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以盛產陶瓷而名揚中外。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造型豐富多彩、形狀各異,其裝飾藝術十分精湛,裝飾手法豐富多樣,陶瓷內容多取材于民間生活,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佛教里的觀音、彌勒佛,它們造型豐富、形態(tài)千奇百樣;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等都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德化白瓷具有質地潔白、細膩如玉、釉面光滑、擊聲如磬的特點。他們都是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都在以一種\"無聲\"的文化形式影響和熏陶著周圍的人們。這種資源擁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顯著的地方特色。
那么,如何利用德化陶瓷文化教育資源,開展以陶瓷文化為核心的德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民族、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德化陶瓷文化教育,并加強不同學科、不同知識間的交流與聯(lián)系,讓學生快樂地生活,開心地學生,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鄉(xiāng)藝之樂,從而達到鄉(xiāng)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更好地把陶瓷特色文化滲透到德育教育之中?
1 通過陶瓷參觀,提高學生的的德育教育活動。
瓷都德化擁有千年陶瓷文化底蘊,陶瓷發(fā)展的歷史也就是中國陶瓷的發(fā)展史,陶瓷商店、陶瓷工廠在德化星羅棋布,屈斗宮古窯址、陶瓷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陶瓷歷史文化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參觀,讓學生領略悠久燦爛的制瓷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青少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古代中國的制瓷歷史,不同時期陶瓷工藝的不斷完善和現(xiàn)代陶瓷技藝的發(fā)展過程。學生身處瓷藝數(shù)千年的文化氛圍中,很自然的在腦海中產生對陶瓷藝術的熱愛,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 參與陶瓷創(chuàng)作,領悟陶瓷文化從行為教育達到由美悟德。
組織學生參與陶瓷生產活動,讓學生們知道,從毫無光彩的一堆白色瓷土,如何經過提煉加工、拉坯成形、上釉燒制等工序,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陶瓷工藝品的全過程。其實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是經過層層工藝而成的,可以說制陶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失敗,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而這個實踐的過程恰恰對學生磨練意志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同學們懂得經過這么多的工序,在以手工生產為主導的陶藝創(chuàng)作中,制作一件完美的陶藝作品的可貴,陶瓷的完美不是說創(chuàng)作者做到盡善盡美就會一定成功的,最后還要經過火的燒制才能達到完美。所以說陶瓷藝術也稱為\"火的藝術\",一件好的陶藝作品是非常難得的。
3 構建校內外、課內外開放式的德育教育平臺
有效結合美術學科特點,以校陶藝工作室作為陶瓷文化德育教育實踐基地,定期舉辦陶藝制作活動,精心組織學生及時參加縣教育局主辦的每年一屆的德化縣中小學生陶藝比賽,邀請大師開專題講座,擴展對學生的陶瓷文化教育。營造濃厚的陶藝教育特色氛圍,設立陶藝教育成果展示等宣傳陣地,定期展出陶藝圖片、活動照片、獲獎證書等。
組建教師、學生與陶瓷專家結合,師生互助、學生互助的新團隊,挖掘德化陶瓷特色資源,豐富其思想精神內涵,編寫有關陶瓷人物、陶瓷器物、陶瓷裝飾、陶瓷工藝設計和與陶瓷行業(yè)有關的民風民俗等方面的教材。開發(fā)陶瓷文化鄉(xiāng)土教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青少年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品質和責任意識。
通過陶瓷文化的課外和課內滲透,營建良好的育人氛圍,使學生由知立德、由情體德、由美悟德、由行踐德,陶瓷文化的德育理念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外化為學生的實踐行動,弘揚了陶瓷文化中包含的傳統(tǒng)美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了力量,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