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新課程改革后,中學歷史教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高中歷史新教材(人教版)大幅增加了文化史、科技史等大量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綜合知識,我認為習得地理知識對學好歷史尤為重要。這種教材的新變化要求歷史教師不僅要熟悉和研究歷史教材,還必須理解歷史發(fā)生、發(fā)展的空間環(huán)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地加強對綜合知識特別是地理知識的學習,并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深刻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多用恰當?shù)慕虒W手段,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講述,則學生會更容易理解相關知識,更能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二、案例事件
必修二第5課《開辟新航路》這一課中涉及地理知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再次強調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具體位置,對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非常有幫助。
(一)課堂前奏
利用一張世界地圖,向學生再次展示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具體位置,明確各大洲、各大洋的方位,了解哪些洲相鄰,哪些洋相通。
(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地理知識
1.導入新課時,向學生展示下面兩幅圖片
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
16世紀中期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
通過兩幅圖片的比較,思考是什么事情的發(fā)生讓歐洲人了解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學生答:新航路的開辟。自然導入新課。
2.開辟新航路的背景也離不開地理知識
提及背景中的商業(yè)危機就必須講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舊航路),這也是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這里有必要通過地圖介紹新航路和舊航路的區(qū)別。
舊航路是指:由中國或印度出發(fā),經過中亞和西亞,由海路或陸路轉往歐洲的貿易路線(上圖中由亞洲到歐洲傳統(tǒng)的三條粗線);新航路是指: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本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圖中黑色的細線,有四條)。利用地圖一目了然,學生很容易了解新航路的含義,以及和舊航路之間的區(qū)別。
3.開辟新航路的過程更離不開地理知識
再次利用上圖,從圖中明確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具體路線:
①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開辟:西歐——非洲好望角(圖中圓圈加箭頭)
②1492年意大利哥倫布開辟:西歐——美洲(圖中小虛線加箭頭)
③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開辟:西歐——好望角——印度(圖中大虛線加箭頭)
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開辟:環(huán)球航行(圖中實線)
迪亞士的航線是從葡萄牙出發(fā)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最終船員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陸地走向已經不是向南,而是往東繼而偏北,原來這里是非洲的最南端,迪亞士把它命名為“風暴角”,葡萄牙國王把它命名為“好望角”。哥倫布的航線是從西班牙出發(fā),向西橫渡了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終于到達了陸地,哥倫布以為這里就是印度,實際上他到達的是美洲。達·伽馬的航線是從葡萄牙出發(fā)沿著迪亞士的航路,繼續(xù)向東,最后到達了印度的卡里庫特。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的路線是從西班牙出發(fā)向西南方向,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來命名為麥哲倫海峽)繼續(xù)向西,進入太平洋,隨后進入印度洋,最后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回到西班牙(麥哲倫本人死在了菲律賓,他的船隊回到了西班牙)。環(huán)球航行途經三大洋的先后順序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開辟新航路的影響離不開地理知識
開辟新航路的影響:①使彼此隔絕的世界開始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xiàn)。②“商業(yè)革命”——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區(qū)域轉到大西洋沿岸。(需要借助地圖幫助學生理解)③“價格革命”中大量黃金、白銀流入歐洲,造成物價上漲,地主階級地位下降,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再次展示世界地圖,從圖中可以認識到意大利、土耳其帝國是典型的地中海地區(qū)的國家,而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是典型的大西洋沿岸的國家。新航路開辟使意大利、土耳其帝國衰落,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興起。
三、案例分析
地理知識是關于一定時期自然環(huán)境變化及其人類社會關系的知識,其核心是人地關系。歷史人物總是在一定區(qū)域活動,歷史事件總是在一定的地方發(fā)生。因此,歷史與地理學科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歷史教學中適時結合地理知識,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具備相應的地理知識可以更輕松、容易地掌握相關歷史知識。我在講解這課內容時,有意識地增加了有關地理知識的滲透與講解,結果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掌握得非常好,通過練習的結果反映出這節(jié)課的效果,這種形式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
隨堂練習:
1.《世界知識畫報》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樹和一座古城——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圖:馬六甲河口兀立著一艘西歐人首次航至馬六甲時的巨大木船。盡管經歷滄桑但仍然保存完好,結合所學知識推測出這艘船最有可能是屬于誰的( )
A.迪亞士 B.哥倫布 C.達·伽馬 D.麥哲倫
2.從新航路開辟到19世紀中葉,英國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線是( )
A.英國→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國→地中?!K伊士運河→紅?!《妊蟆《?/p>
C.英國→地中?!鷬W斯曼帝國控制區(qū)→印度
D.英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3.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轉移至( )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萊茵河流域 D.紅海沿岸
4、1497年,一位葡萄牙人想去印度淘金,他應該跟隨誰的船隊( )
①哥倫布 ②迪亞士 ③達·伽馬 ④麥哲倫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航海家所帶船隊穿越印度洋的是( )
①哥倫布 ②麥哲倫 ③迪亞士 ④達·伽馬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開辟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他橫跨的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以上6題隨堂練習答案為:D、A、B、C、B、D,學生的正確率是100%,可見有了相應的地理知識作為鋪墊,這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掌握起來非常輕松。
四、啟示
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中,出現(xiàn)了大量以地理地圖為載體的試題,如果歷史教師多注意與有關地理知識和歷史地圖的聯(lián)系,那么不僅能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而且能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好地促進歷史、地理的學科教學。通過這次成功的實踐,我以此和同仁做交流,為新課改獻計。
五、有待討論的問題
必修二第5課《開辟新航路》是一節(jié)典型的帶有地理知識的歷史課,一點不介紹或是簡單地介紹地理知識也能上好這節(jié)課,我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用了近15分鐘時間展示相關地圖,讓學生再次熟悉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具體位置,為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的學習做了必要的鋪墊??傮w來說,這節(jié)課用地理知識作為歷史學習的跳板是比較成功的,還有類似的課,如必修一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和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都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識,可以嘗試采用這種方法。
并不是所有歷史課都適用這樣的教法,至于課堂45分鐘到底應該用多少時間穿插地理知識、應該穿插哪些地理知識、哪些地理知識更有效、學生現(xiàn)有的地理知識有多少、學生是否喜愛這樣的課等問題,值得教師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