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刺莉
摘 要:在閱讀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現(xiàn)障礙的時候,教師要采用鋪墊性或輔助性的教學活動降低難度,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本信息。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閱讀理解
我采用以下教學流程上人教版(PEP)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C部分Story time這一課:首先,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的圓形卡紙分別代表紅、黃、綠交通燈,當教師出示綠燈時,要求學生一邊做走的動作一邊說:“Go at a green light.”...教師在出現(xiàn)紅燈時,故意做出走路的動作,這時,學生忍不住大聲說:“Stop, stop at a red light.”我趕緊說:“Sorry, I am against the traffic rules. Against means?”引導學生在情景中自己領悟文本生詞“Against” 的意思,掃清了閱讀障礙;接著,我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弄清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再看了一遍動畫片,整體感知了故事的內容;然后,我利用以下五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獲取文本信息。學生閱讀過程中,我依次提出:“ Where do Zoom and Zip go?”“ How do they go there?”“ Why dont they go by taxi?”“ Why does the policeman stop them?”“Do they know the traffic rules?”前四個問題75%的學生能獨立完成,當我問到第五個問題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答道:“No, they dont.”為了讓學生改正問題的答案,我要求學生再次仔細地默讀文本,兩分鐘后,有五、六個學生認為答案應該是:“Yes, they do.”學生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為了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我讓同學們認真默讀本文第五小節(jié),一分鐘后,大約有一半同學改正了答案。而且回答對的和回答錯的學生各執(zhí)一詞,誰也不服誰。面對這種情況,我一時也沒有想到好的解決方法,我將這個問題簡單地分析了一下,集體訂正,其正確答案為“Yes,they do.”
“為什么學生會有如此反應?問題是不是難了?怎樣處理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出現(xiàn)的偏差?”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課后,我分別詢問了第一次、第二次回答正確以及始終沒答對的學生。得到的答案大致如下:“我想老師叫我們再想一想,一定是回答錯了,所以我改過來了?!薄暗谝淮螞]認真讀,所以出錯了。”“我不知道know是什么意思,所以弄錯了?!薄皶厦髅靼装讓懼麄冴J紅燈了,為什么他們是懂交通規(guī)則的呢?”
“書上明明白白寫著他們闖紅燈了,為什么他們是懂交通規(guī)則的呢?”這句話就像警鐘一樣不停地在我耳邊敲響。仔細回憶課堂中的情節(jié),當全班學生集體出錯時,這就意味著學生在理解文本信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障礙,如果我不急于要求學生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圍繞這個問題設計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解答若干小問題的過程中,弄清故事中隱含的意思,最終一定能得到正確的答案。比如:先讓學生自己認真默讀本文第五小結,然后引導學生思考:Why does Zoom say,“Oh no. Its red light.” 在出示問題的過程中特別強調語氣“Oh no.”并通過語氣提示,給學生一定的暗示;或者換一種方式,由我和同學們一起來扮演課本中的Zip和Zoom兩個角色,在課堂中較真實地呈現(xiàn)課本中的情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隱含的信息,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他們懂交通規(guī)則?”
通過這次失敗的閱讀課教學,讓我明白了:在閱讀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現(xiàn)障礙的時候,教師不能要求學生簡單重復閱讀,甚至代替學生分析、思考,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而是根據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安排,采用鋪墊性或輔助性的教學活動,巧妙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文本信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