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和新教材的使用,英語教學的知識容量增加了,知識的層次提高了,訓練的形式更趨多樣化。對于這些變化,部分教師感到難以適從。然而,教材的更新確實體現(xiàn)新的教學觀念。故教師在教授新教材時必須更新觀念,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轉(zhuǎn)變。作者就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作了探討。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方法
一、注重課文翻譯,而忽視整體教學
部分教師在講解課文時,仍然以英譯漢為主,即對每篇課文甚至每句話都進行翻譯。這種做法只是讓學生理解每句英語的漢語意思,而忽視對文章整篇內(nèi)容的理解,因而無法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無法弄清楚各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高中課文主要以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為主,教師應結(jié)合不同文體,對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主旨大意等進行分析、概括,而不應局限于某一詞、某一句的翻譯。如對記敘文中人物傳記類,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note making”,以時間或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概括、總結(jié);對故事類記敘文,則應引導學生找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及結(jié)果。
二、過分強調(diào)語法講解,而忽略習題的演練
語法就像語言的公式,學習和理解課文固然重要,但如果英語教學只偏重語法的講述、分析,或偏重“公式”的記憶,而忽視習題的演練,也就忽視“公式”的運用。習題可以說是知識的運用,沒有足量的練習,要完全掌握語法知識是難以做到的。學習者只有在練習中進行對比、分析、歸納,才能真正領會和掌握語法的內(nèi)涵。如:講完定語從句,教師應找一些定語從句的專項練習題讓學生完成。練習題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最后找一些高考題或各省市的綜合性或迷惑性較強的練習題,對各選項進行分析判斷,讓學生逐步由迷惑到明白,再由明白到掌握,進而完全掌握。
三、強調(diào)勤背單詞,而疏于詞法講解
新教材的生詞比舊教材多了一倍,于是老師就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背誦單詞。只記單詞是進行詞匯的積累。學習任何語言,都得有詞匯的積累。但如果僅僅讓學生死記單詞,造成的結(jié)果是:今天記住了,明天又忘了;雖然勉強記住了,但難以運用。所以英語教學應重視詞法的講解。在高考中,完形填空側(cè)重考詞法,特別是動詞的運用。如果學生沒掌握好詞法,在寫作時就會出現(xiàn)“漢語思維+英語單詞”的“英語”句式。所以學生對于每個單元的重點單詞不但要掌握它們的詞義及用法,還要盡量掌握它們的使用場合及文化內(nèi)涵。
四、側(cè)重詞語本意,而忽視語境含義
掌握詞匯不僅要掌握它的本意,還要注意語境的變化,同一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學生只限于掌握單詞在課文中的意義,就很難做好高考完形填空中的“熟詞生義”的考查題和閱讀理解中“詞義猜測”題。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語境掌握單詞的含義,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死搬硬套,鬧出笑話。例如:
1.The chance he had looked for finally came.(一直期待的機會終于來了)句中l(wèi)ookfor不再是“尋找”的意思、而是“期待”之意,相當于expect。
2.Without formal charges most of the arrested were set free.根據(jù)句子的意思,charge在這里應是“證據(jù)”的意思,而不是課文學過的“掌管、要價、充電”等意思。
五、總想點滴不漏,而未能合理分配
新教材的設計突出了對“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yǎng),各種練習、討論、表演等花樣繁多。教師在教學中生怕丟掉某一點,所以在課堂上就點滴不漏地把課文中出現(xiàn)的東西逐個講解,生怕漏掉什么,結(jié)果教師講得唾沫亂飛,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對教材內(nèi)容大膽取舍,在教法上大膽創(chuàng)新。該由教師講的由教師講,該由學生做的由學生做;課前的練習不能帶到課堂,課堂的練習不能拖到課外,課外的練習更不能放到課堂上。教師不能“包辦”一切,而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合理分配練習的內(nèi)容和時間。為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分析每單元的重點和難點,明確四項技能在各單元的分布。
六、強調(diào)死記硬背,而輕視課文復述
背誦課文不是不重要,但高中的科目多,學生的負擔重,要求每篇課文都背,他們很難完成。雖然對部分重要的章節(jié)的背誦是重要的,但課文復述,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更是能力的培養(yǎng)和體現(xiàn)。教師應針對不同的體裁,教會學生如何復述課文,如:利用課后練習中根據(jù)課文設置的問答題,利用文中的插圖等,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增強復述課文的能力。
七、教師講解多,而學生討論少
素質(zhì)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進行課堂教學,而現(xiàn)在有些教師還是采用“滿堂灌”的陳舊方式,一節(jié)課的時間全部用在“知識點”的講解上,學生成了教師操作的“機器”,沒時間或機會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課文后面的“Discussion”或“The questions of pre-reading or post-reading”或“practice”等,本應由學生自己討論或回答的問題,教師全部“包辦”,致使本應活躍有趣的課堂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因此,在組織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安排一定的時間或提供一定的機會讓學生思考和討論。這樣一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二來可以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教學活動并非是單方面的活動,而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一同學習,共同進步,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