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奴”是漢語中一個出現(xiàn)較早的名詞,最初指女奴,不久通指奴隸。中間的發(fā)展幾經嬗變,曾作對稱代詞,又作自稱代詞。到現(xiàn)代漢語中,“奴”最終還是回歸到其本義——指奴隸、奴仆。本文就“奴”的幾次嬗變作一個歷時的考論,理本溯源,以期弄清“奴”產生之后的來龍去脈和語用效果。
[關鍵詞] 奴;指稱;嬗變;對稱代詞;自稱代詞
一、“奴”的本義及其賤稱用法
“奴”,從字形可知,最初意義為“奴隸”,而且指女奴,左為“女”,右為一手執(zhí)鞭抽打之狀。也許是男奴不便另造字的緣故,不久,“奴”便成了奴隸的通稱,男奴、女奴皆稱“奴”。
《周禮》曰:“其奴,男子入于辠隸,女子入于舂藁(g€#3o)?!焙髞硇略炝恕版尽睂1砼?,“奴”就只指男奴?!墩f文解字》:“奴,奴、婢,古之辠(zu€歟錚┤艘??!貝呵鏌院螅芭鋇囊庖宸夯喚鮒概ィ倉概汀U饈恰芭鋇謀疽澹彩恰芭鋇幕疽搴統(tǒng)S靡濉@紓?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春秋《論語·微子》,奴:奴隸。)
賓則入門而呼奴,主則望客而喚狗。(六朝道論《抱樸子》,奴:奴仆。)
所畜奴婢,僧許留奴一人,尼許留婢二人,馀各任本家收管。(唐佛經《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奴:男奴。婢:女奴。奴婢:男女奴仆之總稱。)
大約從宋代開始,“奴”始有賤稱用法。“奴”的前面加上“狗”、“賊”、“賤”等限定語成為賤稱詞,如“(番)狗奴、賊奴、賤奴、狗奴才”等,用來表示對他人的蔑視和辱罵。這些賤稱詞可以指稱在說話現(xiàn)場的對方,也可以指城稱不在說話現(xiàn)場的第三方,可以指稱單數(shù),也可以指稱復數(shù)。
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
你這大膽的潑賤奴,敢胡言亂道如此?。餍≌f《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我夫盡忠,我當盡義,何處狗奴,敢來胡言?(民國小說《元史演義》)
“奴”的賤稱用法跟“奴”基本義密切相關:既是無自由無身份、無地位無尊嚴的奴隸奴仆,被他人辱罵踐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也因此,只要本義不滅,賤稱就永存了。
“奴”的本義一直是根本。無論后來“奴”的意義如何變化,“奴隸、奴仆”之義始終是“奴”的基本義和常用義,直到現(xiàn)在都沒有其他意義能夠撼動其根本。
二、“奴”、“阿奴”的對稱意義與呼語特性
六朝時期,“奴”產生了新的意義——對稱代詞意義?!芭?、“阿奴”從六朝開始被用作對稱代詞來使用,相當于“你”,表示親昵的稱呼,用于長稱幼,尊稱卑,或夫妻之間的昵稱。尤其以“阿奴”的使用最為普遍,后來逐步減少。
①顗性寬裕而友愛過人,弟嵩嘗因酒瞋目謂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以所燃蠟燭投之。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保ㄐ址Q弟。《晉書·周顗傳》)
②劉尹、王長史同坐,長史酒酣起舞。劉尹曰:阿奴今日不復減向子期(向秀)。(同輩相稱。六朝小說《世說新語·品藻》)
③帝謂皇后為阿奴,曰:“阿奴暫去?!保ǖ鄯Q后?!赌鲜贰ず箦鷤魃稀R郁林王何妃》)
上述三例中“阿奴”顯然不能簡單處理成與對稱代詞“你”對等,“阿奴”在其中獨立成句,作呼語,處理成對稱代詞有些牽強,都只能看作是稱謂詞。由此可見人稱代詞與稱謂詞的內在聯(lián)系。
作為對稱代詞的“奴、“阿奴”經歷了六朝的興盛之后便沉寂下來。直到五代時期,“奴”、“奴奴”、“奴家、“阿奴”又卷起了自稱的狂潮。
三、“奴”的稱代逆轉——自稱代詞“奴”(阿奴、奴家、奴奴)
自稱代詞“奴”是后起義,它產生較晚。清代史學家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婦人自稱奴,蓋始于宋時?!边@種論斷現(xiàn)在看來是不夠準確的。自稱代詞“奴”大概產生唐之后、宋之前的五代時期。大概是先在口語中流行,然后才在文學作品中盛行起來。除了“奴”之外,還出現(xiàn)了自稱代詞“奴家”,也作“阿奴”。它們都表示單數(shù),相當于“我”,是對自己的謙稱。如:
異方歌樂,不解奴愁;別城(域)之歡,不令人愛。(五代《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
第一女道:“世尊(即菩薩)!世尊!……奴家美貌,實是無雙,不合自夸,人間少有。故來相事,誓盡千年。不棄卑微,永共佛為琴瑟。”(五代《敦煌變文集》)
自稱代詞“奴”的產生與“奴”的本義是密切相關的。其本義表示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到后來表示地位微賤的奴仆,都是指卑微的人,這就為自我謙稱的“奴”奠定了意義基礎。六朝時北方方言中將“奴”用為臣下對國君說話時的謙稱。后來這一意義得到發(fā)展,成為一般的自稱代詞,男女尊卑均可用,表示對自己的謙稱。
總起來看,女性自稱代詞“奴”是一個由名詞發(fā)展而來的自稱代詞。漢語中還有許多由名詞發(fā)展而來的人稱代詞,如“妾”、“君”、“卿”、“子”、“公”等等。由此可見,人稱代詞和名詞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這也是許多人將它們混同起來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駱小所,現(xiàn)代漢語引論(修訂版)[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邢福義,漢語語法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5]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簡介:陳翠珠,女,紅河學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研究方向:語言理論與語言運用、民族語言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