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雨
5月份,一場政治海嘯席卷馬來西亞,雖未扭轉政治格局,卻已撼動執(zhí)政黨根脈。5月6日,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選舉結束,現任總理納吉布領導的執(zhí)政聯盟“國民陣線”贏得國會222議席中的133席,反對黨領袖、前副總理安瓦爾領導的“人民聯盟”贏得89席。面對這個選舉結果,無論失敗者還是勝利者都很失望,安瓦爾指責勝利結果被選舉舞弊“偷走”,納吉布也不無惱火地抱怨“一股來自華人的海嘯”。但對于被指“海嘯”的華人而言,這次大選勝敗與否都是意義非凡,不甘沉默的他們已走上了大馬政治前臺。
這次執(zhí)政黨大選獲勝之后,早已退休的前總理馬哈蒂爾忍不住表態(tài),稱國民陣線在大選中的糟糕表現令他震驚,并認為這要歸咎于“忘恩負義”的華裔選民和一些“貪婪”的馬來選民。對于現任總理納吉布而言,看著兩極分化的選情,同樣難掩對華人群體的失望。“華人海嘯”這一表述,也足以看出該選舉結果對他的心理打擊。
在馬來西亞,華人已具備影響選舉結果的能力。目前,馬來西亞人口約2900萬。在三大族群中,馬來族占了總人口的55%,華人和印度裔分別占24%和7.3%。納吉布2009年出任總理以來,提出“一個馬來西亞”口號,推行一系列政府和經濟轉型計劃,迎合華人選民的改革訴求;推動對華合作,建立中馬欽州產業(yè)園區(qū)和馬中關丹產業(yè)園區(qū),使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在東盟地區(qū)的最大貿易伙伴。
這次競選期間為討華人歡心,納吉布還特意放下身段,作了許多親近舉動。比如,今年“春節(jié)”期間,納吉布親自拍攝電視短片,高調向華人拜年。他甚至給自己起個中文網名“阿吉哥”,在社交網站上與華裔選民交流。納吉布的一個兒子能講一口流利中文,還取了個中文名“季平”,競選期間經常跟著父親在華人社區(qū)拉票助選。
4月20日登記參選當晚,在馬來西亞巴生港自由貿易區(qū)內,100個華人社團聯合主辦了“總理與你有約”的6萬華人宴會。納吉布出席這場創(chuàng)紀錄的華人支持集會,在其力邀下,馬來西亞華裔女星楊紫瓊登臺,用“大馬之光”為執(zhí)政聯盟國民陣線拉票。
納吉布汲汲于贏得華人選票,結果卻事與愿違。本次大選中,華人選民約80%投票給反對派民聯,高于2008年308大選中的70%。本來,納吉布放話要扭轉2008年痛失國會2/3多數的局面,不料這次選舉卻滑向了更黑的深淵。
執(zhí)政聯盟國民陣線中,有一支老牌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這是納吉布爭取華人支持的利器。馬華公會在2008年大選角逐40個國會議席及90個州議席,結果只贏得15個國席及31個州席,被視為慘敗??倳L蔡細歷甚至為此提出“馬華來屆大選成績差過308就不入閣”言論,希望能“背水一戰(zhàn)”??墒?,此選中馬華公會再遭滑鐵盧,競選37個國會議席及90個州議席,只贏得7個國席及11個州席,遠遜上屆。
由此,馬華總會長蔡細歷直面來自各地區(qū)會和地方領袖的壓力。在馬華公會內部,馬華聯邦直轄區(qū)署理主席蔡寶鏹及馬青總秘書蔡金星發(fā)起成立了馬華救黨委員會,限定蔡細歷在一周內引咎辭職,掀開了“倒蔡運動”帷幕。未來6個月內,馬華公會將舉行黨選,一場高層變動已經難免。
而為了兌現蔡細歷“選情不佳不入閣”之“諾”,從5月6日開始,馬華多個州聯委會及區(qū)會宣布辭去各級受委官職,包括縣市議員、村長、醫(yī)院巡查員等,根據馬華公會指示,由國陣執(zhí)政的州屬,即便中選議員也不可接受委任。據了解,全國受影響的各級官職超過1.15萬個。
己方陣營力量大損,敵方勢力卻扶搖直上。在反對黨中,以華人為主力的民主行動黨歷來彪悍。該黨原是新加坡執(zhí)政的人民行動黨在馬來西亞聯邦各州的支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聯邦獨立后,人民行動黨留在馬來西亞的原黨員于同年10月重組民主行動黨,次年3月18日正式注冊成立。
人民行動黨屢敗屢戰(zhàn),如今實力不俗,已成長為納吉布所在政黨“巫統(tǒng)”的重磅級對手。在這次選舉中,民主行動黨橫掃所參選的華人選區(qū),在反對黨執(zhí)政的北部檳榔嶼州、中部雪蘭莪州以及原本屬國陣“票倉”的南部柔佛州,戰(zhàn)勝了巫統(tǒng)推出的候選人。
國陣勝選后,指責華人投票支持反對派的批評鋪天蓋地,總理納吉布卻選擇為其辯解,說華人選民“被騙得團團轉”,被反對陣營的“種族主義情緒”蒙騙了。他還要求國民陣線所屬國會議員,不要發(fā)表任何指責華人沒有支持國陣的言論,相反,國陣要探討大多數華人把手中一票投給反對黨的原因。
選擇不與華人決裂,體現了納吉布作為政治家的胸懷,冷靜尋找內因更有一份精明。國民陣線為何仍未能獲取多數華人群體認同,關鍵緣由是國民陣線核心政黨“巫統(tǒng)”不能滿足華人的變革訴求。
雖然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的民族歧視問題并不突出,華人地位亦可,但是馬來人卻享有法律優(yōu)勢。
在政治上,華人族群主要從事商業(yè)活動,少數精英人士雖然能入閣,但根據法律,華人不能擔任國家元首、副元首等領導人,中央政府中總理須是馬來人,各部部長及國會議員中,馬來人占到2/3,公務員也占去總數的3/4,代表華人發(fā)聲的渠道偏少。
2008年3月8日,在馬來西亞第12屆全國大選中,全部由華人組成的行動黨獲得了成立以來最大勝利,該黨競選47個國會議席,中選28席,勝出比率達59.57%;在州立法議會方面,參與競選9個州屬的101個州議席,中選73席,勝出比率為72.28%。
但是,即便取得了如此重大的勝利,仍難化為可觸摸的果實。以霹靂州的選舉為例,在59個議會名額中,由民主行動黨、回教黨和人民正義黨所組成的反對黨聯盟共獲31席,民主行動黨席位最多,占據18席。然而根據該州憲法,州長一職必須由馬來族人擔任,民主行動黨根本無法提名本黨人士成為州長。最終,回教黨成員穆罕默德獲得任命,成為了該州州長。
此前,民主行動黨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州組建了政府,出任州長的林冠英表示,將廢除優(yōu)待馬來族的新經濟政策。但是,這種表態(tài)立即遭到了時任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的警告,要求民主行動黨不要挑起民族情緒。
在經濟上,綜觀馬來西亞經濟版圖,占總人口25%的華人執(zhí)掌了“錢袋子”。多數馬來人生活在農村,貧困率比較高,而華人主要生活在城市,總體經濟水平較高。在十大富豪排名上,華人占據了8席。
1969年馬來西亞發(fā)生“5·13”種族沖突事件后,拉扎克接替東姑的總理之職,于1971年提出“新經濟政策”。該政策全面扶植土著勢力,想透過行政力量,重新組合各種族的資本所有權,主要目標是在20年內將馬來人資本擁有權從2.4%提高到30%,而非馬來人則保持在40%,從而建立以馬來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實現“種族經濟平衡”。
帶有歧視色彩的“新經濟政策”實施20年,對馬來西亞經濟影響極大。雖然一些華人企業(yè)崛起,但是眾多華人還是感受寒流。1991年,執(zhí)政的馬哈蒂爾總理推出了“新國家發(fā)展政策”,用以取代“新經濟政策”,在經濟領域調整民族關系,充分調動華人積極性,如不再硬性規(guī)定馬來人在企業(yè)中實現30%股權目標的日期,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馬來人與華人的經濟合作等。
但是,“新國家發(fā)展政策”仍沿襲“新經濟政策”精神,充分照顧馬來人的經濟利益。例如,新建加油站經營執(zhí)照一般發(fā)給馬來人,新建民宅發(fā)售時須給馬來人7%的折扣等。
此外,在教育、就業(yè)等領域,巫統(tǒng)政權對華文學校的資助力度偏軟,師資嚴重不足;不承認華文獨立中學學歷,華人孩子難入公立學校;大學考試華人錄取標準比馬來人更嚴,華生難獲獎學金;在第九個5年計劃中,新建180所小學,華小僅1所,撥款只占教育經費3%。在分配就業(yè)崗位時,分配給馬來人崗位所占比重達70%,華人僅占20%,等等。
對于上述不平等待遇,第一代華人移民選擇“隨遇而安”。畢竟,東南亞各國獨立后,華人未享平等待遇是較普遍現象,況且馬來西亞還給予了一些“平衡性待遇”,例如將部分政治官位讓渡給華人精英;從馬哈蒂爾到巴達維,再到納吉布,這些政府首腦重視對華關系,對內在化解民族矛盾上可圈可點,如推動“學生交融計劃”,允許將馬來保留地租借給非馬來人發(fā)展,在國民學校推行華文和泰米爾文教育等。
但是,新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對此并不認可。土生土長的他們,教育水平更高,民主理念更強,對馬來人優(yōu)先政策無法容忍。相對于馬華公會,他們更傾心于民主行動黨。該黨1967年即提出口號——“走向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從這句政治口號中不難看出,實有“馬來西亞存在民族不平等”的暗喻。對于巫統(tǒng)而言,由一個華人政黨提出該口號,顯然帶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對于華人社群而言,卻能激發(fā)認同感,增強向心力。
秉持華人意愿的民主行動黨,在馬來西亞政壇上歷來表現不俗。1969年的“5·13”事件,直接起因是以民主行動黨為首的反對黨聯盟取得重大選舉勝利,令執(zhí)政聯盟黨失去了國會2/3的絕對多數席位,結果引發(fā)馬來人對失去政治特權的恐懼。及至5月13日,吉隆坡華人反對黨組織慶祝勝利游行時與馬來人發(fā)生沖突,沖突迅速蔓延至各地,造成數百華人死亡。
如今的馬來西亞政壇,“5·13”事件早已成為歷史印痕。隨著印尼總統(tǒng)蘇哈托的下臺,東南亞“排華”情緒已消退,華人自然不必擔心國民陣線秋后算賬。但是,如果納吉布及國民陣線對華人變革的訴求無所作為,華人選票注定難以回流。
1946年,馬來西亞民族統(tǒng)一機構(巫統(tǒng))成立,1957年開始執(zhí)政。1981年,強人馬哈蒂爾出任巫統(tǒng)主席和政府總理,巫統(tǒng)迅速壯大。如今的巫統(tǒng),坐擁250萬黨員,均為馬來人,全國遍布近萬黨支部。
在馬來西亞,巫統(tǒng)是最大政黨?!?·13”事件發(fā)生后,巫統(tǒng)開始吸收力量,擴大執(zhí)政基礎。1974年,該黨吸收了13個較弱黨派組成執(zhí)政聯盟,即馬來西亞國民陣線。此后數十年間,國民陣線基本保持了在國會2/3的優(yōu)勢地位,直到2008年的國會大選。
巫統(tǒng)執(zhí)政考卷,自是一份好成績。上世紀70年代后,馬來西亞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政策,自1987年起,國民經濟連續(xù)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到2004年,該國人均GDP已達4236美元。目前,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786.7億美元,2012年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
對于反對黨的“腐敗指控”,巫統(tǒng)政權也有回擊武器。在透明國際公布的全球183個國家清廉指數中,馬來西亞得分為4.2,躋身“清廉國家”行列。1998年,馬哈蒂爾政府出臺一項國有企業(yè)私營化計劃,同時將私營化的受惠者,包括進口許可證和各種商業(yè)執(zhí)照的獲得者共488人的名單向全國公示,從而打消了對巫統(tǒng)領導人“裙帶風”、“朋黨主義”的質疑。
馬來西亞政府規(guī)定,各級官員必須按規(guī)定申報財產,內閣成員向總理申報,接受總理審查。其他官員向公共服務局申報并接受該局審查。一旦發(fā)現黨內或政府官員腐敗,巫統(tǒng)一律嚴懲不貸,馬六甲州前首席部長貪污案便是典型例證。
然而,執(zhí)政半個多世紀,歷經風雨的巫統(tǒng),就像是一臺老爺車,雖然仍在行駛,但早已毛病纏身。曾有政治人士指出,“如果敲它,它會動搖,但如果大力敲它,它會破碎。別看它在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內里卻大有問題?!?/p>
從這次大選看,巫統(tǒng)其實已露敗象?!叭A人海嘯”提法,引來眾多非議之聲。事實上,在人民聯盟中,也以馬來裔穆斯林為主;片面歸咎華人不地道,只是選擇性失明而已。
本屆大選中,反對黨人民聯盟只奪得89個國會議席,但取得了562萬張票。贏得133個國會議席的國陣,卻只贏得523萬張票。選票更少的國民陣線,卻有權組織中央政府。上次大選中也是如此,盡管國民陣線在國會獲得了63%席位,但只贏得了51%選票。
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應歸結為不合理的選區(qū)劃分和計票制度。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后的憲法中規(guī)定,選區(qū)劃分原則以各選區(qū)選民數量之差不超過15%為主要依據,不論地域大小。但是,馬來西亞國會在5年后通過選舉法修正案,將劃分選區(qū)的權力交給下院。巫統(tǒng)控制的下院做了一些“動作”。
本來,華人大都居住在城鎮(zhèn),馬來人居住在鄉(xiāng)村者為多。但是,鄉(xiāng)村人口稀少的馬來人選區(qū)卻大幅度增加,人口密集的華人選區(qū)則數量明顯減少,選民人數和選區(qū)比例嚴重失衡。在新的選區(qū)劃分原則下,馬來人選票隨時可以保證巫統(tǒng)取得國會中的多數議席,這為巫統(tǒng)控制國會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而且,本次大選雖過,后遺癥多有。當國民陣線勝選后,反對派拒絕承認,稱有用易褪色墨水重復投票、外勞投票等舞弊情況。有報道稱,開選之前的5月4日,美國白宮網站便出現有關馬來西亞大選的請愿,稱執(zhí)政的國民陣線讓60萬孟加拉勞工前往馬來西亞投票,通過“幽靈選票”造成“民主危機”。該請愿已有21萬人簽名,足令白宮回應。
此外,還有網友微博透露,在彭亨文冬國會選區(qū),屬于民主行動黨的黃德本已確定勝選,因為得票超過對手1000多張。但會場內忽然停電,來電后忽然多出一個尚未計算的郵寄選票箱。開出來后,結果全部投給國民陣線對手廖中萊,導致黃德轉勝為敗。這些若隱若現的選舉指控,都令“國家和解”變得更為困難,也讓納吉布的執(zhí)政合法性飽受挑戰(zhàn)。
其實,對于反對派指控的清廉問題,也是“無風不起浪”。除了納吉布本人被指控收回扣外,其夫人羅斯瑪也是讓納吉布扣分的因素。據有關報道,她舉止跋扈,干涉國家事務,常在海外“血拼”揮霍。
因為此次雖勝猶敗的選舉,納吉布執(zhí)掌政權的可能性也在降低,至少黨內反對的力量不會輕易翻過這一頁。2008年3月,由巴達維領導的執(zhí)政聯盟遭遇1969年以來最大挫折,痛失2/3絕對多數,被迫于同年10月宣布將“退休”,2009年4月辭職,即是前鑒。
這次選舉,國陣所獲議席自2008年選舉后繼續(xù)減少,沒能實現奪回絕對多數的目標。今年10月或11月,巫統(tǒng)將召開代表大會,選舉新黨首。屆時,納吉布將受到黨內保守派挑戰(zhàn)。5月6日,英國路透社援引巫統(tǒng)高級官員的話說,“我們可能看到納吉布年底下臺。他可能抵抗,但沒那么多討價還價的權力。”
從傳統(tǒng)來看,巫統(tǒng)歷來重視青年工作,40歲以下的黨員均參加黨內青年團,并專設副主席負責領導這一組織。但是,這并不代表巫統(tǒng)順應了年輕一代渴求。在該國1300萬合格選民中,有300萬人是新選民,且多為年輕人。他們思想活躍,渴望改革。舉起變革大旗的反對黨,自然更受他們歡迎,這也讓巫統(tǒng)面臨更多挑戰(zhàn)。
順應時代要求,實現富有開放和多元精神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既是巫統(tǒng)和國民陣線的目標,更是希望所在,但路漫漫而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