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孫淮慶,吳雅秋
慢性傷口是指給予正確的病因及對癥治療,8周內仍無愈合期望的傷口[1]。慢性傷口治療是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不僅導致病人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而且治療效果差。近年來,濕性愈合理論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康惠爾新型敷料相繼問世和投入使用,針對不同時期傷口采用不同敷料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2]。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醫(yī)護人員應用藻酸鹽類敷料結合創(chuàng)面負壓引流技術治療慢性感染傷口,取得滿意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慢性傷口感染病人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齡12歲~72歲;糖尿病性皮膚潰瘍8例,骨科手術后創(chuàng)面12例,乳腺癌根治術后創(chuàng)面10例,壓瘡深度潰瘍創(chuàng)面24例,各種腫瘤手術后難愈傷口1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病人治療前取傷口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濕性愈合原理進行常規(guī)換藥、包扎。觀察組使用一次性使用硅膠胃管作為引流管,根據(jù)創(chuàng)面情況在末端剪幾個小側孔。清創(chuàng)后根據(jù)傷口大小裁剪康惠爾系列藻酸鹽類敷料,將裁剪好的藻酸鹽類敷料填充或覆蓋于創(chuàng)面上,確保材料與創(chuàng)面充分接觸,不留無效腔,避免直接接觸較大的血管和神經(jīng),將引流管側孔置于藻酸鹽敷料中,從創(chuàng)緣沿向心方向直接從創(chuàng)面引出,然后用透明膜將傷口和引流管封閉。胃管離心端直接從創(chuàng)面引出,連接負壓吸引系統(tǒng),負壓維持在300mmHg~450 mmHg(1mmHg=0.133kPa),外觀可見透明膜塌陷,引流管敷料與創(chuàng)面緊密貼合,每日4次,每次30min。持續(xù)治療7d打開敷料觀察肉芽生長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再次治療。傷口床沒有腐肉,肉芽組織紅潤,100%紅色傷口時,即可考慮植皮或改為常規(guī)換藥。護理過程中注意定期觀察兩組病人的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體溫、傷口周圍皮膚顏色、皮膚溫度的改變,傷口滲液的量和性質。每次換藥前必須重新評估病人傷口和全身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指導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及新鮮水果和蔬菜。血糖高的病人除指導病人遵醫(yī)囑調整用藥外,還要指導其合理搭配飲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傷口面積、深度、滲液pH、愈合時間、換藥次數(shù)和換藥費用情況。觀察方法:將傷口按長和寬作“十字”劃分,共分為4個區(qū)域,分別為25%。記錄100%肉芽覆蓋傷口床的時間和愈合時間。每次治療前采用國際通用測量方法:厘米尺測量與病人頭方向一致的傷口兩端距離為長(cm)、與頭方向垂直的傷口兩端距離為寬(cm),長×寬=面積(cm2)。棉簽垂直放入傷口最深處,然后用厘米尺測得傷口深度(cm)。采用pH試紙(上海試劑三廠)在揭除敷料后、清洗前蘸取滲液5s,顯色后與指示卡進行對比、取值并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滲液pH值 傷口愈合時間d總費用元換藥次數(shù)次觀察組 33 7.64±0.68 12.04±2.85 520.16±46.55 2.15±0.38對照組 33 8.15±0.72 22.25±2.70 900.86±37.27 5.12±1.10 t值 -5.990 -10.361 -6.532 -8.001 P<0.01 <0.01 <0.01 <0.05
2.2 兩組傷口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33例病人治療21d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和不適主訴,均能配合治療。甲級愈合30例(90.9%),乙級愈合3例(9.1%);對照組甲級愈合24例(72.73%),乙級愈合7例(21.21%),丙級愈合2例(6.06%),兩組比較差異 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傷口愈合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負壓封閉輔助閉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是近年來開展的負壓傷治療的新技術,利用智能化控制的負壓吸引裝置,通過連接管和填充敷料使傷口周圍形成密閉環(huán)境。間歇或持續(xù)地在傷口處產生負壓,以達到增加組織血流、減輕組織水腫和促進傷口修復及愈合的目的[3],為治療慢性傷口開辟了新思路。
3.1 負壓封閉輔助閉合治療對傷口滲液pH值的影響 研究證明,引起傷口感染的大多數(shù)病原菌生長繁殖的適宜pH值為7.2~7.4,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最適宜的pH 值為7.0~7.5,膿鏈球菌的最適宜pH值為6.5~7.0,銅綠假單胞菌的最適宜pH值為7.5~8.0等[4]。弱酸性的傷口環(huán)境更容易刺激組織增殖和促進愈合[4]。前期預試驗中發(fā)現(xiàn),感染傷口的滲液pH值為8.0~9.0,而增殖良好的滲液pH值?!?.0。本研究采用試紙法測量每次負壓封閉輔助閉合治療前后的滲液pH值。本研究表明,負壓封閉輔助閉合治療21d后觀察組滲液pH值較對照組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據(jù)此推斷負壓封閉輔助閉合治療能夠降低傷口滲液pH值,從而有利于組織生長和促進愈合,但是其作用機制尚未探明。
3.2 藻酸鹽類敷料結合創(chuàng)面負壓引流技術可促進慢性傷口愈合 藻酸鹽類敷料是從天然海藻中提取的產品,由85%藻酸鈣和15% 羧甲基纖維素鈉相互交聯(lián)編織而成,與傷口接觸時,藻酸鈣和聚陰離子纖維素化合物(CMC)吸收滲出液變大,形成柔軟凝膠[5],為傷口愈合提供濕潤愈合環(huán)境,促進肉芽生長,同時由于大量吸收滲出液,能有效吸收自身重量的18倍和鎖住自身重量9倍的滲出液,從而延長敷料使用時間,降低傷口感染危險??祷轄栂盗蟹罅弦云洫毺刈饔迷砑疤匦?,遵循了濕性愈合原理,創(chuàng)造適度濕潤及密閉的環(huán)境,促進肉芽生長,緩解創(chuàng)面疼痛,減少換藥次數(shù),減少瘢痕形成[6]。局部負壓可以改變微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去除滲液;刺激肉芽組織形成;減少細菌繁殖;逆轉組織膨脹,機械性關閉傷口;保持傷口周圍環(huán)境濕潤,益于愈合。傷口面積和深度的縮小是國際通用的評價傷口處理效果的客觀指標之一,盡管測量方法不完全精確,但是目前人工測量最常用的方法。結果顯示,藻酸鹽類敷料結合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能提高慢性傷口病人治愈率,降低住院費用及住院時間,減少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和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3.3 治療中的注意事項 ①自制負壓吸引費用低,病人易接受,但引流管的選擇很重要,觀察組選用一次使用的硅膠胃管作為引流管,根據(jù)傷口的情況裁剪引流管,注意孔徑在2.5mm~3.5mm。②封閉傷口的材料必須具有允許氧氣和水蒸氣通過,但細菌和液體不能透過,透明、容易觀察傷口的功能,大小的選擇保證各邊緣要比創(chuàng)面多出3cm以上。③封閉傷口的方法和技巧:傷口創(chuàng)面封閉時,應將透明膜敷料從引流管引出方向的遠端開始粘貼,在傷口覆蓋2/3時,從近端開始撕下外層保護膜,同時保護好引流管與傷口邊緣接觸部分,無張力地粘貼在病人皮膚上。④做好病人及家屬的溝通,取得同意簽字后方可執(zhí)行。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之主動配合。
[1]朱守林.濕性療法在慢性傷口處理中的應用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6(16):266.
[2]袁藝,張玲玲.高滲鹽敷料結合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在腫瘤病人慢性傷口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6B):1569-1570.
[3]Peter A,Blume JW,Wyatt P,et al.Comparison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using vacuum assited clousure with advanced moist woun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s:8 muhie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Diabetes Care,2008,31(4):631-636.
[4]Steven GM,Stefan S.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A vacuum of evidence?[J].Arch Surg,2008,143(2):189-196.
[5]馬惠,陳瑤劫,譚小麗.康惠爾系列護理敷料治療慢性傷口及各期壓瘡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1C):198-199.
[6]史梁英.康惠爾水膠體敷料預防及治療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12,10(4B):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