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都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段,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也處于關鍵時期。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一方面,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順利完成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客觀上也受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要求便要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中發(fā)揮作用,也只有通過自身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才能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中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371-02
大學生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現(xiàn)在也是社會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段,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也處于關鍵時期。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成功與否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巨大。因此,深入研究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涵,理清兩者的關系,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著的意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黨的理論方針、政策路線和基本綱領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和素質教育。它的實質在于確保我國主流政治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確保當代大學生政治立場堅定性、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性。使大學生成長為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yǎng)、掌握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的優(yōu)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涵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個人逐漸接受被現(xiàn)實承認的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政治信念和規(guī)范,并形成與之對應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行為的過程,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政治知識社會化。政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手段來解決社會矛盾,這就決定了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成員,必須掌握政治的知識來實現(xiàn)政治技能和政治利益。第二,政治情感社會化。在政治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觀點、立場,價值標準與之產(chǎn)生的政治理想等,是極為重要的導向性因素,決定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政治行為的選擇。第三,政治參與社會化。通過政治參與,大學生可以學習如何發(fā)揮自我的政治作用,從而促進其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并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正在發(fā)揮著正確的政治作用。而且,在政治參與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寬容和妥協(xié)精神,后者正是現(xiàn)代民主制度賴以建立的政治文化的基礎。
傳統(tǒng)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有著顯著的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目標。大學生在校園內通過高等教育逐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內化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掌握社會主義政治規(guī)范,形成鮮明的社會主義政治態(tài)度。最直接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目標是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具有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其中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貫穿始終,課堂學習、學生活動、社會實踐成為有效載體。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共同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實上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載體,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離開了思想政治教育將無法進行。兩者在維護現(xiàn)有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時,其共同點對于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必不可少的相互支持。
1.從本質來看,兩者都是統(tǒng)治階級為鞏固自身統(tǒng)治,維護主流政治文化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們都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將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給大學生,使其成為符合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政治人。具體表現(xiàn)為使大學生內化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掌握社會主義政治規(guī)范,形成鮮明的社會主義政治態(tài)度等。
2.目的上來看,兩者的目的都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接班人,維持統(tǒng)治階級現(xiàn)有政治體系健康有序運行,最終目的都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3.從內容上來看,兩者都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段的政治利益,以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為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內容是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包括相應的政治觀念、思想道德觀念等,是直接向大學生傳播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中,統(tǒng)治階級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進行政治信息傳播,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政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故兩者在內容上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4.從受體上來看,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受眾,且高校是大學生接受兩者影響的主要區(qū)域。兩者都能通過各種課程的系統(tǒng)學習以及開展針對性的主題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其目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區(qū)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有許多相同點。但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
1.兩者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目的性很明確,主題明顯,對于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維護目標明確。對大學生有組織的、有目的傳播政治信息,培養(yǎng)政治理念,使之學習政治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表現(xiàn)形式則內斂很多,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各種載體不會直接表露出來,往往是在潤物細無聲之中進行。大學生通過在學校自主的政治學習和主題實踐活動以及利用其他載體在潛意識中進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
2.兩者的范圍不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范疇比思想政治教育寬泛。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內容。從外延進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中國化術語,不能涵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所涵蓋的空間范圍比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要小。
3.兩者的實施手段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學校及教師自覺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是單向的培養(yǎng)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素養(yǎng)的過程,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及教師是扮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從而達到最終目標。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施手段則呈現(xiàn)出多元化,其接受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渠道很多,學校的常規(guī)教育只能占到其中的一部分。社會的大眾傳媒、同輩群體等均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施手段。
4.兩者實施結果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規(guī)范性、控制性,往往強調預期的效果;盡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體也會受到影響和調控,但其主要是傳播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接收大學生的反饋信息。至于大學生接收的結果如何,是否達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預期目標,這些并不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所能支配的。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聯(lián)系
1.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大學生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需求。大學生在建立了自己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需要時,才會自覺自愿接受有計劃、有步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影響和制約。首先,大學生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掌握政治信息,傳播政治文化,接受政治觀點,在此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有了更多的接受度和可信度。其次,大學生通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其的多渠道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自身的政治信仰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了熱情和實踐的可能性。第三,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受體。學校及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本身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進程就決定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體,其本身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程度則決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終結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快速推動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進程。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確,高效系統(tǒng)的教育能使大學生在政治文化的掌握,政治信息的收集、政治態(tài)度的形成上有了更多的積極性和便捷性。為滿足大學生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需求,政治信念的形成,政治意識的提升帶來巨大的飛躍。而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能夠給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提供更多的渠道,成為政治實踐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通過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政治參與對自身的進程帶來質的提升。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和把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方向。大學生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如果脫離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空洞而無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心組織、系統(tǒng)安排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它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很強,所以它能夠通過強制地學習和灌輸,使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能夠更好地深入大學生,使其產(chǎn)生政治認同感并主動參與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當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方向進行有序的引導和有效地把握。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都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段,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也處于關鍵時期。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一方面,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順利完成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客觀上也受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要求便要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中發(fā)揮作用,也只有通過自身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才能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中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6]趙渭榮.轉型期的中國政治社會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7]王玉.21世紀價值哲學:從自發(fā)到自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