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新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等法律、規(guī)范、制度的頒布與實施,使得教師的從教行為規(guī)范有了制度與法律的約束,許多教師懾于法律與制度,對學生的過激行為也越來越少了。但是,在一些教師的心理當中,還是認為教師就應該有絕對的對學生的支配權(quán),教師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少了,但是“語言暴力”卻隨處可見。一些教師教育學生的語言比較的隨意,但對于學生來說,正是教師這不經(jīng)意的語言使他們由興奮走向了失落,由興趣高漲走向了默然無聲,造成了心靈上的極大傷害。
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采用的說教方法不外乎是“訴諸理性”“訴諸情感”以及“警鐘效果”(恐懼訴求)。這幾種方法對于教育學生來說各有千秋,用得正確則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可能適得其反。下面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幾種說服方法。
“訴諸理性”就是通過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運用理性或邏輯的力量來達到說服的目的?!霸V諸情感”主要是營造某種氣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語言來感染對方,以謀求特定的說服效果?!熬娦Ч保謶衷V求)就是運用“敲響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成他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向發(fā)生變化。其實,作為教師,這三種方法都在用,但是一些教師卻對“警鐘效果”(恐懼訴求)情有獨鐘。的確,這種方法比較有威懾力,只要一用,學生立刻就范。但是這種方法真的好嗎?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敲警鐘”具有雙重效果。1.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緊張起來。2.它所造成的緊迫感可以促使學生迅速采取措施。但是,由于“敲警鐘”是刺激恐懼心理來追求特定的效果的,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不適,并且分寸不好把握。若是過輕就達不到教育學生的效果,若是過重則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防衛(wèi)心理”或者“抵觸情緒”,從而對教師的教育與規(guī)勸置之不理,也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學生與教師對著干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學生對教師的教育已經(jīng)產(chǎn)生逆反心理,他們對教師的說教根本就沒有在意,或者是以向教師的權(quán)威提出挑戰(zhàn)為樂,或者是以此作為向其他同學進行宣揚的資本。
第二,過分地應用恐嚇手段會降低教師的威信。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常會用一些警告性的語言,如“你要是再這樣,我就告訴你的家長,看他會怎么收拾你?”“你要是再……我就把你 …… ”諸如此類。我們都知道,教師對學生說的這些話基本上是不可能兌現(xiàn)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也許他們剛開始會對這些話產(chǎn)生幾分恐懼,將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但是長時間的在學生面前上演“狼來的故事”,久而久之,學生也明白了教師只是在嚇唬他們,從而對教師的話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
而一些學生明白,即使教師將自己交給家長又會怎么樣呢?自己在家本來就是“小霸王”,家長只能圍著自己轉(zhuǎn),家長是不會把自己怎么樣的。同時,他們也明白,教師說將自己交給家長,那是教師對于自己沒有辦法的表現(xiàn),這樣的教育在無形當中將教師的威信給降低了不少。即便是以后教師有一次動了真格,學生也會認為這是教師無計可施的表現(xiàn),更是不去理睬,有的甚至會對教師的教育采取一種敵對的態(tài)度。
第三, 過分地應用恐嚇手段,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F(xiàn)在的學生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又加上這些孩子從小在電視媒體環(huán)境當中長大,他們對于世界的了解與認識要比我們所想象的深廣,同時他們的獨立意識比較強,同樣他們在潛意識當中,自我封閉性也比較強。他們雖然在表面上顯得活潑、奔放,但是在內(nèi)心其實不愿意與他人相交過深,同時也不愿意讓他人對自己了解得過深。如果教師經(jīng)常使用帶有“暴力傾向”的語言,在客觀上驅(qū)使學生走向了自我封閉,他們?yōu)榱税l(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壓抑,只能找一些假想的敵對目標或者更多地接觸媒體,以求從媒體當中解脫自己,進而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厭學情緒。
第四,從說服效果上來講,大聲厲色地說教,其效果沒有降低聲調(diào)地說服好。高聲號叫只會浪費自己的能量,讓人產(chǎn)生厭煩之感,而低聲細語則更容易被人接受。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出生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jīng)有了獨立意識,更何況是一個學生呢?我們現(xiàn)在的培養(yǎng)方向不是培養(yǎng)出一個個在指揮棒下動作整齊劃一的機器人,而是要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人格的、健全的人,他們會思考,他們會創(chuàng)造,他們有自己的是非觀念,他們有他們原則。此外,每一個學生由于生活的環(huán)境、經(jīng)歷、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他們對每一件事情的處理也就有自己的標準。由于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處理角度不同于學生,我們就認為這是不對的,這行嗎?學生不是木偶,更不是機器人,我們有什么理由要求學生一定要按我們的意圖來做事呢?
所以,教師在平日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時要嘴下留情,要注意自己的措詞,不要把話說得太死,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語言文明,真正用自己的優(yōu)美語言來影響學生,以自己的常識來陶冶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優(yōu)美語句當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讓學生在教師的言行當中受到教育。這樣既可以融洽師生關(guān)系,又可以教育規(guī)勸學生,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