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素質(zhì)培養(yǎng),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師應有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造就一代新人”的責任感必將促使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總結各種方式方法,使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嘗試臻于完善。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diào),“思想政治素質(zhì)是最重要的素質(zhì)”,“是素質(zhì)教育的靈魂”??梢姡訌妼η嗌倌甑乃枷胝?、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校德育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切要求。
在學校開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單一結構,各學科德育教育是相互滲透的,尤其是語文。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充分發(fā)揮育人能力,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素質(zhì)培養(yǎng)談幾點淺見:
一、品味優(yōu)美詞句,喚醒愛國意識
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作者反復推敲的結果,字字句句隱含著作者的情感和觀點。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甚至咬文嚼字,從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內(nèi)涵,領會課文的思想底蘊。
《圓明園的毀滅》、《凡卡》、《窮人》等課文的教學,首先讓學生了解因社會制度的腐敗、國家的貧窮,會導致國家受侵略,人民蒙受恥辱,兒童命運悲慘。用社會制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閱讀、分析、理解文章,讓學生受到情感、意志、志向等方面的熏陶,從而知國情,曉道理,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
在教學《黃山奇石》、《林海》、《桂林山水》等課文時,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利用多媒體欣賞如詩如畫的美景,使學生在朗讀中欣賞詞句的優(yōu)美,身臨其境地體會景色的美好,進而驚嘆我們偉大的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用祖國的錦繡河山、自然風光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
二、分析關鍵語段,鼓舞奉獻精神
說到奉獻精神,當今的孩子真的是很陌生。現(xiàn)在的學生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對集體的事物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斤斤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奉獻精神缺失,行為被動。教一篇課文,必須抓關鍵語段,從分析語言文字入手,觸動文章的主題內(nèi)涵,將文章的思想精華播撒給學生,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得到營養(yǎng),受到啟迪。
如教《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一文時,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悟出燕子、蜜蜂、青蛙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勞動了,付出了。波斯貓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而明白,勞動創(chuàng)造快樂,奉獻才會幸福。
教學《提燈女神》時,可以從主人公南丁格爾是怎樣沖破阻力去當護士的、人們?yōu)楹畏Q她為“提燈女神”進行引導。抓住“她鄙視貴族生活,什么跳舞啊,赴宴啊,她從來也不參加”、“從不以貴族小姐自居”和“一個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努力去減輕病人的痛苦,使他們的身體恢復健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比ンw會南丁格爾不顧世俗的偏見和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優(yōu)裕的生活,到醫(yī)院當了一名護士的奉獻精神。通過教學喚起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增強長大以后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題激發(fā)興趣,激勵習慣養(yǎng)成
葉圣陶先生說:“習慣就是素質(zhì),習慣就是能力,習慣是健康人格之根基?!憋@然,沒有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其實,有些課題,意義即在其中,使人一目了然,但有些課題,意義卻在字里行間,好的激趣導入新課,基本上就把握了課文脈絡,撥動學生心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階段是對一個人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一個時期。而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取決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教材所負載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學中的一點一滴,抓住學生的一言一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教育和心理素質(zhì)教育,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滲透。
《只聽半句》是一首自由體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結合課題,意義便可悟出一二。一個男孩兒聽誰說話都只聽半句,以為自己知道了,結果鬧了一場笑話的事。在說笑中學生就能明白,聽人說話要聽明白,要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蝴蝶花》是一篇充滿童趣、語言生動活潑的文章,意義藏在字里行間。教學時,從課題入手,問: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紛紛發(fā)言:蝴蝶花是寫花的嗎?是什么樣的花?帶著質(zhì)疑初讀課文,結果高興地發(fā)現(xiàn):原來是故事的主人公娟娟起床后沒梳頭,小鳥把她的頭發(fā)說成了草窩。娟娟忙梳頭,還扎了個蝴蝶結,小鳥把她頭發(fā)上的蝴蝶結說成是蝴蝶花。形象地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
《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diào)的觀念,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落實德育為先理念,突出德育的時代特征。強調(diào)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更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德育最重要的時代特征就是引導全國人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素質(zhì)培養(yǎng),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師應有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造就一代新人”的責任感必將促使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總結各種方式方法,使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嘗試臻于完善。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