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我們在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能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理想的分數(shù),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讓學生漫游閱讀世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成長經(jīng)歷。
[關鍵詞] 語文;閱讀;能力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我們在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閱讀,就是通過視線的掃描,篩選關鍵性語言信息,結合頭腦中儲存的思想材料,引起連鎖性思考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答題技巧,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另一方面,我們要教會學生廣泛涉獵提高課外閱讀的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陶冶學生情操。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能力。
一、在教師的強化引導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fā)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同時,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閱讀。
二、立足文本,更新教法,讓學生學會和教材平等對話
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 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xiàn)得很清楚?” 等等;與編者對話: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qū)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等等。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三、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走進閱讀課堂
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fā),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chuàng)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jīng)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lián)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四、加強誦讀,強化積累
指導學生誦讀優(yōu)美詞句章段,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內容宜參照課標及教材推薦的篇目做出量的規(guī)定和質的選擇。
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深入閱讀教研,總結經(jīng)驗與心得,我們的閱讀教學能力就會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水漲船高,這將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中學生閱讀》,2010。
[2]《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田濤(1974—),陜西省嵐皋縣嵐皋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