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秦末農民戰(zhàn)爭的杰出領袖——劉邦與項羽,都有稱帝的雄心壯志,但由于性格不同,最后以劉邦“威加海內”、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收場。本文重點對比分析劉、項兩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對命運的影響。
關鍵詞: 《鴻門宴》 性格 命運 成敗
《鴻門宴》的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人物形象更是在對比映襯下栩栩如生,個性鮮明。本文試從《鴻門宴》中對比分析劉、項兩人不同的性格及其對命運的影響。
一、不同在胸懷:劉邦審時度勢,胸懷大志;項羽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劉邦入關的真正意圖,范增看得真切:“此其志不在小?!眲畋臼莻€貪財好色之徒,此時他居然能壓制私欲,贏得關中父老的一致好評,從而為稱帝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其用意可謂深矣。當劉邦“欲王關中”的意圖被識破面臨項王進攻時,他自知戰(zhàn)必敗、逃必潰,果斷接受張良“往謂項王”請罪的建議,一個善于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項羽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待他來處理之后,便放棄了進攻的打算。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以為殺之無益。鴻門宴上,項羽設宴時自己特意東向而坐,而讓劉邦北向而坐,此時他以諸侯總盟主自詡。而劉邦甘居下坐,他的隱忍不發(fā)既滿足了項王的自尊心,又掩飾和保全了自己。自矜功伐、自尊自大而最終失敗,這就是項羽這一悲劇形象的實質。正是從這一點上,我們才說鴻門宴的斗爭雖是劉、項斗爭的開始,卻已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結局。
二、不同在用人:劉邦善用人才,知人善任;項羽不善用人,昏庸無謀。
劉邦善用人才,致使張良、樊噲等都對他忠心耿耿。同時,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鴻門宴前他認真聽取張良的意見,并拉攏項伯;在鴻門宴上劉邦再次接受樊噲的意見,逃過了殺頭的危機。他的信任喚起謀臣勇士“士為知己者死”的俠肝義膽,“樊噲闖帳”足見其忠勇,“張良留謝”顯其膽識。而對陳平、韓信、蕭何等人委以重任的故事更彰顯了劉邦用人的高妙。
項羽不善用人,有一老謀深算的忠臣范增,尚不能用。鴻門宴上,范增南向坐,一個謀臣的地位居然比不上向敵人告密的項伯,君臣間的嫌隙可見端倪。范增“數目項王”“舉玦示之”,項王卻“默然不應”,失去殺劉邦的最好機會。至于項伯,項王對其告密亦不加追責,反而尊為上座,其翼蔽沛公,居然視而不見。更為可笑的是,項王竟然會十分愚蠢地出賣朋友曹無傷,自絕敵營內應。項王任人唯親,昏庸無謀,政治幼稚,真真令人嘆惋。
三、不同在遇事態(tài)度:劉邦遇事冷靜,當機立斷;項羽優(yōu)柔寡斷,麻木不仁。
劉邦先行入關后,由于曹無傷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風點火,項羽勃然大怒,準備第二天就來攻打劉邦。緊急關頭,劉邦并未自亂陣腳,他自忖勢不力敵。因此,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著冷靜,與眾謀士商討之后,當機立斷,接受張良意見,并馬上施展其危機公關策略——籠絡項伯。鴻門宴上當項羽說出是曹無傷的告密后,他不動聲色,可等他回到軍營后,立即誅殺了叛徒。劉邦的這一當機立斷,為他將來的宏偉大業(yè)消除了隱患??吹骄o張的宴會氣氛稍為緩和,劉邦又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借口“如廁”,趁機逃走。當想好對策、準備逃走時,又謹慎地交代張良,叫張良拖延時間,穩(wěn)住項羽,等他回到軍營后方進獻白璧與玉斗,從這里讀者可以再次看到劉邦的遇事冷靜和當機立斷。
項羽則優(yōu)柔寡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一聲令下,其四十萬大軍擊潰沛公十萬大軍豈不是輕而易舉,可他經不起項伯一番言辭說服,錯失了一個消滅對手的好機會;鴻門宴上只要他拔劍出鞘即可立取沛公首級,可他對范增“數目項王”、“舉玦示之”,卻“默然不應”,又失去了一個機會。殊不知,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沛公離席逃走,范增因為失去最后機會氣急敗壞,痛罵“豎子不足與謀”,項王依然毫無反應,其麻木不仁可謂到達了極致。
四、不同在勇與謀:劉邦能屈能伸,有勇有謀;項羽剛愎自用,有勇無謀。
為了化解兩軍對立情緒,也為了自保,劉邦親臨項羽軍中釋嫌。明知這一去可能有去無回,可他仍能從容赴宴,這既表現了他能屈能伸,又表現了他有勇有謀。為了用言辭進一步打消項羽的戒心,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言辭,可謂盡顯其智謀,“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劉邦首先講到自己和項羽的戰(zhàn)友情誼,接著講到他和項羽的戰(zhàn)略分工,再言明自己無意立下大功,卻沒料自己對項羽的赤膽忠心遭到了小人的離間。寥寥數語,卻分析得鞭辟入里,有理有節(jié),使項羽對他的猜忌全部消除。
而項羽自恃兵力強大,驕傲輕敵,沒有足夠的警惕心,在劉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憐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腸,絲毫聽不進范增的進言,對范增在席間欲殺死劉邦的企圖遲遲不表態(tài),終于放劉邦安然離去。殊不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項羽的剛愎自用、有勇無謀讓他徹底喪失了殺劉邦的最好機會。
五、不同在對奸細的態(tài)度:劉邦堅決果斷,有奸必肅;項羽敵友不分,養(yǎng)奸為患。
劉邦發(fā)現曹無傷為內奸后,立即誅殺,毫不手軟,真正做到了堅決果斷,有奸必肅。項羽對充當內奸的叔父反而言聽計從,毫無懷疑,一直重用。
綜上所述,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以上五方面對其性格進行對比分析,脈絡清晰,形象鮮明,對比強烈。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讀者可從劉、項的這些個性特征中分析楚漢之爭中,劉邦能夠最后取勝而項羽最終敗北的深層原因,進而在做人做事方面受益匪淺,躬身自省,完善自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