較,看看教學活動的安排是否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情景、問題、探究點的設置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法是否建立在學法基礎上,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3.導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優(yōu)秀的課,必須重視導引的設計。探究性教學的導引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科的特點及教材自身的性質(zhì)。
4.設問——激活學生的思維
探究來自問題,問題始于質(zhì)疑。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fā)性,最大限度地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xiàn)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堂提問還要注意"度"要適中,即學生通過思維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
有些較難的問題就得想辦法,補充適當?shù)妮o助性問題,把大題化小,分步提問,引導過渡,幫助學生克服思考難題中的障礙。切不可有意設計太難的題目為難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厭學;但對于過于簡單的,甚至只要求學生回答是與否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也不宜當作探究性教學的問題。
5.調(diào)控——使學生在探究的氣氛中學習
對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課,進行課內(nèi)"自主探究"的活動,使活動完全按照預定軌道運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則就稱不上"自主探究"。課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運作就行。只有在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才有實現(xiàn)"自主探究"的可能。
當學生解決問題有困難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啟發(fā),搭一個"腳手架",降低問題的臺階,設置低一個層次的探究點或子目標,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調(diào)控的宗旨是使學生在探究的氣氛中學習,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小結都應努力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討論,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發(fā)揮課堂結尾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小結是活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好時機。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shù)狞c撥、引導,使學生"居高臨下"地俯視生物知識,有助于他們將平時所學的被肢解了的知識系統(tǒng)化,從而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
探究的結果,要在學生自己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結論,明確結論的運用條件與范圍。對結論的解釋,不要講得太絕對,要留有探究的空間。要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所謂"收",將討論、實驗的結果要歸納整理;所謂"放",課后布置的思考題具有開放性,布置的練習作業(yè)具有多樣性,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實際背景中,用課內(nèi)得到的結論去解釋實際問題,解決后續(xù)知識,完成從實踐--認識--具體的實踐,認識上的兩個飛躍,使小結做到收斂思維與發(fā)散思維并舉。
6.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6.1 從科學研究的意義上講
通常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認真選題并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論證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起始。科學家們都認為,提出問題是學得真知的關鍵一步,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假如提不出問題,那么就很難想象他真正地學到了什么。
6.2 通過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驚喜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研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真正學生自己學,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第二,研究性學習給我們的教學方式及老師提出了更新的挑戰(zhàn)。研究性學習讓我們的學生大膽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學生人多,思維不受限制,老師的引導如何發(fā)揮作用,這就給我們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隨著涉及的面越來越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有動力就有進步,研究性學習對推動教學改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實質(zhì)上,它將帶來教法和學法一次新的革命。 轉貼于 中
總之,自主探究性教學策略,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nèi)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fā)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學又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盡可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