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只要我們深刻理解了這一思維方式,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發(fā)現(xiàn),多思考,那么在高考作文中,我們就能夠從容下筆,應對自如。
【關鍵詞】“以小見大”;高考作文;廣度;深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都在強調學生要拋棄習慣性思維,要從多個角度、多種方向進行多方面的思維,以達到思維的發(fā)散,從而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觀點。但是,學生在緊張的考試氛圍中,很難從容地去打開自己的思路,如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作文談到了中國崛起的特點,面對這則材料,很多考生頓時無從下手。其實,遇到這種材料,采用“以小見大”的思維去考慮,也許會豁然開朗。
以小見大,就是把典型的小事放到社會的大背景上去思考,記敘文中常用。它往往在選材上或擷取一個片斷,或定格一幅畫面,或捕捉一個瞬間,或選擇一件小事,通過多種表現(xiàn)技法,努力開掘、提煉,寫出它的內涵,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題。例如,《游褒禪山記》就是由登山這件小事,悟出了治學、做事的大道理。那么,什么樣的題材才可稱為小題材呢?
首先,相對于國家大事來說,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題材。相對于人的生活、工作來說,自然景物、蟲魚鳥獸就是小題材,例如花、草、樹、狗、貓、鼠等等。其次,相對于情節(jié)復雜、完整的事件來說,片斷的零星的事件就是小題材。最后,相對于浩大的場面、眾多人物的活動來說,人或景物的細微末節(jié)就是小題材。 在記敘文中,可以通過下列方法做到“以小見大”。
第一,借物連貫全文,突顯主題。如《用面包詮釋的愛》,全文借助面包詮釋了濃濃的父愛。第二,以物引起思索。如《逃離》,以我家附近的一棵樹開頭,來表現(xiàn)與其逃離,不如歸來,回到當下的主題。第三,以物打造亮點,升華主題。如《兩雙鞋子》,看似很普通的鞋子,卻是文章的高潮所在。第四,以生活中的具體場景畫面來引出內容,表現(xiàn)主題。如《流年》的開頭:“吃中飯時,媽媽突然問我:‘小希,你覺得你爸爸老了嗎?’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有些不知所措,正要夾菜的筷子停留在半空,就如同我懸浮的心。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只好低下頭扒著碗里的飯??墒菋寢屢恢蓖?,我用余光看見了媽媽臉上的期許。爸爸裝作若無其事一臉平靜地吃著飯,可我知道他也在等我的答案。于是我微微點了點頭,然后將頭埋得更低了。后來,我匆匆吃完飯,就逃去了學校?!?/p>
在議論文中,同樣可以運用“以小見大”的思維。大家都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早晨照鏡子,忽然有個想法:到底是自己美還是城北徐公美?于是,他就此想法問了自己的妻、妾、客,結果他們都認為是自己美。然而,當鄒忌真的與徐公見面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與徐公比“弗如遠甚”。這可以說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了。然而,鄒忌卻在這樣的小事中見出了大事。他思考,為什么自己不如徐公美而所問之人都認為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因為那些人對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祈求。進而,他進一步想到,人是很容易受蒙蔽的,而受蒙蔽的原因正是由于別人對其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祈求。于是,他再深入思考,既然人人都容易受蒙蔽,那么一國之尊的齊王會不會受蒙蔽呢?于是他從家?,嵤挛虺鲆粋€結果,那就是齊王也受蒙蔽,而一旦齊王受蒙蔽,整個國家也就遭殃了。
其實,只要認真地去觀察生活中的細小事物,總能挖掘出深藏于平凡事物后面的富有深刻含義的東西。例如,看到一片落葉,通過思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它背后深藏著春去秋來、歲月匆忙的道理;樹葉把綠意留給人類,把敗葉留給土地的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看到農(nóng)民伯伯的手,通過思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世界正是這千千萬萬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是生命的永恒……
我們不妨通過一個舉例感受一下“以小見大”的思維過程:在學校里,我們一日三餐都要去食堂吃飯,排隊是最平常的事了,就這件事,能否寫一篇頗有見地的文章呢?如果你用“以小見大”的方法構思,也還是能夠“平中見奇”、“樸中見色”的。
第一步,我們做這樣一個思維的拓展:擴展列舉生活中其他類似具體的現(xiàn)象。由食堂的“排隊”,聯(lián)想到其他地方的種種“排隊”,比如車站、銀行、市場、十字路口等等地方。你可以簡單總結一下它們的一些共同現(xiàn)象,比如是否擁擠、是否插隊、氣氛如何等等。
第二步,再進行一次思維的延伸:由具體到抽象并考慮其反面。首先,由這些有形的“排隊”,延伸到那些無形的“排隊”。比如說,學生成績排名、經(jīng)濟“百強縣市”排名、全球或全國企業(yè)實力排名、國家綜合實力排名等等。然后,再延伸到那些更隱蔽的“排名”——按等級分類的人或事。
第三步,我們分析這些現(xiàn)象的實質,并選擇文章切入的角度:現(xiàn)象是表面的、暫時的、局部的,本質是深層的、長久的、穩(wěn)定的。“排隊”,其核心的理念是體現(xiàn)“公平、有序”,而“插隊”就是對“公平”“秩序”原則的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一種“特權思想”。我們可以從“插隊”的角度切入,這樣有利于針砭時弊,提升文章的力度。
第四步,我們再分析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源:首先,我們挖掘它的歷史根源。這種踐踏平等的“特權思想”,其實在原始社會的晚期就已經(jīng)現(xiàn)出端倪;在廣度上,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角落;在深度上,已經(jīng)成為我們潛意識的思想和行為,與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民間習俗、日常生活等融為一體了!其次,我們考察它的現(xiàn)實基礎:現(xiàn)實社會中還存在大量的“特權思想”和“特權言行”。
第五步,對前面的內容進行總結和升華:得出“我們要追求平等,遵守社會正義和秩序”的主旨。
根據(jù)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以小見大”思維在議論文中的一般思路:一要追求廣度,即啟動思維的聯(lián)想性,從你所見所聞的個別現(xiàn)象,聯(lián)想到其他同類現(xiàn)象,再延伸到本質一致而形式不同的種種現(xiàn)象。二要追求深度,即啟動思維的跳躍性,通過邏輯推理、正反對比、比喻論證等方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并從歷史、社會、文化、人性等多個角度探尋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的根源,最后亮出觀點,表明贊同或反對的意見,提出希望或對策。
總之,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只要我們深刻理解了這一思維方式,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發(fā)現(xiàn),多思考,那么在高考作文中,我們就能夠從容下筆,應對自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