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駕馭好課堂,營造良好的審美意境,努力追求知識的獲得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相統(tǒng)一的理想教育,努力吸收陶行知先生教育美學思想的精華,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茫惆悵中走出,以期得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傊谡Z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
【關鍵詞】詩詞教學;引領;追求美;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對增加學生文學基本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鑒賞是教學難度較大的內容。有的教師自己感觸很深,侃侃而談,可是學生缺乏對詩歌的感性認識,無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對詩詞鑒賞考試望而生畏。因此,改變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讓課堂成為學生追求美與善的殿堂,已成當務之急。
一、分析意境,追求情感美
所謂詩的意境,就是詩的藝術境界,是詩歌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藝術升華,是想象空間的藝術化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chǎn)生想象和聯(lián)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既然詩歌的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的統(tǒng)一體,那么,我們在詩歌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進而深入地體味意境,再現(xiàn)意境,感悟、體味詩歌的情感。
詩歌意境的分析,首先要求教師把原詩意境和再造意境,用準確而又有啟發(fā)性的語言描述給學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在他們心中呈現(xiàn)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圖畫來。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象思維;分析詩歌的意境,還要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對于意境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疊用九個名詞,描寫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lián)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暮色思歸的烏鴉,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老馬,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彷徨悲苦的情懷。曲中的九個名詞正是九個意象,每一個意象都牽連著作者的那份羈旅愁思。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出人意料地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成為元曲中的絕唱。
二、反復吟誦,體會詩意美
詩歌富有音樂性,是種聲音的藝術。蘇東坡曾說:“三分詩七分讀”,打開詩歌教學的一把金鑰匙就是吟誦,有感情的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意境的第一步,不懂讀詩的人是不可能生成詩歌的審美能力。朱自清在《論朗讀》中就說:“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不能欣賞古文舊詩詞等,又不能寫作文言,不會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币虼嗽谠姼杞虒W中,我們可以采取范讀、個讀、齊讀、默讀、吟唱、朗讀等各種各樣的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并且在誦讀中讓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來,進而更加細膩地體會詩歌含義和情感,以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從中體味音律美,真正做到“以聲動情”、“以情動人”。
例如《蒹葭》都是四言句,朗讀時采用“二二”拍,整齊的節(jié)奏,每章都押韻、運用疊詞、疊章,這樣的重章反復,前后三章,只更換個別的字詞,體現(xiàn)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能得到感悟到一唱三嘆的美感,同時能感受到一位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愛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傷感越來越強烈。
三、品詞析句,體會語言美
古詩詞用詞非常精確,一字一句都是經(jīng)過作者反復推敲的,所以,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采取的大多是“串講法”,即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聽的厭煩,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以致怕學古詩詞。而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能夠克服時空的限制,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視聽文字。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味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在分析《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讓學生領悟到“綠”的妙處,筆者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的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的畫面將學生帶入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然后小組合作,在小組中暢所欲言,細細品味了語言美,通過對每個字的比較、推敲,最終領悟到了“綠”的神韻。體會到“綠”字既概括“滿、入、過、到、吹”等字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詩中的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和感情色彩。
審美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駕馭好課堂,營造良好的審美意境,努力追求知識的獲得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相統(tǒng)一的理想教育,努力吸收陶行知先生教育美學思想的精華,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茫惆悵中走出,以期得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傊?,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