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課堂語言修養(yǎng),可以使教師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有情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語言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優(yōu)美的語言能吸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跟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來到新知識的海洋。反之,則會抹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在體育課上,學生的活動空間大,注意力易分散,要想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設計體育課的語言呢?我認為應做到:
1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感染性。
教師在課堂上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充滿熱情,會直接決定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學生的情感和思維。教師精神飽滿,生動激昂的語言,就如有力的鐘錘,撞擊著學生的心靈之鐘,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思維活動和參與意識調節(jié)到最佳境況,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例如,在教學韻律操時,學生在自如的音樂氣氛中,伴著教師有節(jié)奏的口令,讓學生聽了精神振奮,就想跟著節(jié)拍跳起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的韻律感。
再如,上課伊始,學生課間玩耍的余興未盡,注意力不能很快集中,興奮過程占優(yōu)勢,抑制過程不完善。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我親切地對學生說:\"同學們,這節(jié)課有一個同學要和大家比本領(出示貓頭飾),它要和大家比誰集合好\"。此時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了。很快地站好隊。接著上課,效果非常好。在放松練習中,我也會引導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小鳥兒是怎么飛的嗎?想學的同學就'飛' 吧。\"同學們在音樂伴奏下,紛紛扇動\"翅膀\"。頓時情緒高漲。獲得了較佳的教學效果。
2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啟發(fā)性
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性語言。啟發(fā)性語言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語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尤其是提問的語言,要深入淺出地引發(fā)學生的心智活動,促進學生參與。當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對自己所悟的道理,探求的規(guī)律感到激動而驚奇,并為自己的認知和發(fā)現(xiàn)驕傲不已時,他們就親身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思維的歡樂。例如,在復習障礙賽跑時,我啟發(fā)說:\"同學們經過上節(jié)課學習,大家已初步掌握過障礙的方法,現(xiàn)在我們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過得快\"。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爭先恐后。再如:在跳高教學中,擺動腿要求直腿擺起。有的同學不能很快掌握,我啟發(fā)學生說:\"大家試一試,想一想,再比較一下,說說到底直腿擺動好,還是屈腿擺動好,好在哪里\"這樣通過比較同學們就能很快記住動作要領。
3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賞識性
教師要學會欣賞。贊賞的語言比給學生指出缺點、糾正錯誤的語言更具魅力。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那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去改呢?莎士比亞說:\"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群孩子中,不凡有做的不好的,老師一味地挑錯,挫傷了學生努力的積極性。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我一改挑錯的眼光為欣賞的眼光,努力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例如:七年級的一位同學,在學習前滾翻動作時,他團身不緊,兩手用力不均勻,總是做不好。我多次給他指出錯誤,也不見效果。最后失掉了信心,不想做了。為了增強他的自信心,這次我一改\"指錯\"為\"賞識\"。對他說:\"這次做得比上幾次好多了,知道把身子團緊了,有進步了。下次再做肯定能做得更好。\"下次再做果然有進步了。我再抓住時機說:\"這次團身更緊了,左手知道用力推了,現(xiàn)在不是比以前好多了嗎?\"聽了這些話,他信心十足。又做了兩次,一次比一次好。在教學活動中,老師不失時機地肯定,鼓勵孩子。學生經歷了失敗與成功體驗,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潛能,將自己的力量調節(jié)到了最佳狀態(tài)。
4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趣味性
教師富有趣味性的語言,能調節(jié)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能充分激起學生的參與欲望,課就會上得生活活潑,富有情趣,如在講解沙包投準的方法和要求時,我用歌謠來教學\"一二三四五,大家來比武,揮臂不踩線,投準不離譜\";在進行\(zhòng)"別讓大灰狼捉住\"的游戲時,我要求學生邊做邊說歌謠\"小白兔,真可愛,跳過小溝去拔菜。你也拔,我也拔,別讓大灰狼捉住啦。\"這些具有趣味性的歌謠,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歌謠中輕而易舉的記住了游戲的方法、要求。
5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激勵性
在教學中實施激勵性評價,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更加努力地學習。根據小學生喜歡表揚,愛表現(xiàn)自己,渴望成功的心理,老師傾注激勵的話語,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跳山羊\"這一動作時,有的女同學膽小、不敢跳,我用激勵的語言,說:\"不要緊,來試一試,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做的很好的。上一次你不敢做的,后來不是做的很好嗎?\"這樣,膽小的同學就能勇敢的踏上起跳板。老師激勵的語言還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不同。如對優(yōu)秀生說:\"很好\"、\"真棒\"、\"再接再厲\"以示激勵;對學有進步的學生說:\"大有進步\"、\"再加把勁\"以示鼓勵;對學困生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zhòng)"以示勉勵。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性語言,創(chuàng)設成功體驗,用期待的心態(tài)去等待孩子的點滴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孩子的每一點成功。
6 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思想性。
教師語言應該突出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體育活動的許多項目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師的語言,應結合項目本身的思想性,用富于鼓動、有說服力的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積極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的欲望。如冬季長跑,是學生最頭痛的項目,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培養(yǎng)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課前我組織學生觀看紅軍長征的圖片,給他們講紅軍長征的故事,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時,利用農村的有利條件,我把學生帶到野外進行長跑訓練。并設計了這樣的標語\"學紅軍精神,走長征之路\"。上課前我還這樣對學生說:\"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爬雪山、過草地、吃野菜,喝山泉,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今天我號召同學們行動起來,學紅軍精神走長征之路。\"學生的情緒活躍了,并積極投入到長跑行列之中來。\"長征中\(zhòng)"為了再次激發(fā)學生熱情,讓學生高呼:累不累,想想雷鋒董存瑞;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本來枯燥無味的長跑,變成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通過這樣的訓練,使思想品德教育水到渠成,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能把模糊的事物說清晰,枯燥的事物講生動,靜態(tài)的現(xiàn)象描述得似乎要動起來,從而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總之,親切生動、啟人心智、催人奮進的課堂語言,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