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師生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在實踐教學中,轉變以滿堂問和提再現(xiàn)性問題為特征的舊的提問方式,適時、適度地掌握和應用課堂提問的技巧與藝術,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 課程標準;語文;提問技巧;提問藝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這就意味著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彼此敞開心扉,互相接納。這時的教師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就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也能較好地展現(xiàn)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急、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促使學生領悟其豐富內涵,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一、轉變舊的提問方式
“滿堂問”披著啟發(fā)式教學外衣仍很有市場。教學中經??梢钥吹竭@樣的情景:教師要么一上來就向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實施問題轟炸;要么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進行步步緊逼;要么各種問題全方位出擊……表面上看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際上因問題太多、太雜、太瑣碎,使學生疲于應付,缺少從容思維的空間,因而也喪失了思維的深度,很難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到見解?!秾W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學生的思維還未進入理想境界、提問的時機尚未成熟之際,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較深奧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問題,這自然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孔子只告訴我們向學生提問的最佳時機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但沒有告訴我們最佳的提問方式和方法。
二、化復雜為淺顯,問題要恰當而精要
作為教科書中的任何一篇課文,可圈點之處勢必不只一處,教師必須做到抓準關鍵點,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講究一個“拈”的功夫,拈出上點,帶出一個面;以一葉而讓學生知天下秋。教師提問要拈的“點”無非是重點與難點,所謂“拈準點”就是突出重點,扣住重點,抓住難點,突破難點。但課堂提問未必就是直接對著重點難點發(fā)問,而是指設計一個巧妙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從而很快捷、很透徹地掌握課文。因此教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駕馭課堂才能讓學生舉重若輕,游刃有余。要拈的這些關鍵點有時在標題里,有時在句中,有時在幾個片段中,教師若能平中見奇、慧眼識珠,“拈”準它們,一定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而非“一潭死水,微波不現(xiàn)”。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讓學生認識到孔乙己沒有錯別字的深刻性,了解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善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決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成功的提問往往是點,是“一葉”,而能使學生“知秋”,見“一斑”而知“全豹”。成功的課堂問題設計,往往能“四兩撥千斤”。
三、化大眾為個性,問題要個性而開放
“詩無達詁,文無定解”,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換言之,比薩斜塔是美的,埃及金字塔也是美的,所以學生的閱讀鑒賞,其過程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xiàn)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xiàn)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那種先設定一個標準答案,然后再千方百計地誘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出這一答案的提問,無疑是無視個性、抹殺創(chuàng)造力的行為。開放性問題是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只要持之以據(jù),言之成理,就應得到肯定。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提倡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學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教師一定要給以沃土,灑以陽光,滋以雨露,為其來的枝繁葉茂提供必要的條件。
平時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提出這樣的問題:請談談你對親情的感悟;請聯(lián)系實際說說你對交友的看法;請設想一下解決環(huán)保問題的方法等。這樣學生便在教師的提問中,有了自己的見解、主張、個性解讀,與新課標所提倡的“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也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適時適度且善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當今的課程改革浪潮里,教師所追求的是一種平等的、和諧的對話交流方式,是師生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是學生個性的張揚。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并為學生提問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學生提的看似幼稚的問題,也許是學生靈感乍現(xiàn),老師要多點寬容,少一點譏笑;當學生所提問題讓老師難堪時,老師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多一點鼓勵,少一點不耐煩。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蹦敲?,在課堂提問藝術的探索中也一定能找到一個讓學生“撬動”文章、“撬動”生命熱情的支點。
作者簡介:蔡李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