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儒釋道三種思想對孟浩然人生的影響,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對他的求仕,甚至認為求仕是他交友的主要目的。孟浩然生活在開元盛世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勢必會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隨著境遇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求仕并非他交友的主要意圖,他一生對朋友的感情至真至純,是一個對朋友有著真性情的人。只有把孟浩然作為一個立體的人,把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去觀照其生命歷程,才能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才能避免把詩人的形象扁平化、單一化、理論化。
關鍵詞:孟浩然;友道;交友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183-03
近年來學界對孟浩然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其中又以其對仕途的追求為著力點;二是認為其參加科舉前是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科舉落第,求仕無望之后,則又是以釋道思想為主;三是認為在孟浩然身上,儒釋道是圓融合一的,它們共同影響了詩人的一生;四是認為在仕與隱的人生選擇上,隱逸思想占了上風。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未能以詩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觀照詩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論述詩人對于仕途的追求時,把這一思想極端化了,以至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其交友主要就是為了求仕。我們不否認這是他求仕的一種手段,但并不能由此論定其交友就是為求仕。為了對孟浩然的形象有一個新的認識,本文以孟浩然的友道為論述點進行探討,即從他交友的原則、方式、態(tài)度等。
在孟浩然不甚得意的一生中,雖未進入官場,不曾有一番政治作為,但卻與不少官場上的人往來,有的甚至是“忘年之交”。孟浩然的一生,除了求仕、漫游的那幾年不長的外出時間外,基本處于隱居狀態(tài),這也是有學者認為隱逸思想對孟浩然影響很大的原因之一。但生活中,他卻是“往來無白丁”,不僅“談笑有鴻儒”,而且還有上人、道士、禪師、隱士、逸人之類有著高雅情趣而又遠離俗世之人,隱而不盡隱。與一些經(jīng)歷坎坷甚至命途多舛、宦海沉浮的文人相比,孟浩然一生的經(jīng)歷相對要簡單,但這并未影響他生命的厚度。這也得益于所交往的這些朋友。據(jù)筆者統(tǒng)計,孟浩然所結交的有官職的友人約六十人,其中有曾貴為宰相的張說、張九齡,有一生亦官亦隱的王維,有裴■、王昌齡、獨孤冊、盧象、張子容等一些官職不顯要的友人。孟浩然固然結交了這許多官場上的朋友,也不能否認這不是他求仕時曾尋求的一種途徑,但僅僅把這視為他交友的目的而忽略了他真性情中的另一面,那就把人物片面化、簡單化了。如此,孟浩然也不過是一個熱衷于追求食祿的大俗人,李白也不會發(fā)出如此追慕之聲,“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1]2。在他的心目中孟浩然也不再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贈孟浩然》)。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人”之稱,給予孟浩然如此高的稱贊,融入如此濃郁的感情,這不是一個醉心功名,與人交往時不忘帶上功利的孟浩然可以激發(fā)的,甚至連結交都未必可能,何況還是“忘年之交”??婆e不第,求仕無望,傷心離京,詩人胸中雖有千般溝壑,但面對送別的王維,割舍不下的依然是那份深情厚誼,“寂寂竟何代?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①。古人很重離別,離別唯恐是訣別,多少話兒涌上心頭,只怕從此“知音世所稀”。人生貴得一知己,后會未必有期,其間流露的感情可謂真摯深沉。面對友人失意離去,王維也不無傷感,但還是盡可能地寬慰他,希望他“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送孟六歸襄陽》)[1]319。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的王維如何不知道為官之艱險,功名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意義不止于此。對詩人而言,把守住精神的家園,操持好高潔的品行,也是人生的一種所在,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王維可謂用心良苦。對一個為進入仕途,一心以朋友為方便之門的人,王維是不會如此苦口婆心。這正說明孟浩然性情中“真”的一面。
從孟浩然的寄贈詩中,亦可看出詩人對朋友那份真摯、純潔的感情。如《湖中旅泊寄閻九司戶防》“久別思款顏,承歡懷接袂。接袂杳無由,徒增旅泊愁。清猿不可聽,沿月上湘流?!比嗽诼猛荆礋o依,勢必思鄉(xiāng)懷友,而這不僅不能撫慰旅途的孤寂,反而徒增傷感。但詩人還是癡心于這份思念,也就不顧那凄清的猿叫聲,縱然“長沙饒瘴癘”,依然“沿月上湘流”,以早點結束旅程,見到朋友,了卻思念之苦。經(jīng)歷科舉失敗的大挫折之后,歸于南園,在家鄉(xiāng)形山勝水的滋潤、撫慰下,詩人的心境日漸明朗。為了不讓老朋友擔心,他特意寫了首《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游》寄贈友人。也許心愁難以一掃而空,但總體而言還是淡然了許多,“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這正是王維在送別詩人時的希望。孟浩然體會到了友人的良苦用心,以實際行動告慰友人。即便是“歸來冒炎暑,耕稼不及春”,孟浩然也沒有為春的逝去而傷神,而是“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澗濱”,過著適意隨性的隱居生活。不僅如此,孟浩然還怕京城的朋友顧慮自己仕途的不如意,對自己心有愧意,因而細細地勸解道,“因聲謝同列,吾慕潁陽真”。這些細心之處,不是一個交結朋友重在求仕的孟浩然所能做到的。這是一個對朋友真心實意,坦誠相待的真性情的孟浩然。
在孟浩然的諸多朋友中,張子容可謂是他的生死之交。張中舉前,與詩人同隱鹿門山。詩人送張子容赴京趕考時,不忘叮嚀要記住彼此的情誼,不要一試高中就忘了山中的他?!懊钟噘纫猓瑔棠緺栵w翻。無使《谷風》誚,須令友道存。”(《送張八子容赴舉》)二人的情誼還表現(xiàn)在詩人寫給子容的多首詩中。如《同張明府碧溪贈答》:“別業(yè)聞新制,同聲和者多。還看碧溪答,不羨綠珠歌。自有陽臺女,朝朝拾翠過。舞庭鋪錦繡,莊牖閉藤蘿。秩滿休閑日,春余景色和。仙鳧能作伴,羅襪共凌波。別島尋花藥,回潭折芰荷。更憐斜日照,紅粉艷青娥?!睂τ讶?,詩人滿心稱贊,與友人同樂同醉,盡情享受游賞的歡樂,綠珠女美妙的歌聲也不足以觸動詩人的心。對友人從繁雜的公務中暫時解脫出來,也是滿心歡喜的,“秩滿休閑日,春余景色和。仙鳧能作伴,羅襪共凌波?!边@一點在《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xiāng)海亭宴集探得階字》一詩中也有表露,“自君理畿甸,余亦經(jīng)江淮。萬里音信斷,數(shù)年云雨乖。歸來休■日,始得賞心諧。朱紱恩雖重,滄州趣每懷。樹低新舞閣,山對舊書齋。何以發(fā)佳興,陰蟲鳴夜階?!庇讶诵菁贇w鄉(xiāng),詩人才覺得有了游賞的興味。對友人任官而使得二人分居兩地,心中是有所不悅的,認為是對情感的傷害,“朱紱恩雖重,滄州趣每懷”。這“滄州趣”并不是詩人一己的情趣,而是二人多年感情的契合點?!昂我园l(fā)佳興,陰蟲鳴夜階”,夜幕降臨,草蟲夜鳴,人心閑淡,正是對坐吟詩,攜手談心時,一種自適自得的淡然情懷,無世俗之紛擾,所會的是摯友,所話的是詩酒,所享的是逸趣。這是和二人同隱鹿門山時的美好時光緊密相關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個至性至情的人,是很重感情的,這種感情也遠遠重于交友求仕的需求。此外,由此也可以知道,孟浩然之所以有王維、李白這樣一些“忘年之交”,并不僅僅是他的詩才受到他們的敬仰,也和孟浩然的交友態(tài)度有關的,前已有論述,此不贅言。
孟浩然處在開元盛世的時代大環(huán)境下,不可能無半點仕進之心,也不可能全身遠離廟堂,因此,希望得到友人的幫助,實現(xiàn)人生功名的愿望,有其合理性與現(xiàn)實性。但孟浩然卻不愿意讓這種目的傷害到朋友間的感情,尤其是在不恰當?shù)臅r候,于功名于友情,二者發(fā)生沖突時,詩人斷然選擇了友情。根據(jù)《新唐書·文藝傳》的記載,“采訪使韓朝宗約孟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約期?!迫贿吃唬骸畼I(yè)已飲,惶恤也!’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盵1]318孟浩然如果是如此強烈地希望通過朋友的引薦進入仕途,也就不會拒絕韓朝宗的援引,讓機會溜走。對于孟浩然的仕或隱,余忠恕先生有一個很恰當?shù)慕忉??!笆撕碗[、寄身塵世和隱逸幽棲,在他們的生活中,至少觀念上不那么對立,甚至可以做到協(xié)調、融通。這是盛唐人特有的一種心態(tài)。仕也好,隱也好,主觀上都是惟求其適意??陀^上彼時隱居不會過分寂寞,主觀上也還不致完全扭曲個性?!盵2]這也使得孟浩然對友情格外珍惜。
在孟詩中還有不少是與前所言之上人、道士、禪師、隱士等人交往時作的詩,他們是孟浩然生命中的另一種朋友,不同于官場上的朋友,對詩人的精神與心靈產(chǎn)生過較大的影響,是更為純粹的心靈之交?!敖Y交”但“指松柏”,“尋故人”只需“策杖”,詩人與他們的交往可謂不帶任何塵俗之心。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詩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彼此間的感情也至純至厚?!爸穹克寂f游,過憩終永日”,“日暮辭遠公,虎溪相送出”(《疾愈過龍泉精舍呈易業(yè)二上人》)。據(jù)徐鵬所注,遠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過此,輒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嘗過,獨陶淵明、陸靜修至,語道契合,不覺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1]315。由此可看出,正因為詩人與易業(yè)二上人交情不淺,話語投機,才有如此相送甚遠之舉。在與這些上人、道士、禪師、隱士的交往中,孟浩然感受到的,是生命中另一種喜悅,是人生境界的另一種開闊。“朝來問疑義,夕話得清真。墨妙稱古絕,詞華驚世人。”(《還山贈湛禪師》)孟浩然與這些上人朋友、道士朋友、禪師朋友不聚則已,聚必“宴息花林下,■談竹嶼間”(《游景空寺蘭若》),其中的怡情快意可以想見。在孟浩然看來,與這些朋友在一起,是一件無上的樂事,“壺酒朋情洽,琴歌野興閑”(《游鳳林寺西嶺》),他充分享受著這種濃情厚誼。為了尋訪友人,詩人甚至不顧路途的艱險,哪怕“屢踐莓苔滑”(《寄天臺道士》)。面對友情,詩人表現(xiàn)出的深情有如孩童般的純潔、可愛之趣。
孟浩然與這些隱士、逸人朋友在一起時,心情總是愉快的,“夕陽開晚照,中坐興非一”(《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野童扶醉舞,山鳥笑酣歌。幽賞未云遍,煙光奈夕何!”(《夏日浮舟過陳逸人別業(yè)》),“竹引攜琴入,花邀載酒過。山公時取醉,來唱接籬歌”(《宴榮山人池亭》)。其中最典型就是《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中所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情誼和諧的氛圍。情境既圓融又真趣盎然,語言淡雅而不減情味。友人的盛情,彼此的深情,盡現(xiàn)其中。此次宴會還未結束,就已約好下次相聚的時間。余忠恕先生對此也頗為贊賞,認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寓深摯的友情于極為淳淡的色調和氣氛之中”[2]9。之所以如此,和當時的社會氛圍也是有關的。余忠恕先生認為,“因為那是一個比較單純、健康的社會,從日常社交關系中,也常常表現(xiàn)出一片淳樸的情誼”[2]162。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孟浩然對朋友的真摯之情,他和朋友之間深厚、淳樸的友情。這和他與上人、道士、禪師那些朋友在一起時的感情又是有所不同的,但都不失一個“真”字,一個“純”字。
在開元盛世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孟浩然勢必會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隨著個人境遇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交友求仕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一生對朋友的感情至真至純。如為強調仕或隱對孟浩然一生的影響,而把這種情誼看作是揉進機心、手段等庸俗雜質的手段,那就把人物形象扁平化了。他不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性情就更談不上。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孟浩然之所以干謁不成,是因為孟浩然遮遮掩掩,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這也是過于片面的。那都不一個健康的孟浩然形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只有把孟浩然作為一個立體的人,從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去觀照詩人的生命歷程,用生命的意識去解讀生命,才能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才能避免把詩人的形象扁平化、單一化、理論化,才能讓生命煥發(fā)出他本真的美。
參考文獻:
[1][唐]孟浩然.徐鵬校注.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余恕誠.唐詩風貌[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
[3]傅璇琮.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3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