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自學能力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在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習慣。
【關鍵詞】學生;語文自學;良好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識字、看書、作文的能力,而只有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其自學興趣,教會其自學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因為較強的自學能力,不僅是學生在校期間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使他們成才的有力保障,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將會讓他們受益終生。著名的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會兒童使用工具去掌握知識,可以讓他受益終生,這是教育的首要任務?!?/p>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和發(fā)展的引路人,但不同的引導方式,可能會帶來迥異的結果?!皫еR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方面存在著“重視教而非學”、“注重知識而非能力”的弊端,導致學生的自學能力差,再加上學習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的自身積極性降低。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將“授人以漁”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興趣
自學是一種個體的、自覺的活動,它需要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動機。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推動學習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自然就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
一是以疑激趣。釋惑解疑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也是他們在快樂中吸取知識的過程。由于小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所以經(jīng)常性的疑問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在預習課文的時候,鼓勵學生多思考,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構建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書聲瑯瑯中思考、解疑。就像《夜鶯的歌聲》一文,讓學生一邊自學一邊設疑:“誰是夜鶯?‘夜鶯’為什么要歌唱?他是怎樣和敵人巧妙周旋的?這個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故事與我們以前學過的《王二小》的故事有沒有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篩選出主要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讓他們在朗讀課文的同時,找出問題的答案,并享受這種樂趣。
二是創(chuàng)造意境。每學習一篇文章,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景,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享受這種快樂。在實際講課時,用豐富多彩的圖片、幻燈片演繹書中的情節(jié),就像學生迷戀的動畫片、電視劇一樣,讓學生從生動的畫面、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引發(fā)學習的興趣。無需死記硬背,而是主動記憶。
三是加強激勵。每一個少年兒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著收獲的肯定和贊譽,教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響較大。教師應該珍惜少年兒童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不斷地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實踐證明,合理的獎勵機制能很好地激發(fā)和維持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二、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正確的自學方法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基礎?,F(xiàn)在很多教學理論不能聯(lián)系實踐,導致學生空有理論,而不會應用,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應用到更多不同類型的題目中,比如說短文的閱讀理解。在班級內(nèi)部積極開展競賽活動,以紅花榜的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外書中增長見識,并以小組的形式溝通和交流,互相借鑒方法和經(jīng)驗。長期的反復實踐,逐步的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首先,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上新課之前進行預習,提前給他們布置一些作業(yè),比如朗讀課文、標注出自然段、查找出不認識的生字并記錄下來和利用工具書把生字注音并解釋等。最后,劃分段落、總結課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順序等等;引導學生自我提問。
其次,必須適時地教授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一是歸納總結。在學習一篇文章以后,不斷的練習,加深記憶。通過對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特征的理解和思考,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并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應用到今后的實際寫作過程中。二是突出法。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詞或重點段落,理解文章內(nèi)容;讓學生圍繞重點讀文章,理解全文。三是拓展的方法。遇到寫作方法相似的文章,可以細致的進行講解,啟發(fā)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分析課文,并找一些同種類型的課文,讓學生練習,一步步引導學生習慣于自學。
最后,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養(yǎng)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的分析,總結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讓學生養(yǎng)成自學習慣
習慣是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嚴格要求學生,并耐心的教學,持之以恒的堅持,直到學生的自學習慣得以養(yǎng)成,偶爾的進行考核監(jiān)督。
小學生語文的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作業(yè)習慣。指導學生在完成作業(yè)之前先復習學過的知識,然后獨立完成作業(yè);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有質(zhì)量的完成作業(yè),并能養(yǎng)成自我檢查作業(yè)的良好習慣,配合老師的批改工作。二是記筆記的方法。一方面培養(yǎng)聽課時記筆記的習慣,為學生提供建議,使學生快速地找到適合自身的方法,例如重點標注,劃分區(qū)域,分析主次,定期的檢查和批閱;在另一方面,課外閱讀也需要記筆記,讓學生不斷的開拓眼界,增長知識,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吸取文筆較好的段落并實際應用。三是培養(yǎng)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各種手段查閱知識,如通過查閱字典、網(wǎng)絡和資料等,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興趣,教給他們自學的方法,采用多種方式對他們進行引導和訓練,并讓他們不斷總結提高,從而樹立自學的信心??傊?,教師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授之以漁”,加強訓練,持之以恒,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能會有顯著提高。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