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機械制圖》實質上是根據(jù)投影理論研究“體”向 “面” 和“面”向“體”轉化的一門課程。主要培養(yǎng)學生制圖技能和空間想象力,為后續(xù)專業(yè)奠定基礎。結合制圖課的特點,作者的授課思路可以總結為十個字,即:“把脈”、“激趣”、“自主”、“拓新”、“合作”。
關鍵詞: 機械制圖教學 興趣培養(yǎng) 情境創(chuàng)設 自主創(chuàng)新 合作探究
《機械制圖》是跨機械大類專業(yè)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的技術基礎課程。它實質上是根據(jù)投影理論研究“體”向“面”和“面”向“體”轉化的一門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合理、有效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就需要教師在制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
結合制圖課的特點,我的授課思路可以總結為十個字,就是:“把脈”、“激趣”、“自主”、“拓新”、“合作”。
一、“把脈”——仔細摸清所教學生的“底子”,劃分不同類型,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教育方法。
《機械制圖》是一門既重理論,又重實踐,主要研究閱讀、繪制機械圖樣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基礎課。它的目的和任務是:學習正投影的基本理論,掌握制圖規(guī)范標準,掌握閱讀和繪制機械圖樣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對空間想象的能力、科學嚴謹?shù)墓ぷ髯黠L和工作態(tài)度。一句話,這門課程對學生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在職業(yè)高中,學生的優(yōu)點是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所以讓他們動起來,活躍起來,效果會好一些。
二、“激趣”——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學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圖,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只有把學生的情感、動機,巧妙地牽引出來,才能使課堂教學順利展開,使他們主動地投身到學習活動中。這就是教育性發(fā)展理論強調的“自主性”的第一步。
如在講制圖的基本規(guī)定時,先給一個簡單的平面圖形讓學生照著畫,學生幾乎都可以用繪圖工具把圖畫出來,接著給學生講機械制圖中的規(guī)定和標準,如圖線、尺寸標注等,讓學生回顧自己在畫圖的過程中是否按標準做了,讓學生在比較中掌握制圖的規(guī)范,學生很容易接受。從最簡單的知識點人手,讓學生經(jīng)常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表揚。即使是學生把題做錯了,也要在肯定、鼓勵的基礎上指出不足,絕不可肆意批評和指責。
三、“自主”——開展自主學習,尊重學生主體學習的權利。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不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個心靈來感知周圍世界的。”知識的獲得離不開實踐,學生的主動實踐更可貴。以學生為主體的畫圖的活動,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和諧配合中,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課堂活動,培養(yǎng)主題畫圖的能力。這是教育性發(fā)展理論強調的“自主性”的第二步。
如在講直線的投影時,我首先將鉛垂線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融入到實際中,使學生理解得非常清楚,之后我總結出鉛垂線的概念和投影特性。在講到正垂線和側垂線時,我把它們的概念和投影特性都教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概括?!跋胍幌?,誰想好可以告訴我”。對于這種形式,學生是很樂于參與的,人人都想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四、“拓新”——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大力培養(yǎng)學生展開想象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中,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是相當重要的,具備了空間想象力,學習起來就會覺得輕松自如。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是學好制圖課的首要任務和有效方法,空間想象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獨立的,而是要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的。
在講組合體視圖的時候,需要畫圖和讀圖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的建立過程是這樣的,由三視圖找對應軸測圖(或軸測圖找對應三視圖)—由簡單軸測圖畫三視圖—由三視圖切制泥型想形體—由三視圖畫軸測圖—補缺線、補缺視圖—到繪制與識讀復雜組合體三視圖。從借助具體實物的觀察幫助想象,到拋開實物抽象思維,從圖與物、平面與立體反復的互逆轉化完成空間想象力的飛躍。
五、“合作”——積極自我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發(fā)展性教育重視學生評價,但有別于其他理論的是:提倡“自我”評價,尊重學生自我發(fā)展過程中的成果,讓學生開展評價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以往的學習評價是老師的事,學生很少參與,缺乏評價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和同伴的表現(xiàn)有自覺、能動的反應,盡管程度不同、范圍有限。這些反應往往稍縱即逝,如果學生參與評價活動,則這種反應能被加強和發(fā)展。通過這種交流討論,學生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必將得到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以前在講軸套類零件時,難度很大,原因是其是綜合性的知識點,學生不容易抓住重點,它的難度超過了組合體。往往講完之后,學生不知道這節(jié)課主要學了什么。于是我重新設計了這節(jié)課,事先在零件圖的知識點、相應的在幻燈上布置了問題。我以“這一節(jié)我沒有讀懂”尋求學生幫助。果然,在幫老師的動機下,學生開始探究。自己讀零件圖、自己想、小組交流討論。當一個小組回答問題時,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直到正確的答案產生,當學生將所有的問題解答之后,我感謝了他們的幫助,他們享受到了極大的成功和喜悅。在這堂課上,學生處在交流互動,課堂氛圍被激活,學生也在合作中得到了快樂。
在《機械制圖》實際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情感體驗、想象創(chuàng)新、合作探究等各方面的巨大變化。也再一次深深體會到,教師如果誠心實意地把學生置于教育的主體地位,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看做是自身發(fā)展的體現(xiàn),以此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各種教育教學措施和方法,讓學生快樂地徜徉于知識的“海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化被動為主動,那么,課堂就會產生更大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