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難教,學生普遍感到難學,導(dǎo)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即便有人煞費苦心,搞了許多花哨的東西,效果仍不盡如人意。本文以柳永詞《望海潮》(東南形勝)教學為例,探尋最古老的詩文教學方法——誦讀的獨特效果。
關(guān)鍵詞: 古詩文教學 誦讀 教學方法
中學課本中所選的古代詩文作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閃爍著古代作家思想與智慧的光芒。作品中所包含的先哲們的偉大精神與高尚情操,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中學生通過誦讀一些優(yōu)秀的古詩文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語言素養(yǎng),豐厚文化底蘊,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美好品質(zhì)。
縱觀目前的初中古詩文教學,仍存在“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古詩文距現(xiàn)代學生生活的年代較遠,大部分學生很難逾越語言障礙;二是當前的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存在很大弊端,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大多采取串講加分析的大包大攬的方式,沒有讓學生通過誦讀體味古詩文中的人文內(nèi)涵,品味古詩詞優(yōu)美的語言、深遠的意境,直接影響了古詩文教學的效果。
下面就以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為例,探討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的獨特功效。首先,誦讀前簡略進行常識簡介,如詞的起源、關(guān)于詞牌和標題、詞的分類等。其次,通過多輪誦讀,讓學生逐步熟悉作品,領(lǐng)略情感。
一、一輪誦讀,知人論世
柳永(約987—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于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宋詞至柳永而一變,柳永發(fā)展了長調(diào)的體制,善于用民間俚俗的語言和鋪敘的手法,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兩宋慢詞的時代,實由柳永開啟。
《望海潮》相關(guān)背景:宋真宗咸豐末年,柳永途經(jīng)錢塘江,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zhuǎn)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柳永一個平民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
二、二輪誦讀,因聲求氣
(一)把握節(jié)奏。
1.感情飽滿,適度夸張,鏗鏘有力。2.上闋寫形勝之地和錢塘江潮的壯觀。詞句短小?!芭瓭?、“霜雪”、“天塹”等色彩濃烈的而有氣勢的詞語,音調(diào)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來,有雷霆萬鈞、不可阻擋之勢。3.寫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優(yōu)美,詞曲變長,節(jié)奏平和舒緩,可讀出心曠神怡之感。
(二)傳說金主完顏亮在讀罷這首詞后非常羨慕錢塘的繁華,后來就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請大家一起朗誦《望海潮》,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詞中哪些內(nèi)容可能會勾起完顏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三)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點撥歸納。
三、三輪誦讀,緣景明情
(一)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1.“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p>
杭州,自古以來都是繁華之地,有著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完顏亮貪慕這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
2.“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p>
這是對杭州城的全景描繪,表現(xiàn)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麗。作者以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城市景觀美麗無比。
3.“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p>
這是對錢塘江雄闊景象的特寫?!袄@”“卷”兩字要重點賞析其妙處,形象、逼真。
4.“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p>
作者看到此景驚喜,艷羨,更何況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顏亮呢——杭州這里的物質(zhì)生活的富裕勾起了他強大的侵略欲望。
(二)下片:寫杭州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景象。
1.“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p>
作者從時間和空間上在讀者面前鋪展開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畫卷,流露出了作者無比的喜愛之情——難怪,金主完顏亮如此動心。
錢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濤卷霜雪的黃鐘大呂,西湖秀色是風和日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絲竹管弦。前一句要讀出氣勢,雄壯有力,后一句要讀得輕快婉轉(zhuǎn)。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p>
杭州官民同樂之景,體現(xiàn)社會和諧,這是封建社會士大夫或者政治家們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顏亮心馳神往的理想社會。
3.“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p>
完顏亮非常羨慕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坐擁杭州,享受生活。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擁有的成功和排場。
4.“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是對官員的祝愿。
四、四輪誦讀,吟詠詩韻
(一)品味語言。
1.若把“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句中的“卷”改為“推”好不好,為什么?
用“推”則顯得比較平板,力度與氣勢均沒有“卷”強,對浪花飛濺的情態(tài)描寫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稱千古麗句,加以賞析。
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三秋桂子”就讓人聯(lián)想起有關(guān)西湖的美麗傳說。
(二)把握技法。
1.善用“點染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的術(shù)語?!锻3薄愤\用了點染手法,請加以說明。
(1)“形勝”、“繁華”四字點出了杭州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著,“煙柳”等句作染,雕欄畫棟,房屋密集,人口眾多,社會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華”也。
(2)“重湖疊巘清嘉”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笔侨尽F渲械娜?,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勝,三是人文風貌之佳。
2.工于鋪敘,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
鋪陳:又叫“鋪排”,它運用疊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復(fù)、對稱而又富于變化,在詩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氣氛的作用(樂府民歌《陌上桑》、《木蘭辭》較為突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只有通過誦讀,才能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感悟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