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參考資料在解說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首句“青山隱隱水迢迢”時,顯得撲朔迷離,作者經(jīng)過仔細推斷,認為此句是實寫,理由如下:一是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二是與詞義相吻合,三是與地形地勢相吻合,四是與作者的情感相吻合。
關鍵詞: 《寄揚州韓綽判官》 實寫 虛寫 創(chuàng)作背景
實和虛是詩歌中常用的描寫手法。實寫即所寫的是眼前真實的見聞;虛寫即所寫的不是眼前的真實見聞,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或夢幻中的景象。實和虛本身并不難判斷,但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首句“青山隱隱水迢迢”卻顯得撲朔迷離。筆者也參考了一些資料,但都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
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全詩如下: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語簡而意豐,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寄托“可解不可解之會”。從字面上看是寫杜牧與朋友韓綽的調(diào)笑,但它所喚起的聯(lián)想?yún)s不是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而是表達了詩人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向往之情。
從標題上看,《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寄揚州”說明杜牧當時不在揚州。據(jù)史料記載,唐文宗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在淮南節(jié)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做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中任節(jié)度使的韓綽相識。這首詩是杜牧曾離開揚州幕府后不久寄贈韓綽之作,寫作時間大約在大和九年或開成元年秋。史料記載,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離開揚州,入為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東都即洛陽。
教學前,筆者查閱了教參資料,資料如是說:“‘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句寫的是自然之景,抒的是內(nèi)心之情。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不是直敘敷陳,而是通過眼前山水的描寫,把不受任何外物約束的情思悄悄帶出,讓情思伴隨著逶迤青山,悠悠流水,又一次神游了曾經(jīng)為宦多年的揚州。”①
看到這,我就確信“青山隱隱水迢迢”一句是實寫眼前之景。作者的情是由眼前的山水而延伸到江南(即揚州)的??墒墙虆⑸辖又f:“詩中出現(xiàn)了青山、綠水、秋草三種形象,組合接連起來,便是一幅迷人的江南秋色圖景。這些景物是詩人的視覺形象,也是詩人的多種感覺形象?!雹?/p>
看到這,我又開始迷糊了:如果說“青山隱隱水迢迢”一句是實景的話,那么怎能構(gòu)成江南的秋景?教參中的“視覺形象”是強調(diào)親眼所見嗎?但“多種感覺形象”似乎又有虛寫的可能。這些不確定的說法讓我更想知道“青山隱隱水迢迢”到底是實景還是虛景。
帶著疑問我再次研讀詩歌,查閱資料,最終我推斷“青山隱隱水迢迢”一句是實寫。理由如下:
首先,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都是由實到虛?!疤摗钡拇_能展開想象,但“實”卻是“虛”的依托。沒有“實”的鋪墊,“虛”會顯得突然?!都膿P州韓綽判官》一詩第二、三、四句都是虛寫,如果第一句也是虛寫,那么整首詩都是虛的,詩歌是形象思維,太實不能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但太虛卻見不著真意。寫詩應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這樣才能使詩的結(jié)構(gòu)更緊湊,意境更闊達?!扒嗌诫[隱水迢迢”是詩的首句,若一開始就虛寫,則會讓人摸不著邊際。本詩作者之所以想到揚州種種,完全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相關聯(lián)想。沒有“青山隱隱水迢迢”的眼前之景的鋪墊,詩歌就不會有如此奇妙的意蘊。
其次,與詞義相吻合?!扒嗌诫[隱水迢迢”中的“隱隱”是隱約之意;“迢迢”是悠長之意?!吧诫[隱”“水迢迢”都是視力所見之結(jié)果。青山是隱約可見的,而流水又是悠悠不盡的,這正是作者眼前所見之景,既然“隱隱”、“迢迢”是如實描寫,那此句就一定是實寫。
再次,與地形地勢相吻合。揚州屬于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帶,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江南。杜牧之所以說它是江南,是相對他當時所在地洛陽而言的。從地勢地形上說,揚州多丘陵并無高山。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說遠眺還能隱約看見山,說明這里的山是較高大的山,而不是一般的丘陵;洛陽臨近黃河,這一帶山高水闊,因此遠眺青山“隱隱”、流水“迢迢”是可信的。
最后,與作者的情感相吻合。唐代的揚州是繁華熱鬧之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美稱。杜牧是一位極具鑒賞力的風流才子,他對揚州的喜愛也是非同尋常的。史料記載杜牧曾先后在揚州供職八年,他寫了很多有關揚州的詩,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等。因為喜愛,才會在離去后產(chǎn)生不盡眷戀,才會把有關揚州的記憶不斷強化?,F(xiàn)在他看見了眼前隱約的山水,自然聯(lián)想到了揚州的風光,因此詩歌的第二句“秋盡江南草未凋”這虛來一筆便寫出了作者對揚州的不盡的懷念之意。反過來說,正因為作者對揚州的喜愛,才會讓他更加留意眼前的山水風貌,哪怕僅有一點的相似,都能喚起作者對揚州的相關記憶。這樣用筆更強化了作者的情感,與詩歌的主題也是一致的。如果“青山隱隱水迢迢”是虛寫,就沒有這種強烈的情感對比。
綜上所述,我認為“青山隱隱水迢迢”應是實寫。
注釋:
①②唐詩宋詞選讀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