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摘 要]《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代表作。許淵沖先生對這首詞的翻譯使得詞的譯文與原文達到了形神兼似的效果,許先生的翻譯理念深刻體現(xiàn)了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本文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從詞匯、詞法、句法和語用等角度來探析《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的譯本,從音韻、注釋和改譯等翻譯技巧的應用來進一步解析譯本,結(jié)合許氏翻譯思想,探討功能對等理論對中國古代詞翻譯的貢獻。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句法;音韻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5 — 0087 — 02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佳作。整首詞只有45個字,卻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相戀相思的情調(diào),富有民歌藝術(shù)色彩。詞構(gòu)思巧妙,句句清秀,感情真摯樸素,言淺而意深,以長江來比喻綿綿無絕期的相思情。全詞音調(diào)柔美,藝術(shù)欣賞性強。許淵沖先生精妙地把握了這首詞的語言特點和藝術(shù)氣息,把詞翻譯成了英文,效果與原文形神兼似,不僅穿透性強,在語言表達和藝術(shù)建構(gòu)方面也努力使譯文與原文相互匹配,在兩種語言的功能對等方面尋求最大化的突破,堪稱中國古詞英譯的一大佳作。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日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une: “Song of Divinatio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a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I wish your heart will be like mine, 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一、功能對等理論與許淵沖的翻譯思想
功能對等理論是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核心,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翻譯理論界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功能對等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意義、風格以及讀者反應。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翻譯不僅是詞匯層面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文體及深層文化信息的對等。它是一種動態(tài)對等,包括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意義對等優(yōu)于形式對等。
許淵沖詩詞翻譯所恪守的原則是“意美”、“聲美”和“形美”,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聲美”,再次“形美”,“意美”突出的是譯文的絕對忠實;“聲美”是講究原文和譯文的押韻;“形美”講求的是原文與譯文在詞法及句法上的對應和完整。在忠實度上,許淵沖認為翻譯的忠實包括內(nèi)容、形式和風格三個方面〔1〕。而在文化信息理解的重構(gòu)問題上,他也主張要利用重構(gòu)文本來傳達原文的美感和真實。貫徹再創(chuàng)作是許淵沖翻譯優(yōu)美而忠實的一個秘訣〔2〕綜上所述,許淵沖的翻譯思想是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他對翻譯的要求嚴格遵守了功能論所要求的在意義、風格和讀者反應上的對等。
二、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許淵沖的譯本
這首詞無論是在原文還是譯文上都是佳作,結(jié)合功能對等理論,從語言學的詞匯、詞法、句法和語用來考究原文和譯文的對照,來進一步體會許淵沖翻譯思想在這首詞上的應用。
1.詞匯與詞法分析
(1)首先來看一下《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的譯文。在詞匯上,重點探討許先生對原文名詞的處理;在詞法上,關注原文和譯文在構(gòu)詞法等方面的對照關系,用功能對等理論來詮釋譯作。
[例1]長江頭:upstream 長江尾:downstream
這里沒有把“長江”翻譯出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統(tǒng)攬整篇詞,為了體現(xiàn)整首詞的平仄和音律接洽,“長江”一詞出現(xiàn)了三次。此處為在意義和風格上重現(xiàn)“長江”一詞,作者選用了“stream”,不僅從整體上達意,而且也用了重復的修辭來對照中文“長江”;而原文的“頭”和“尾”這對反義詞被翻譯成英文的反義詞“up”和“down”也是絕佳的。從詞法上來講, “upstream”和 “downstream”是一個合成詞,是“方向名詞+名詞”的一種組合,而原文“長江頭”和“長江尾”的詞法是“名詞+方向名詞”,譯文的詞法構(gòu)造與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體驗翻譯者精湛的語言藝術(shù)功力,而且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視角來觀察,此處的譯文實現(xiàn)了在意義,風格和讀者反應的一致。
[例2]恨:grief
這里的“恨”表達的意思是“哀愁”,并不是仇恨,作者“恨”的是這份“哀愁”。譯者成功地抓住了這個詞眼深意,翻譯成“grief”,符合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理念。
2.句法分析
英文句法緊密不失靈活,而中文則疏松隨意,為了使譯文能突出詞的主題和旋律,譯者往往把應該重點陳述的部分前置,以達到抒發(fā)詞情感的目的。
[例3]日日思君不見君: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這句英文若按照正常語序,應該是I dream of you from night to night. 把From night to night介賓結(jié)構(gòu)前置是為了盡量在形式上與原文“日日”保持一致,“of you”的前置是為了表達“想念你”的全文主基調(diào),既合理又有美感。譯者在此處力圖“意美”和“形美”,保證讀者能在盡量少的文化信息缺失上領略整首詞。
[例4]定不負相思意: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這里如果用陳述的正常語序的英文應該是then I won't pine for you in vain.但是為了確保結(jié)構(gòu)和句式上的穩(wěn)定和對照,作者首先將表示“不負”的“not in vain”前置,然后為了建構(gòu)穩(wěn)定的英文句式和突顯相思的人稱,添加了“for you”并且前置。整句總體的結(jié)構(gòu)是一種否定前置表示強調(diào)。在風格和語義上都巧妙的反映了功能對等理論。
3.語用分析
語境包括語義和語境,在語義忠實的前提下,譯者緊扣全詞的語境,力圖在基于英文詞法和句法完整得體的前提下進行語境的忠實,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引下,運用重創(chuàng)語境來還原原詞丟失的文化信息,力圖傳達詞的意美,形美和境美。
[例5]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日已?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詞的原文是用疑問句來發(fā)問,譯文的處理也對應用兩句以when開頭的疑問詞來提問,從動態(tài)的功能對等角度看,是完全對應的。這里更為精妙的是譯文的對偶與原文的對偶也完全匹配?!按怂庇谩皌he river”,“此恨”用“my grief”,客觀的“河”用“the”來修飾,主觀的“grief”用“my”來表達,貼切到位?!皫讜r休”“何日已”分別用“no more flow”“no more grow”來表達,從功能對等角度看,達意合形,具有藝術(shù)美感。
三、翻譯技巧探析
譯文共短短8句話,但譯者采用了多種絕妙的翻譯技巧來力圖從音、形、意和文化信息傳遞上還原古詞的風貌,讓讀者能最大限度的領略中國古詞的藝術(shù)美感。
1.音韻
中國古詩詞的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文的字句對照,意境深化,通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音韻,尤其是韻尾的一致是古詩詞的一大特色。但是,要確保譯文也能傳達出這種功效,譯者要是沒有足夠的語言重創(chuàng)和文化底蘊是創(chuàng)作不出來的。這篇詞的原文和譯文在音韻上都實現(xiàn)了極強的對等。
[例6]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a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這里首先看詞的音韻對照,原詞是“長江頭”“長江尾”,譯文用“upstream”“downstream”來對照,突出[i:]音,下句尾詞用“dream”,其中的[i:]音與前句尾詞的音韻相呼應。中文的音韻對應是發(fā)生在“尾”和“水”的[ei]音。雖然由于中英兩種語言“意合”和“形合”造成句式上的不一,但是這里中英文的音韻一致已經(jīng)非常到位,讀者的朗讀感受是一致的。
[例7]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日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I wish your heart will be like mine, 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原詞的音韻對照處在于“已”“意”的[i]音,而譯文的音韻有兩處,一處體現(xiàn)于“flow”和“grow”;另一處體現(xiàn)在“mine”和“pine”??此坪唵蔚囊繇崒φ眨瑢崉t作者在選詞上精心挑選,為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音形一致,巧妙用詞。
2.改譯
為了實現(xiàn)形態(tài)的完整和文化的傳遞,譯者在比較直譯和意譯的利弊后會對譯文的詞句做出選擇。在前文的敘述中,對“長江水”的翻譯,譯者的翻譯就顯得非常有美感。
[例8]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日已?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幾時休”“何日已”表示的是一種停止的狀態(tài),而譯者的譯文沒有用表示否定的英文單詞,而是采用了“no more”“no more”的否定表達,這里最大的原因是為了保持中英文句式上對偶的穩(wěn)定,而且,英文用否定能強化思念的感情,讓整首詞所傳遞的感情升級,這是功能對等理論所提倡的。
四、總結(jié)
中國古代詩詞博大精深,格式穩(wěn)定,藝術(shù)美感強。而翻譯作為傳播文化的媒介日益受到重視〔4〕。許淵沖先生是翻譯中國古詩詞的大家,他的翻譯理念符合動態(tài)的功能對等理論,翻譯技巧靈活多變。在翻譯的忠實度和美感上都力圖重現(xiàn)中國古代詩詞的精華,充分展示了翻譯研究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和美學的交融〔5〕。只有挖掘詩歌翻譯的精美的成分,才能感受翻譯藝術(shù)的美麗,也才能進一步做好詩詞翻譯研究,為中國精美的古代作品英譯做好指導工作。
〔參 考 文 獻〕
〔1〕 陳麗麗.從《琵琶行》英譯試論許淵沖與楊憲益翻譯思想的差異〔J〕.考試周刊,2011,(28):40
〔2〕 林蔚.許淵沖翻譯思想探析〔J〕. 海外英語,2010(11):1-2,8
〔3〕 徐玉潔.中國文學翻譯的高峰—許淵沖及其翻譯思想述評〔J〕.科技信息,2009,(26):146,148
〔4〕 車明明.論中國翻譯思想史中的譯者視角〔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71-74.
〔5〕 鄭莉.許淵沖的文學翻譯思想研究〔J〕.語文學刊,2008,(12):96-99.
〔責任編輯:郭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