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學科的學習不是單獨存在的,它與其他各門學科密切相關。為了在英語教學中能夠把各門學科聯系起來,了解鄰近學科或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做到觸類旁通、左右逢源,本文進行了一些舉例和粗淺的思考。
關鍵詞: 英語學科 教學 知識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常有這樣的感觸,當自己對各科知識所知較多時,給學生上課往往更有激情,更能觸類旁通,更富想象力,更有說服力,課堂教學效果便更好。由此我確信,英語教師必須養(yǎng)成博覽群書的習慣,必須熟曉各科知識,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掌握新的信息和知識,這樣才能避免眼界狹窄,思想僵化,避免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自己的淺薄。英語這門學科信息容量特別大,題材廣泛新穎,而且融會了各科知識,這些在教材、試卷等當中都有體現。
首先,在英語學科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的應該是語文:做英語閱讀理解需要你的語文理解能力;寫英語作文需要你的語文表達和文采;學習英語語法需要你的語文語法知識基礎;做翻譯需要你的語文功底……這里,我就拿語法做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下面兩個例句:
例1:The lady who helped you in the library yesterday is our new teacher.
例2:“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宋·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
一個是英語例句,一個是語文里的文言文語句,兩句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不過仔細閱讀比較一下,兩句還是有相似之處的。第一句是英語中的限制性定語從句,第二句是文言文中的定語后置的倒裝句。兩個句子都與定語有關,而且將定語放在被限定詞之后,在譯句時(英譯漢、文言文譯成語體文)都需要將定語放在被限定詞之前,句子才符合中文的語法習慣。例1畫線部分譯為:昨天在圖書館幫你的那位女士;例2的畫線部分可譯成:也可算是形體具備而規(guī)模較小的雁蕩山??梢娎?中的“who”和例2中的“者”都是一種特定語句的標志,不需要追究它們在句子當中的具體含義,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譯。
因此,就語法而言,英語與語文都有關于語法的內容,將兩門課程中的語法相比較,相同之處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學習,不同之處可以區(qū)別對待,也可以利用比較使各自的特點更加突出,這樣兩種語法體系就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兩門課的學習也相得益彰。
其次,英語學習中也有牽涉到物理化學的,譬如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第二冊(下)Unit 13 The water planet的“The properties of water”(rdading部分), 當中的第一點就有講到水的CHEMICAL STRUCTURE: ... The water molecule is made up of two hydrogen atoms and one oxygen atom. They form a polar molecule, that is, one with a slightly positive end and a slightly negative end. 在后面的幾個部分也分別講到了有關水的SALINITY:...The salinity of the earth’s oceans is about thirty-five parts per thousand, meaning that there are about thirty-five grammes of dissolved solids and gases in one kilogramme of water...;DENSITY: ...Densit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nd volume and is measured in kilogrammes per cubic metre (kg/m?). The density of pure water is 1000 kg/m?,meaning that one cubic metre of water weighs 1000 kilogrammes...;以及HEAT CAPACITY: ...Heat capacity is the amount of energy it takes to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a substance by one degree centigrade. 很明顯,學習這個單元時最起碼要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學知識。
此外,有關地理的比如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 英語 第二冊(上)Unit 5 The British Isles,里面講到了不列顛群島的組成、位置、氣候等情況。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 英語 第一冊(上)的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講述了一些有關音樂方面的內容,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幾種musical styles及其他一些相關信息;Unit 8 Sports 中具體講了The Olympic Games和Yaoming。其他在練習卷里,尤其是閱讀理解也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這里就不一一陳述了。
可見,要處理好英語這門學科的確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又該怎樣去做呢?“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主要職責是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生存本領和技能。教師知識的淵博,是教好教學的前提。教師知識豐富深厚,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把固定的靜態(tài)特質轉化為動態(tài)特質,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熟練掌握技能。所以,英語教師除了本專業(yè)外,除了要系統(tǒng)深入地掌握所任課程需要的基本知識外,對其他學科也要有廣泛的興趣,同時能夠滲透性學習,達到由專才向一專多能的轉變,這也是新時期的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當然,這有一定的難度,畢竟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師做百科全書似的人物。但是,如果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那么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從整體上看待整個知識體系,更能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奧妙,使他們在觸類旁通中視點升高,視野開闊。而且,這幾門學科,學生每天都要接觸,他們比較熟悉,甚至一些能力強的學生自己會將各科知識聯系起來學習,那么讓那些能力較差的學生也受到一些啟發(fā)就是英語老師所要負責的了。
各門學科之間都有一定程度的聯系,了解鄰近學科或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能夠觸類旁通、左右逢源。無論哪一個專門的學科,都需要鄰近學科有關知識的支持,新的學科更往往是在幾個邊緣學科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教師要有廣泛的興趣,在教學中隨處體現自己廣博的知識面,引導和鼓勵學生擴大知識面。同時,教師要想與學生很好地溝通,也要有廣闊的知識面,要學會滲透式學習,而且今后各科教學在內容上、方法上的相互滲透,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教師必須具有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總體說來,英語學科的學習不是單獨存在的,它與其他各門學科密切相關,是各科知識的大熔爐。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各科知識的結合和相互滲透,利用各學科的關系,開闊學生的視野,解決疑難問題,通過加強學科的聯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感知力,從而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全方位地豐富知識,真正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夢溪筆談·雁蕩山》 .宋·沈括 .
[2]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 第二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 第二冊(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 第一冊(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做成功的教師》 .杭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