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春光明媚,而室內(nèi)的學生卻精神不振。老師生動的講解并沒有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萬物蓬勃的生機也沒有喚醒學生那活躍的細胞。他們慵懶地坐在座位上,時而東張西望,時而竊竊私語……他們這種心不在焉、自由散漫的表現(xiàn),令我著急。雖然我已提醒多次,但他們還是這樣,他們對我的這種教育方式已有了免疫力。要想改變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我必須另辟蹊徑,尋求一種新穎獨特、極具感染力的教育方式,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有主動改變的愿望。
那么,如何讓學生想老師之所想,急老師之所急呢?我不由想到了中醫(yī)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它是中醫(yī)了解病人、診斷病情的一種手段,但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走進老師心中,觀師察己。于是,我讓學生都來當一回醫(yī)生,給老師望、聞、問、切,診斷病情,分析病因,對癥下藥,開出良方。
一、細望其色,望清其表
正所謂“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一個人的心理情緒往往從他的語言和表情中流露出來。學生應學會“觀其色,察其言”,通過仔細觀察他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望清其表,了解他的一系列表現(xiàn)和情緒變化,讀懂他表情背后的心態(tài)。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我對他們這種學習狀態(tài)的憂慮,我讓學生找找最近老師身上出現(xiàn)的一些較為反常的舉動。他們立刻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仔細地觀察起我來,有的說:“老師這幾天一直眉頭緊鎖,好像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庇械恼f:“老師這些天心情很不好,經(jīng)常生氣發(fā)火?!庇械恼f:“老師的臉色不太好看,說話聲音也比以往大了?!薄瓕W生你一言我一語,清楚地道出了我的“癥狀”。
二、靜聞其言,聞全其聲
有時僅憑表面看到的一些現(xiàn)象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還需耐心地傾聽他人的講述,從他具體的敘述中捕捉更多的信息,全面準確地把握“病情”。
在學生說出我的“癥狀”后,我肯定了他們,然后向他們訴說自己最近的種種不適:“老師近來心情很煩躁,有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總是想發(fā)火,可發(fā)完火之后,我又后悔了,因為發(fā)火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發(fā)火對身體不好。我該怎么辦呢?”學生們靜靜地聽著,低頭不語,他們都知道我生氣發(fā)火的原因。
三、詳問其想,問明其思
除了細望、靜聞,還應該學會詳問,多方探聽、了解,真正走進他人的內(nèi)心,體察其思想的脈搏,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
望著學生們一聲不吭的樣子,我還是明知故問:“作為醫(yī)生的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嗎?”一位學生站了起來:“老師,您一般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贊許地看著他,很平和地說道:“每當看到同學們積極發(fā)言、認真做作業(yè)時,我的心情就如窗外的陽光一樣燦爛。每當看到大家上課不專心,作業(yè)錯誤百出時,我就十分著急。我提醒教育了多次,可有的同學還是我行我素,仍然講話、做小動作,我的聲音就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心中的火也隨著躥了上來……”學生們屏息靜聽,教室里靜得連針掉落在地上也聽得見。
四、深切其脈,切準其脈
細望、靜聞、詳問之后,就應該深切,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全面、深刻、認真的分析和歸納,切準其脈,對癥下藥。
我讓學生根據(jù)我的“病情”尋找“病因”,找出問題形成的根源。學生們由果及因,馬上聯(lián)系到自己平日的表現(xiàn),羞愧地說出了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有的說:“因為我們上課不專心聽講,愛做小動作。”有的說:“因為我們做作業(yè)馬馬虎虎,經(jīng)常拖拖拉拉?!边€有的說:“因為我們不遵守紀律,總愛在課堂上講話?!薄瓕W生們在給老師分析“病因”的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
“老師的心病一日得不到醫(yī)治,就一日不舒暢。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yī)。你們覺得該如何對癥下藥?”我鄭重其事地請教學生。為了避免學生草率行事,胡亂“開藥”,我特地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寫下各自的“藥方”。學生們討論得很認真,每個小組都詳細地記錄了自己的“處方”: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爭取每堂課都舉手發(fā)言;作業(yè)認真完成,書寫端正,做完后仔細檢查;對不懂的內(nèi)容,要主動請教同學或老師;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課間做有意義的事;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特別是對后進生,應多關(guān)心。學生在為老師“開藥”的過程中,明確了自身努力的方向,懂得了正確的做法。
給老師開“藥方”,看似學生在給老師“治病”,實則是學生在為自己“療傷”。學生在細望、靜聞、詳問、深切的過程中,找到了一劑良方,清醒而又深刻地認識到了自身的種種不足,內(nèi)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堅定了改過自新的決心,學會了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