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在當下”,首先肯定進入文本的最好方法就是“讀”,而且非老師身體力行不可得其真諦;其次還要錘煉對語言的敏感性,抓住稍縱即逝的語言感受;進而拓展到讀“當下”的生活,讓語文和生活時時對接,使學生感受到一種鮮活的語文學習過程。
【關鍵詞】當下;閱讀;語言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語文首先是一種語言,“言者,說也”。言語的學習,離不開“讀”。漢語語音抑揚頓挫,具備特有的美感。 朗讀,既能檢驗語音,培養(yǎng)語感,還能收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效果。故“讀”應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
“當下”本是佛教用語,指“現在的這一刻”。它是佛經里面最小的時間單位,當下就是永恒。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教學亦如此。
該怎么理解“讀”和“當下”的關系呢?
一、“當下”是一種融入的狀態(tài),“讀在當下”首先是一種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人說,沒有瑯瑯書聲的語文課是乏味的,在某種程度上,課堂上有了不同形式的讀書聲,也便有了靈動的神韻。說到這,我不由地想起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壽鏡吾老先生讀書的情景來:“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蔽蚁肜舷壬首x的水平,不一定能趕上同時代說書的,但他讀書時那種陶醉的神情,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并永遠定格在學生的腦海里,魯迅先生直到“夕拾”時還那么“鮮活”。
“讀”的這種方法,若不是老師身體力行,斷不能品其中妙趣??扇缃穸嗝襟w輔助教學盛行,很多教師在朗讀課文上,往往借助名家朗讀音頻,雖也能聲情并茂,但終究少了許多親切感,更讓自己的朗讀指導失去了憑借??赡芾蠋煷蠖加羞@種心理,有專家朗讀在前,萬一讀得不好,讓學生笑話怎么辦?其實專家們讀得雖然好,可畢竟離學生有點遠。猴子摘桃子的實驗告訴我們,要跳一跳能摸得著,它才會去努力。況且千句的說教也不如一次的身教。當老師一直在指導學生這樣讀、那樣讀;當老師在說,你聽專家讀得感情多飽滿,聲音多有氣勢,你們的感情到哪里去了?學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師你心里感動了嗎?你怎么不有感情地讀一段呀?我們老師的范讀可能不像名家那樣標準,可我們一樣也能抑揚頓挫,更主要的是我們教師朗讀時的語態(tài)、神情、手勢會給學生身在其中的感染。所以,語文教學要讀,而且要讀在當下,千萬不可白白丟失這個最真切品讀語言的好機會。
二、“當下”是一種深入的追求,“讀在當下”還是一種目的
理科的學習,最終要形成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一種語言習慣,即語感,進而才能形成語言的機智和風格。這或許是文理科比較大的差別吧。在日常生活中,同是一句話,有的人聽得稀里糊涂,有的人聽出字面的意思,而有的人卻聽出了言外之意,并能機智地對答。與其說這是一種智慧,不如說這是一種“讀”的習慣和能力,一種對語言的敏感。這種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靠我們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去練習的,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讀讀悟其神?!比绫救嗽诮獭痘葑酉嗔骸芬徽n時,三種設計和引導,使學生讀出了三種境界。
第一次教學,我把它作為淺易的文言文來教學,目標定在疏通文句,了解大意上。學生在掌握主要字詞后,知道了莊子通過講故事,諷刺了惠子的利欲熏心。
第二次教學,我把它作為一個刻畫人物的文言文教學,目標是疏通文句,了解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學生在掌握上述重點文言詞匯后,找到了對比方法——這個解讀人物的鑰匙。按照此法,學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惠子的“恐、搜”,莊子的“往、見”,從動詞的比較中、揣摩中,體會到惠子的小肚雞腸、小題大做、小利熏心,而莊子的大度豁達、大智大慧、大家風范等鮮明的性格特征也躍然紙上。
第三次教學,我把它作為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性故事來讀,目標是揣摩人物的心理變化,感受人格的美丑。如“莊子往見之”,此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它們的含義一樣嗎?該怎樣去讀它?指導學生理解文本,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或篇,要將其放在特定的語境中去探尋,也就是這句話產生的背景是什么?第一個“往見之”,是莊子聞惠子做了梁相,莊子作為好朋友前去道賀,心中自然是愉悅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本就是一對故交,他鄉(xiāng)相遇,按常規(guī)會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動人情景。第二個“往見之”,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白色恐怖”?。∏f子不會不有所耳聞的,可他君子坦蕩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躲不避,仍“往見之”,讀到此處,其正氣凜然之勢,已溢滿胸膛,此二人的人生境界之高下、人格之優(yōu)劣通過這兩句話的朗讀已不言自明了。
三、“當下”是一種觀察的心境,“讀在當下”更是語文教學的姿態(tài)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語文這樣與生活對接的如此緊密,或者說語文就是生活,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皆關乎語文學習 。讀在當下,生活中處處蘊含語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草一木總關情。讓語文成為學生密切聯系生活的交際工具,在一次次成功的或接近于成功的交往中,語文在學生心中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老師就是要“讀”準這些契機,創(chuàng)設這些情景,提供這些機會,還語文教學樸實的面目,還語文老師親切的形象。
讓我們的課堂充滿師生共讀的瑯瑯書聲,充滿師生默契,充滿生活靈動。教無定法,“讀”的方法亦多種多樣,但“當下”的這種姿態(tài)最美。讀在當下,把“讀”字注入教學和生活,讓語文的教與學都變成一種美好的享受吧!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