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近年來,筆者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以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建立“營造情境,利用情境,促進情境”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機制,建立著眼于“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的課堂平等交往“對話”機制,建立“學習小組集體研討、優(yōu)差生幫帶、伙伴互助點評”等多項互助的課堂“合作”機制。
關鍵詞:生本教育 情境 對話 合作
“生本教育”是廣東省教科所郭思樂教授倡導并主持實驗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它的特點是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和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它的核心是關于“怎樣看待人”、“怎樣看待人的教育”的理念的變革。作為一種新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生本教學”不但彌補了“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它帶給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轉變,即由“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轉化為“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筆者學校是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yè)學校,自2010年開始就嘗試生本教育研究,目前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各學科都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操作策略。因此,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教育規(guī)律,通過課堂實踐,探索和總結出適合本校的生本教育課堂教學基本策略,已成為擺在筆者學校每位老師面前的主要任務。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近年來筆者也結合學校實際,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多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取得了一些零散的成績,現(xiàn)把它們總結出來和各位同仁們探討。
一、建立“營造情境,利用情境,促進情境”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切身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形式。
1.取消講臺設置,改變傳統(tǒng)的教室布置方式
眾所周知,“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種單向的講授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而改變教室布置有助于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變注入式為啟發(fā)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變換教室布置,比如取消講臺的設置。筆者總覺得教師站在講臺上,會給學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覺,而取消講臺,將教師的座位安排在教室中央,學生以教師為圓心,圍成一個個圓環(huán),這樣教師就真正來到了學生中間,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筆者覺得這種做法可以在心理上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認同程度,使他們減少對教師的畏懼感與依賴感,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2.借助聲、像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充分利用學校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制作了一些教學課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圖片、動畫、聲音等生動形象的感觀材料,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講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借助學生熟悉的連續(xù)劇《人間四月天》中優(yōu)美而富有詩意的康橋畫面以及飽含深情的《秋日秋雨》鋼琴演奏來渲染氣氛,讓學生在音樂聲的陪襯下和著詩歌的節(jié)拍:“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讓學生在音樂與圖畫帶來的感官刺激中感受詩歌的旋律美、節(jié)奏美和語言美,讓學生充分體驗“欣賞—感知—美讀—體驗”的整個過程,展開聯(lián)想,在潛移默化中領會課文內(nèi)在的深刻意蘊,在“樂學”中受到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
3.模擬各種場景,開展各種活動課
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根據(jù)課文特點,模擬各種場景,開展各種活動課,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樣做既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文本,又能活躍課堂,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教《花季·雨季》時,組織學生編排課本??;教《項鏈》時,組織學生圍繞“十年艱辛中瑪?shù)贍柕碌氖斋@與所承受的傷害哪個更加主要”開展辯論賽;教《我有一個夢想》一課時,組織學生即興演講;教《廣告詞》時,安排學生運用所學的有關廣告知識,結合所學的計算機技術和美術等,為某某組織設計廣告?;顒拥拈_展不只是為了活躍氣氛,更主要的是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二、建立著眼于“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的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生本教育的課堂要求完全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它規(guī)定每堂課老師講話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其余時間都交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上臺發(fā)言、交流體會、自主學習。根據(jù)這一要求,本人在課堂上嘗試質(zhì)疑、討論、發(fā)言三結合的課堂教學法。
1.以疑激思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n堂缺少“疑”的探索,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知識掌握勢必不牢。只有把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力避“滿堂灌”,才不會使學生“眼前一堆字,腦中灌糨糊”,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哦,香雪》時筆者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香雪的努力付出只為一只小小的鉛筆盒,在臺兒溝這么貧窮、落后的地方,四十個雞蛋來之不易,香雪卻用娘辛苦積攢下來的四十個雞蛋換回一個帶磁鐵的泡沫塑料鉛筆盒,還冒險走上火車乘了一站的路,并且要獨自夜行30里路趕回,你們認為值得嗎?”這個論題正反理由都是有道理可講的,在引發(fā)學生頭腦風暴發(fā)散性思維方面起了極好的作用。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個論題是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找尋信息、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的一個途徑,是推動學生走向文本、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討論啟智
英國哲學家培根指出:“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組砥礪將使思想銳利?!眲?chuàng)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格局。課堂是師生共同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自由討論,進而使學生化解疑問,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哦,香雪》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筆者提出的問題,有一部分學生從自己生活的現(xiàn)狀和鉛筆盒的功用角度出發(fā),認為香雪的行為不成熟;也有部分學生認為香雪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令人感動……學生的激情被點燃了,討論過程中碰撞出了很多精彩的火花,課堂氣氛相當熱烈。
3.發(fā)言練說
討論的結果要求學生通過發(fā)言的形式展示,可以在學習小組中進行,也可以代表小組成員在全班同學面前發(fā)言。發(fā)言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集思廣益,另一方面是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建立“學習小組集體研討、優(yōu)差生幫帶、伙伴互助點評”的多項互助的課堂“合作”機制
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部分優(yōu)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學習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課上,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比成績差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是改變這一狀況的有效途徑。這種學習方式是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成員通過合作從對方獲取有用的信息來填補自身在信息、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這種合作方式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積極性,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形成健康的競爭意識,增進友誼,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合作類型
本人在教學中通常以班為單位,依據(jù)教學目標定位以及學生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學習小組分成以下幾種類型:(1)根據(jù)學生的常規(guī)固定座位,就近組成學習小組;(2)把分組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在的小群體,改變平時固定的座位,自己來選擇自己的學習伙伴。(在學生中,有一種不用組織而自然形成的“小群體”。由于小群體中的成員之間有共同的行為模式,有較強的凝聚力,再加上在這種小組中,學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創(chuàng)造的氛圍是寬松的,成員之間能產(chǎn)生較強的互相促進的力量。)
2.合作形式
合作形式力求多樣化,有時采取游戲競賽式,這種形式往往用于各種難度不大的探索性學習;有時采用互問互答式,這種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有時采用辯論式,當出現(xiàn)具有多元選擇的問題時筆者通常用這種方法??傊?,教無定法,合作形式要根據(jù)文本需要,經(jīng)常調(diào)整。
一年來,筆者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邁出了一小步,雖不能說成績顯著,但畢竟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學生對生本教育改革的實踐也有評價。10營銷班的學生甲說:“生本教育改變最大的是我們這些原來學習并不拔尖、甚至成績較差的學生。在老師引導下,我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發(fā)言也大膽了,成績也有長足的進步,更為重要的是,我發(fā)現(xiàn)學習也可以這么‘好玩’,我在學習中體驗到了快樂?!?1財會班的學生乙說:“我非常喜歡這樣上課,我在課堂上很快樂!”
總之,生本教育使學生獲得了學習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生本課堂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變“聽懂了”為“學懂了”、“會學了”;生本管理使學生獲得了自信、自尊、自愛,由“他律”變?yōu)椤白月伞薄km然,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本教育改革之路還很長,很艱辛,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樂.教育本該激揚生命[N].中國教育報,2006-6-28.
[3]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引發(fā)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7).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