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即人類的過去,包括社會、藝術、哲學、戰(zhàn)爭及根據(jù)這些事件與行為作出的系統(tǒng)記錄。在過去,歷史的重要性常常遭到質疑,許多人對為何學習歷史抱有疑問。然而,歷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其包含千百年來前人流傳下來的經驗,只有透過歷史,人類才能進步、發(fā)展,才能避免過去的錯誤,享受現(xiàn)在的生活。高中作為培養(yǎng)學生歷史知識的最重要階段,如何在這一階段增強教學效果是所有歷史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本文就該點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問題。
一、問題式教學的意義
提問,即某個人通過對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觀察、思考后產生疑問,進而引發(fā)的結果。學習是一個不斷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中循環(huán)的過程。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樂于提出問題的人才可能擁有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重視學生全面發(fā)展正是我國課程改革后最根本的要求。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激發(fā)其求知欲,是評價一堂歷史課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在教學中,無論傳統(tǒng)教學還是新穎教學,提問一直是廣大教師授課中不可或缺的授課技巧,因此,教師更應該重視問題式教學。通過合理科學的課堂提問,優(yōu)化課堂結構,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主導與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問題應簡潔干練
歷史教師要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式教學法,首先應注意提問必須簡潔干練。否則,學生面對過于冗長與復雜的問題時,極可能因為沒聽懂而難以處理教師所提問題,進而導致問題式教學法應用失敗。因此,教師授課前應做好備課工作,以提出結構化問題為重點,所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科學性與層次性,同時應做到環(huán)環(huán)下扣,循序漸進,每一個問題都為下一個問題作鋪墊,每一個問題的難度都比上一個問題高。此外在授課時,由于意外因素多,預設問題可能受到影響,因而教師要隨機應變,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與學生反應,靈活運用問題式教學法??梢哉f,教師授課成功與否,與預設問題恰當與否有脫不開的干系。
(二)問題需具有思維強度
當教學問題與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存在一定差異時,學生會被調動學習主動性。然而,若設置得過高,將導致學生無從下手,若設置過低,學生又會因為太過容易而喪失學習興趣,可見,學生采取學習行動的契機往往是由教師決定的。提問時,教師應注意根據(jù)學生當前知識進行提問,保證學生在一番思索后作出回答。否則,當問題超出學生現(xiàn)有學習范圍時,由于沒有相應知識基礎,學生將因缺少經驗指引而感到茫然。采用問題式教學法最重要的技巧是問題難易度的設置,好的題目不僅會對學生產生啟迪作用,還可提高其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構建問題情境
教師在授課時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激發(fā)探究欲,進而掌握歷史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一)運用多媒體構建問題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由于具有形象與直觀的特點,被普遍應用于教學中。其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將事件與事物展現(xiàn)出來,不但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授巴黎和會這一課程內容時,若只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學生會因為對國際談判缺乏認識而感到難以理解。為此,歷史教師可從《我的1919》這部電影中抽取顧維鈞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的片段,利用投儀影工具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展示。當學生看到顧維鈞慷慨激昂的演講時,立即就為電影傳達出的情緒所感染,引發(fā)共鳴。這時,教師可適當提問:“6月28日,也就是巴黎和會的最后一天,為什么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卻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經此一問,學生的愛國熱情馬上激發(fā)起來,學習主動性很高,他們爭相回答問題,并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巴黎和會的歷史知識。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的問題情境從聲音、畫面、感情等多方面刺激學生感官,在為他們展現(xiàn)歷史的同時,也向他們提供歷史的感性材料,既有利于理解知識又起到鞏固的作用。
(二)運用歷史資料構建問題情境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相關資料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予學生直觀、深刻的歷史印象,使其很快融入教師所構建的情境中。可運用到教學中的歷史資料包括照片、模型、地圖及文獻等。例如:赫魯曉夫改革的是非功過數(shù)十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爭論,在教授這一課程內容時,為引導學生正確評價這段歷史,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來自赫魯曉夫墓碑的照片,并引用文獻進行解說:“與一般墓碑不同,赫魯曉夫的墓是由七塊黑色與白色的大理石組成,這兩種顏色各占一邊,相互銜接。在黑白兩色的大理石上方是赫魯曉夫的面部雕塑,乍看上去仿佛赫魯曉夫從黑白大理石形成的窗口中探出頭來,窺視著這個世界。”此時教師再提問:“赫魯曉夫黑白兩色的墓碑象征著什么意義?”通過在教學中運用真實的照片與文獻,教師成功構建出問題情景,使學生對赫魯曉夫改革作出合理評價,并加深對該段歷史的印象,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圍繞問題展開自主探究學習
自主探究學習法即圍繞問題,展開自主自動的學習。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教師要留出部分空間與時間,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其次是要教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他們在學習中運用自主探究法。若遇到某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個人難以解決,可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共同分析探索答案。比如在教授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教學內容時,由于該單元涉及內容較多,先將學生分成數(shù)個小組,然后以不重復為前提,各小組從飲食、習俗、通訊、傳媒、服飾等與單元內容有關的選項中各抽取一個題目。根據(jù)題目,小組成員分別通過互聯(lián)網、圖書館或其他手段尋找與該題目有關,包含上百年發(fā)展變化圖像、音像、實物及文獻等,再由小組一起將收集到的資料匯總整理,制作出幻燈片文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共同合作的方式,將教師提出的問題與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疑問一一解決,既鍛煉實踐動手能力又培養(yǎng)團結合作的精神。此外,由于在探究過程中大量查閱知識,使得學生將該段歷史牢牢記住,顯著增強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問題式教學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學習能力,是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通過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問題式教學,能有效調動學生探究歷史的主動性,并在一系列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