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語言精煉優(yōu)美,飽含了深刻的意蘊。但由于年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何將學生引入古詩的意境,這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在引導學生入境之后,如何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展開想象,完成對古詩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即古詩意境的重建,這是古詩意境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合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將意境教學大致分三個階段:審美感知;美讀品味;啟迪明理。通過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進入意境,激發(fā)情感。
【關鍵詞】入境;激情;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惫诺湓娫~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一篇篇古典詩詞閃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yǎng)目;智者之詩,可以養(yǎng)心?!?/p>
古詩語言精煉優(yōu)美,飽含了深刻的意蘊。近兩年,我校在古詩教學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實踐。歸納了一下,以往的教學大致分四步:明詩人,解詩題,剖詩意,想意境。也就是說,在學習古詩時,先弄明白詩人的生平、寫作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然后再理解詩題的意思,看看這首詩主要講的什么內容;再去剖析詩句的含義,一些重點詞的意義要逐個理解;最后要通過古詩的學習,想象出詩中所包含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
在古詩意境教學中,我們強化學生內心的感受,淡化字詞句繁瑣的分析。
一、入境——審美感知
“意境常常是靜伏的、暗蓄的、潛在的,只有在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的頭腦中,意境才會浮動起來,呈現出來,生發(fā)出來。因此,意境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觸發(fā)而紛呈迭出的特點,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發(fā)與傳遞而聯(lián)類不窮。”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畫面再現。我們將濃縮在詩句中的情境顯現出來,利用插圖,繪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燈片、掛圖,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詩歌中的美,直接進入詩歌的意境。如《山行》的插圖,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那山路、人家、白云、蒼勁的樹木、停車觀賞楓林的詩人,輝映著晚秋漫山遍野的紅色楓葉,連畫中的落日也被經霜的紅葉染成紅色?!八~紅于二月花”可謂是盡在不言中,而詩人所要表達的贊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仔細觀察插圖,學生自然而然進入古詩意境之中。
(2)音樂渲染。音樂訴諸人的聽覺,開啟人的想象和聯(lián)想,是打開人們情感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如《但愿人長久》等。古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們盡可能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旋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產生暗示效果,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有利于學生調整自身的情感,展開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不知不覺中披文入境,感受古詩的精妙。
(3)語言描述。畫面再現、音樂渲染,都是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在再現古詩意境的過程中,直觀手段必須與語言描述相結合。教師貼切、優(yōu)美的描述語言,不但能將學生帶入古詩的意境,而且還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語言美的熏陶和享受。如在教學袁枚的《夜書所見》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的:漆黑的夜晚,江面上漁火點點,就好像一只只螢火蟲棲落在樹梢上。一陣微風拂過,那映在水中的漁火呀,一下子被嬉笑的浪花攪碎了。江里的燈光,就好像滿天的星星,眼睛眨呀眨的。同學們,這是哪里呀?喜歡嗎?想親自去看看嗎?老師優(yōu)美的語言,不但為學生理解詩句作了鋪墊,而且很快地將學生帶入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
(4)詩眼錘擊。“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边@點鐵成金的靈丹,自然指古詩中的點睛之筆“詩眼”。詩眼能傳神寫照,傳達出一首詩的精神。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詩眼,重錘敲擊,喚起想象、聯(lián)想,進入古詩意境。如《泊船瓜洲》中的一個“綠”字,詩人確實費了一番心思。改用“到、過、吹、入”等字,春風還是春風,江南岸還是江南岸,兩者沒有發(fā)生內在聯(lián)系,而一個“綠”字,將形容詞改為使動用法,春風使江南岸綠了,春風和江南岸發(fā)生了有機聯(lián)系。一個“綠”字蘊含著江南兩岸無限春色。
(5)典故會意。古詩中常常用典,以典故蘊含詩人的思想感情。通過指明典故出處,明確用典的場景,引導學生體會用典所表達的不盡之意,不盡之情,讓學生玩味欣賞,借此進入古詩意境。如教學王昌齡的《出塞》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飛將”是指漢將軍李廣。他守衛(wèi)邊關幾十載,英勇善戰(zhàn),戰(zhàn)績累累,與守邊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愛戴。而匈奴人則是聞名喪膽,不敢越南山而牧馬。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月照邊關,戍邊戰(zhàn)士為什么懷念飛將軍?詩人用典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不難得出答案:現在的邊關守將只知道吃喝玩樂,玩忽職守,敵人入侵,邊關岌岌可危,戍邊士卒,何時可以返鄉(xiāng)?由此想到了飛將軍,假使那令敵人喪膽落魄的李廣還在,戍邊戰(zhàn)士長征萬里終有還!憤恨邊關守將腐敗無能的情感頓時萌生心頭。詩人用典,引發(fā)共鳴,學生借此進入古詩意境。
二、激情——美讀品味
在入境的過程中,學生對意境的感知并不是無動于衷的,它同時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因此,在引導學生入境之后,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展開想象,完成對古詩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即古詩意境的重建,這是古詩意境教學的重點。
適當指導朗讀的技巧,可以提升朗讀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指導學生朗讀時注意適當的停頓、讀音的輕重、節(jié)奏的快慢、語調的抑揚等。如李白的《秋浦歌》,其中“白發(fā)三千丈”語調沉重,聲音上揚;“似個長”語調稍低緩,聲音下抑,感情悲憤;“得秋霜”節(jié)奏稍慢,語調平緩,表現出詩人既憂愁苦悶又樂觀豁達的心情。當然,適時地變換朗讀的形式,也可以增加朗讀的興趣,如引讀、齊讀、小組讀、男女讀、個別讀、配樂朗讀、表演讀等。
反復美讀,仔細品味。在美讀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浸沒在古詩意境之中,如癡如醉,物我兩忘,使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陶冶。同時,通過美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了,思維活動相當活躍,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重建古詩意境。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感悟——啟迪明理
“夫讀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將通之,不落言筌,自明道理?!睂W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作品意境,美讀古詩,受之感染,勢必會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激起相似的情感體驗,展開想象,在自己腦海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意境,達到物我交融,心領神會。美讀古詩,品味意境,學生定會有所感悟,有所啟迪,但所有這些,都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適當地加以表達呢?并由此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
(1)讀一讀。反復誦讀古詩,有利于加強對意境的理解,深化對詩人情感的體會,有助于學生品味意境、重建意境。同時,誦讀古詩也可以幫助教師分析學生對于意境的領悟究竟有多少。所謂“心生而言立”正是這個道理。
(2)畫一畫。由于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喜歡用畫畫來表現心中的特點。讓學生依文作畫,展開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學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時,我讓學生根據古詩自由發(fā)揮。黃鸝高高站在翠柳枝頭鳴叫著,一行白鷺飛向云天,門口停泊著去東吳的船只,從窗口向外眺望,可以看見遠處西山上皚皚的白雪。學生邊畫邊想象,猶如在畫中游,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熱愛自然、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至于學生對意境的領悟早已成竹于胸。又如學校舉行的二年級書寫古詩比賽,內容是《詠柳》,孩子們寫寫畫畫,那高高的柳樹,碧綠碧綠的,千萬條像絲帶一樣的柳條隨風飄動,這么美的畫面,是誰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像剪刀一樣的春風。美麗動人的畫面,加上端正漂亮的字體,讓人置身畫中。寫一寫、畫一畫,寫畫古詩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3)演一演。將意境中所描繪的情景演繹出來,對學生來說,的確有一定難度。但是學生卻非常喜歡這一種方式。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動作、神情等,無不反映出學生對古詩意境的自我領悟。如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當學完了前兩句詩時,我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然看到汪倫帶著全村的人踏歌相送,他會說些什么,讓學生同桌之間演一演,一個演李白,一個演汪倫,然后請了兩位演得最好的同學,上臺演,“李白兄啊,多保重!這壇好酒送給你,一路順風!”“汪倫啊,汪倫,縱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你送我的情誼深哪!”那份離別時的依依不舍,那份意想不到的驚喜,那份發(fā)自內心無比激動的心情全都融入到了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演之中。
(4)談一談。對于古詩意境的理解、感受,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有深淺高低之別。文學評論的行話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币龑W生各抒己見,把自己讀詩的心得和感悟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形成課堂信息傳播的網狀結構,達到取長補短、把個人對意境的個體感受推向深化的目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相關的反饋信息。如葉麗老師在執(zhí)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她讓學生談一談,為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孤零零的帆船?有的說,因為當時是傍晚時分,來往的船只非常少;有的說,因為當時李白心里只想著孟浩然,所以眼里也只有孟浩然了。是啊,當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自然就明白了,誰的理解比較深刻。
(5)改一改。讓學生在領悟故事意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發(fā)揮想象,將古詩改成小故事等。如學習了《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之后,要求學生將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保持原詩的基本內容不變;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展開想象、聯(lián)想,進行適當補充;突出重點,即送別的過程。改寫成的記敘文,是學生重建的古詩意境的書面化形式。改寫的過程中,學生開啟想象,思維空間得以拓展,語文讀寫能力也從中得到了鍛煉。
總之,在開展經典誦讀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重點對古詩意境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在借鑒別人的基礎上,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不同的古詩詞內容,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如情境創(chuàng)設、音樂渲染、細節(jié)想象、畫圖表演等各種活潑有趣的形式,讓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讓學生有真切的情感體驗。實踐證明,幫助學生重建古詩意境,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大大地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言感悟能力。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