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教師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文插圖,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參與為紐帶,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意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課后提問,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順應兒童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使他們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以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興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效率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驕傲?!毙W生天真、活潑、愛好廣泛、求知欲強,正處在生理與心理發(fā)展的旺盛時期。但是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師把課堂當講堂,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使學生把學習看成一種痛苦,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順應兒童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使他們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努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摸索,得出以下心得。
一、以教師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要教師有了情趣,就很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于歡樂、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在教學中只有老師進入角色,教學語言充滿激情,才能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以自己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鯨》一文時,老師應首先考慮到多數(shù)學生從來未見過鯨,如果直接教學,學生就會處于被動地位。教師應該在課前帶領學生觀看一些有關鯨的科教片,教學時,老師再向學生提問:“你們看過鯨嗎?鯨有多大?它屬于什么動物?人們常說鯨魚對嗎?我們學過了《鯨》一課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崩蠋熞环挥星槿さ脑捈ぐl(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興趣。在閱讀時,再讓學生扮演“鯨”、“大象”、“大肥豬”等角色,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表演,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利用課文插圖,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色彩鮮艷、形象優(yōu)美的課文插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祖國南海美麗風光的課文。作為蘇北的農村孩子,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見過大海,對海底世界的奧秘,海島上的奇異景色感到陌生、新奇。我利用課文插圖、彩色掛圖教學本課,把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戲的魚群、蠕動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海灘上各種各樣的貝殼,龐大的海龜,不計其數(shù)的海鳥等真實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邊看畫面邊聽老師解說,深深陶醉于西沙群島的五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的神奇世界中,產生了新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以參與為紐帶,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進行吸引,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把成績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的感情都調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的參與。如教學《負荊請罪》時,可進行分角色表演,使課堂氣氛愉快活躍。我把學生分成四組,每組選三名學生上臺表演,分別化妝成藺相如、廉頗、門客,配上背景音樂,要求扮演藺相如的學生要表現(xiàn)出顧全大局、深明大義、寬宏大量,語氣要舒緩、穩(wěn)重;扮演廉頗的學生要表現(xiàn)出高高在上、狂妄自大、知錯就改、光明磊落,語氣要急促、真摯;扮演門客的學生要表現(xiàn)出憤憤不平、不理解,語氣要氣憤、疑惑。要把藺相如、廉頗和門客的性格特點表演得很精彩,大家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其余學生也都躍躍欲試,都想?yún)⑴c角色表演,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令學生在課堂學得生動有趣。
四、故意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習成功帶來的愉快感和勝任感,可以增強信心,能產生新的需要和更濃的學習興趣。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chuàng)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使學生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小學生的閃光點主要是在課堂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在教學中應注重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優(yōu)勢,從而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獲得成功。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調動后進生的積極性,可以在課間時把問題的答案大概故意透露給他們,上課時再讓他們回答,這樣他們一定能回答對。教師再抓住時機對他們進行表揚和鼓勵,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他們就會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并向更深處、更廣闊處發(fā)展。
五、抓住課后提問,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貴有疑”,教學中應注意揭示矛盾,引導學生多思、深思、愛思,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闭n后教師可提問:“焦急”是著急的意思,“耐心”卻是心里不急躁,這兩個詞放在一個句子里有沒有矛盾?針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再次細讀課文,再積極思考,順利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學生明白了:老奶奶愛總理,她要親眼看看總理的靈車,與總理告別,因此不管是多長時間,她也要耐心地等下去。兩個詞的意思雖然相反,但用得貼切,表達了老奶奶對總理的無限深情和無限熱愛。教學中我一直把質疑當做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后必須留一定的時間提問學生或讓學生提問,逐步培養(yǎng)學生好問的習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一旦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知識,能力也就會不斷得到發(fā)展。近幾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7.
[3]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