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行的高校德育缺少注重內心體驗的審美心靈滌蕩,高校德育演變成一種外在的強制灌輸教育,其教育實效不盡如人意。審美教育作為關注人的意義世界、價值世界的情感教育不僅與德育具有內在價值上的統(tǒng)一性,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更具有獨特的道德教育功能,將審美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彌補高校德育的缺憾,為高校德育探尋新的視角和途徑。
關鍵詞:高校;審美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32-02
信息技術時代,人們的生存方式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信息技術的濫觴,使得人類前所未有地擴大了自身自由自覺的活動范圍。然而高度發(fā)展的科技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使我們面臨更多的新問題,要承擔更多的道德責任。因而重視道德教育成為世界教育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德育作為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活動對高等教育的其他部分起著保證方向和維持動力的作用。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溝通感性與理性的情感教育,依據(jù)一定的美學價值觀,對個體進行教育與熏陶,培養(yǎng)人們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引導人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美好心靈,最終達到造就完美人格的目的。審美教育作為關注人的意義世界、價值世界的情感教育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將審美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彌補高校德育的缺憾,為高校德育探尋新的視角和途徑。
一、以美育德的邏輯起點
審美教育與德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教育。審美教育通過“美”的形象,培養(yǎng)個體的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一種偏重于人的情感熏陶,心靈的感染,培養(yǎng)完美人格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個體正確的審美觀念、良好的審美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德育則是一種規(guī)范教育、理性化教育。它通過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主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構建的道德觀念、道德體系來引導受教育者形成道德信念,其核心在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也就是教人向善,使人具有高尚的品質、人格。顯然二者在具體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上各有不同,但二者在價值目標、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美是審美教育的價值尺度,而善是德育的價值標準。美、善是人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美以善為前提具有價值上的統(tǒng)一性。從哲學角度來看“真”是指事物的合規(guī)律性,而“善”則是人們行為的合目的性,“美”則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懊馈币哉鏋榛A,以善為前提,“美”是人類求真、向善的結晶。在此意義上,“美是道德的象征”[1]。美和善在價值上的統(tǒng)一性論證了審美教育與德育內在價值的統(tǒng)一性。審美教育之中必然包含了審美觀、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人格方面的素質教育。德育必然包含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審美觀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有什么樣的審美觀就會產生相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審美教育與德育都致力于培養(yǎng)個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二者最終歸宿來看:審美教育通過培養(yǎng)審美力、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達到的是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深層體驗。這種自由自覺的人生境界,以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追求真、善、美的價值世界,強調的是人本身的自由與尊嚴,崇尚人格的自由、平等。審美教育的終極關懷在于構建精神世界、完善人格。德育的本質在于教人知善惡、辨榮辱,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這實際上就是在建設人格美。可見二者都致力于塑造個體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人文精神,引導個體追尋人生的意義,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二、審美教育中的道德培育功能
道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四個要素構成。個體的道德行為總是以道德認識為基礎的,但道德不是一種知識體系,道德認知沒有轉化為主體的內在要求時,相應的道德行為并不必然產生。只有當?shù)赖屡c相應的情感相結合才會形成理想、信念,并作為一種動力推動道德認識、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為轉化。而審美心理結構與道德心理結構具有相通性,審美心理結構的發(fā)展將促進道德心理結構的完善。審美教育通過強烈的情感感染,能有效促使受教育者把道德認識內化為主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進而外化為良好的道德習慣。審美教育的道德培養(yǎng)功能具體體現(xiàn)在:
(一)審美教育促進道德情感的升華
道德情感是個體從自身把握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以及人生理想出發(fā),對社會道德現(xiàn)象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它實質上是個體對自身品德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一種情感反映。審美教育具有顯著的情感性特征,它為個體的道德塑造提供感情基礎,而審美情感活動與倫理心理結構的發(fā)展緊密相關。由于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具有同一性,審美心理結構的逐步完善,也就意味著倫理心理結構的不斷完滿,從而使道德認識與醇厚的情感結合在一起,促進道德情感升華。
(二)審美教育能堅定個體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個體思維活動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道德信念建立在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礎之上,只有道德認知深刻、道德情感篤熱、道德意志堅定,才能使個體真正形成強大的道德信念。而審美教育不僅能促進個體道德情感的升華,而且能有效推動個體道德認知向意志的能動狀態(tài)轉化,這時道德規(guī)范已不成其為社會輿論壓力下的外在規(guī)范而內化成為個體自覺的心理要求。可見審美教育,能推動個體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人的內在信仰,從而堅定道德信念。
(三)審美教育促進個體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審美是一種超越功利的高層次的精神活動,人在審美狀態(tài)中對審美情感的體悟,往往將人引入一種崇高的境界,而這種情感體驗與道德意志結合起來,將推動道德規(guī)范成為個體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并融化到個體自覺自由的行動。美育通過培養(yǎng)個體情感,激起個體對美的事物的向往,獲得心靈上的升華,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生活中克服困難使道德信念向道德行為轉化,進而形成定勢,培養(yǎng)道德行為習慣。因此席勒認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fā)展出來,不能由自然狀態(tài)中產生”[2]。
三、以美育德的高校審美教育途徑探尋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契合了道德素質培養(yǎng)的要求,能有效促進個體道德素質的提升,成為大學生道德素質提升這個系統(tǒng)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一)優(yōu)化美育課程設置,強化道德認知教育
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美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xiàn)象,美育課程在整個大學教育的比重偏低,美育課程仍然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老一套,無法引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喜愛,因而教學實效性不強。高校要真正增強德育的實效,應當不斷優(yōu)化美育課程設置,強化“價值美”教育,具體來說課程安排要契合大學生的實際,課程內容體現(xiàn)時代性,富有科學性,具有實效性,真正引領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通過健康價值觀的樹立推動個體道德認知的深化。
(二)構建審美化的校園環(huán)境,陶冶大學生道德情操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認為“心的陶冶,心的修養(yǎng)和鍛煉是替美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做準備的”[3]審美化的校園環(huán)境是一種強有力的無聲教育,在無形之中向學生傳遞“美”的價值觀、從情感上引起學生“美”的共鳴,并通過“美”的力量來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感。而學生高尚審美情感的形成也意味著學生道德情操的升華。高校應注重校園環(huán)境的構建,在校園的布局中充分凸顯“美”的規(guī)律,以“美”動人、以“美”育人,通過審美化的校園環(huán)境,陶冶大學生道德情操。
(三)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大學生道德意志信念
高校教師的思想、品德、行為等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教師高尚的道德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鳴,而且能幫助大學生強化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高校應重視和加強師資建設,使高校教師成為真、善、美的典范并以自身的道德美、人格美熏陶人、培養(yǎng)人。
(四)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群體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是這一群體社會意識與行為方式的集中展現(xiàn)。學校的校風、學風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的影響不僅是“潤物細無聲”,而且持久而深遠。良好的校風、學風能推動學生將科學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觀、健康的審美觀內化為自身的心理定勢,并按照這種心理定勢來鞭策自己,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高校應推動良好校風、學風的建設,以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為載體,以審美教育為內容,形成文明而又和諧的校風、學風。通過高品位的校風、學風激發(fā)學生求真、尚美的熱情,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五)將審美教育與大學生日常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高校審美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審美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而且應當貫徹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全員美育的氛圍。高校的其他工作人員也應當參與到這一工程中來,以人格魅力熏陶人、塑造人。同時,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在“美”的熏陶下自覺完成道德他律向自律轉變,促進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實現(xiàn)。
求真、尚美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社會越發(fā)展越要求人們在真、善的基礎上對美的孜孜以求,而這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也要按照“美”的尺度開展。
參考文獻:
[1]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01.
[2]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118.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