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及研究,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關鍵在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具體來說,大致可從下面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激情導課,誘發(fā)情趣;二是處處設疑,激發(fā)情趣;三是創(chuàng)設活動,調動情趣;四是進行競賽,促發(fā)情趣。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認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十分關鍵,它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制約著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影響到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呢?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及研究,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關鍵在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具體來說,大致可從下面四個方面入手:
一、激情導課,誘發(fā)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率,顯得尤為關鍵呢?這就要從導課入手,通過精心設計導語來實現。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長期以來,老師們不斷探索,提出了好多導入方法:如故事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設制懸念導入、音樂歌曲導入、插圖導入、謎語導入、影視導入、對聯導入等等,不勝枚舉。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激發(fā)學生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我在教學《口技》時,為學生表演了海潮聲,激發(fā)了學生對各種不同潮聲的探知欲望,于是他們有的自告奮勇模仿馬蹄聲、車輪聲,有人說這些都沒玖月奇跡表演的好,她能用雙排鍵模仿百人合奏團,管樂、弦樂等各種樂器能一起發(fā)出。這時筆者告訴學生,其實明朝林嗣環(huán)寫的《口技》更奇妙,里面的口技表演者能幾十種、幾百種聲音一起發(fā)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學生就已經迫不及待地自行打開課文去讀了。
二、處處設疑,激發(fā)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率呢?這就要從設疑入手,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導向知識的彼岸。設“疑”是有講究的,好的設疑就像抖包袱一樣,層層打開,只有設得好、設得精、設得巧、設到點子上,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其實,一些平時不善于發(fā)言的學生有時不是不會發(fā)言,而是由于老師未能打動他們的心弦。只要設“疑”能設到學生的“動情點”和“興奮點”上,他們便不由不發(fā),不能不發(fā),發(fā)而后快;在這一思維過程中,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也會隨之迸發(fā)。 如教《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中,我要求學生思考:魯提轄為什么要拳打鎮(zhèn)關西呢?是怎樣打的?打的效果如何?魯提轄為什么最后要邊罵邊快步走掉?能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于是,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思緒聯翩,激情如潮,課堂氣氛便活了。
三、創(chuàng)設活動,調動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率呢?也可以創(chuàng)設活動,通過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該創(chuàng)設怎樣的活動呢?其實,活動的形式很多,演、誦、議、說、唱、辯均可。
(一)演
《廉頗藺相如列傳》篇幅較大,故事情節(jié)較強,人物角色明確,筆者將指定一名能力較強的學生做導演,再由學生報名安排角色,并由“導演”審核后給報名者分配角色,先帶課本登臺表演,注意表演好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動作。隨后,讓導演編好劇情,配上臺詞,讓學生脫離課本登臺表演。這時,“導演”威風凜凜,“演員”賣力投入,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空前高漲起來。表演結束,我還安排了評說活動,讓學生對每個表演者進行點評,然后針對點評的精華意見,進行再演,全體學生無不興趣盎然。
(二)誦
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如能通過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誦讀出來,那更會取得以聲感人、以情感人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教學詩歌、散文時,不妨在課堂上舉行一些小型的朗誦會,讓學生的感情能融進名篇的字里行間,讓他們受感染而產生學習興趣。
(三)議
指導學生針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展開議論,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四大名著《西游記》中,針對妖精總能捉到唐僧,但總是吃不到唐僧肉,同學們議論的觀點有兩方面:一是妖精太講義氣,有好吃的不想獨享;二是妖精太講文明,吃唐僧肉前總要洗凈,還要吃出花樣;三是妖精太大意,捉唐僧時費盡千辛萬苦,得到后有時大意的有點驕傲!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既然想長生不老,就要抓住機會,捉到唐僧不管臟凈,先咬他一口肉吃下肚子再說別的!這樣的議論,有時能激發(fā)學生對課文,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四)辯
有時,針對不同的觀點,對課堂上有爭議的問題,不僅能議,還要辯,采用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也能調動學生的思考動力。辯論時,學生學習興趣高昂,拼命鉆研教材,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仔細尋找論據,這時老師可以做適時點撥,課本上的問題辯論清了,教學的目標也就相應達到了。其實,好的辯論,不僅能引發(fā)思考,還能激發(fā)對教材及語文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五)唱
許多課文都可以和歌唱結合,如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可以唱《好漢歌》;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可以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學話劇《白毛女》時,可以唱《北風吹》、《扎紅頭繩》;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可以唱李叔同的《送別》;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可以唱《陽關三疊》。音樂與文學息息相通,它是一種可以演唱的文學,瑯瑯的書聲與陣陣的歌聲都應是語文課上最亮麗的風景線,歌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甚至幫助學生們深入地去理解課文。
四、進行競賽,促發(fā)情趣
競賽能激發(fā)學生形成好學上進、你爭我趕的格局,提高學生為自尊、好勝而奮斗的自我提高內驅力。在課堂上如果能恰當地開展學習競賽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
例如,學習完古文后,可以組織全班學生分組進行古文朗誦賽,在激烈的競爭氣氛中,雙方小組個個磨拳擦掌,老師適時地在旁“煽風點火”,使得朗誦賽變得異常熱烈起來。學習名著時,對文中主人公進行點評分析辯論賽,根據不同的觀點,將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讓他們在辯論賽中形成爭先恐后、針鋒相對的格局,從而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