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民
摘 要: 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幼兒教育受到極大的重視,“從娃娃抓起”已成共識。對幼兒的教育將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家發(fā)展的進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大,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誤區(qū),這就是在管、教、導等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盲點。
關鍵詞: 家教;幼兒教育
一、神童方案等于拔苗助長
近年來,“應試教育”使人們對孩子的全面教育,轉移到主要是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才藝的培養(yǎng)。因此,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同小異的“神童方案”,辦起了英語班、美術班、鋼琴班等,這些都迎合了家長急功近利,望子成龍(鳳)的迫切心理,形成了不顧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身體發(fā)展狀況,迫使稚嫩的小手拿起沉重的筆,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能寫出幾個像樣的毛筆字,但不認識;能彈出悅耳動聽的曲子,但不會用這雙手拿筷子吃飯;能流利的用英語對話,但自己不會穿衣洗臉的“畸形兒”。
古人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家長的影響也很深。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由于受其影響,家長們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強迫年幼的孩子識字、學數(shù)學,唯恐孩子沒出息,成不了大才。對這些追求眼前成果的苦心父母來說,與其說他們在教育孩子,不如說他們在損害孩子,錯誤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為有害。蒙臺梭利說:“兒童自身具有發(fā)展能力,兒童的生長是內(nèi)在生命力的發(fā)展,兒童應在適應的環(huán)境中自然發(fā)展。”日本的高板敷也指出:“父母不應指示孩子做什么,而是應千方百計的讓孩子想做,自己只能起拉拉隊的作用?!爆F(xiàn)代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所倡導的是:一只眼口不齊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于該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就像一塊塊“木板“構成的桶,要想促進其發(fā)展,增大盛水量,在加長的同時,要注意“補短”,尤其要“補缺”,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稟賦和素質,采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教育,不要讓異想天開的“神童方案”所愚弄,避免拔苗助長。
二、棒打能出才子的誤區(qū)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個使用最多、議論最多的方法就是:“打”。關于“打”的效果,我國民間素有“棒打出孝子,慣養(yǎng)忤逆兒”,“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成禍害”的說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手段的進步,“打”的方法日益受到人們的非議,認為“打”的效果只是暫時的、表面的,它會給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始終堅持這樣兩個原則:一是孩子不懂事,必須時時教育、約束,即便嚴厲點也是為他好;二是孩子要聽大人的話,必須服從父母的意志,否則施以高壓手段,迫使孩子從命。如:一個孩子早晨起床后,嚷嚷今天不去幼兒園了,爸爸口氣堅定的說:“不去不行”。孩子軟磨硬纏,最終挨了兩巴掌,哭著進了幼兒園,可以想象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應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弄清楚原因后再做決斷。魯迅先生有這樣一段教子佳話,先生帶幼子海嬰赴宴,中間上了一道精美的圓子,一位先生給海嬰夾了一只,不料海嬰吃進去又吐出來。旁人私下議論海嬰家教不佳,沒有禮貌,而先生一聲不響地夾起海嬰吐出來的圓子放進嘴里,而后告訴大家這圓子是酸的,并附加了一句“孩子的事總是有理由的,”海嬰少挨了兩巴掌。
父母的縱容造成了孩子的挨打。當一個兩歲的孩子第一次用調(diào)侃的口吻稱呼”臭爸爸“時,其父除了驚訝、嬉笑外,不會去糾正他,而孩子對喊”臭爸爸“日成習慣時,其父這才用打來解決。
“打”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只能是暫時的,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孩子造成恐懼感,還能迫使孩子以撒謊的方式逃避挨打,久而久之,形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良品質?!按颉辈坏荒艹霾抛?,反而能把孩子打歪。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的過錯和不良行為,家長應循循善誘耐心地指導教育,千萬不要“十句話比不上一巴掌”。有句話說得好:打孩子是家長無能的表現(xiàn)。真理永遠掌握在家長手里,即使大人錯了,在孩子面前也要文過飾非,而順從的則是孩子,試想這樣能教育出人才嗎?”清.周亮工語可作為借鑒:人身如樹,這一點慈愛之心,便是根莖,由本及末,由干達枝,總是這一生意,偏估者不仁,傷殘者立稿。
三、嬌慣、溺愛的誤區(qū)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他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家長一味的嬌慣會給孩子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孩子的某些需要不可全面的滿足。但從實際來看,父母給孩子的愛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過分的溺愛、寵愛,過分的嬌慣。由于獨生子女的增多,這種嬌和寵也越來越多,主要是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吃高檔營養(yǎng)品,穿高檔名牌衣服,玩具越貴越好,給孩子養(yǎng)成一種挑吃、挑穿的不良習慣,在孩子看來,這些東西張嘴即來,伸手即得,并不愛惜。一旦得不到滿足,稍不隨心就大發(fā)脾氣。家人則眾星捧月似的來滿足他,這就使孩子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孤傲驕縱的習性。對孩子的嬌慣還表現(xiàn)在家長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遷就順從,孩子的話就是命令,不管刮風下雨,只要說上哪,家長就俯首帖耳地趕緊帶孩子去。稍不順心就使出慣用的法子——哭鬧,時間一長,孩子則任性、固執(zhí)。孩子年幼,一切起居生活需要成人的照顧,但這種照顧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有些家長卻不這樣,當孩子可以自己吃飯時還要喂他;自己能穿衣服時家長幫著他穿脫。這樣滋長了孩子的嬌氣和懶惰,孩子的某些需要,不是不可以滿足,是不可以一味的滿足,應適當?shù)臐M足。否則,就會像英國詩人哈代所說的:孩子初生時,大家譽為珍珠寶貝,稍長都夸做玉樹臨風,長成則為非作歹,終至于陳尸絞架。
四、 養(yǎng)不教、父之過
順其自然,樹大自然直。這種思想存在于一部分人心中,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管不問,任其發(fā)展,這樣的孩子大多是懶、散、野。其不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幼年時期尤為重要。有些家長只顧掙錢而不管孩子,也有些家長自顧自己玩樂而無暇顧及孩子,以至于發(fā)生一幕幕慘痛的悲劇。孩子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成長。家長的不良習慣,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試想一個粗野,整天打仗罵人的父母,能培養(yǎng)出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嗎?“昔孟母,擇鄰處”,說的就是選擇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更能說明孟母對其子的教育是多么的煞費苦心。還有“岳母刺字”的故事,都是教子的典范。古人尚能為教子付出極大的心血,難道今人就做不到嗎?當今社會,家長教子不但是權利更是應盡的義務。若把家教放在同家庭、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則為人父母,必會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既為人父母,又為人之楷模,更應教子有方。
幼兒是一張純潔的白紙,愿家長們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麗的圖畫;幼兒是一顆小樹苗,愿在家長的精心培育下,長成參天大樹;更愿天下父母在幼教問題上少走彎路,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