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清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改變,新課程理念促使教師們在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上發(fā)生了改變。在教學實踐中我有以下心得體會想與同行共勉。
1.了解新課程理念,備好課
在傳統(tǒng)的備課程式中,一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備“教學過程”,而過去的教材,“可教性”主要表現在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邏輯性上。因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注重因循教材內容的層次和順序實施分析,而對備學生、備課標、備教學資源思考不多。教師究竟該怎樣去備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呢?杜威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學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之中的個體?!苯處焸湔n要從教學思想、學科特點、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分化、學生的學法及體現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等方面進行思考。在課堂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設計中,應關注以下幾點:第一,本節(jié)課主要新知識學習目標怎樣實現;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第四,如何訓練、提高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第五,如何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即教師教學應該是一種情境的感染,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感悟,而不是一種教導。教學的結果,應該是一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應抓住重點和關鍵處創(chuàng)設情境。有了教與學的情境,就有了師生共同體驗和感悟的陣地,就有了師生思想與情感交流互動的載體,就有了師生活力展現的平臺。教材只是一個范例,只是一種教學的資源和平臺,課堂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應注重對教材的鉆研和把握,主要是領會其精神,注重其特點,而不是拘泥于層次和順序施教。
2.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驗活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很好方式,興趣小組活動除了可以舉辦拓展延伸課內所學的知識內容的專題講座外,還可以通過做化學趣味實驗、制作實驗教具、組織參觀、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展開。在小組活動中我盡量發(fā)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我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科技節(jié),化學晚會列為專項內容之一。在晚會上表演節(jié)目(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小游戲等)的都是化學興趣小組的成員。豐富多彩的晚會把學生帶入五光十色的化學世界,聽到“爆竹聲聲”,學生自然聯系到不純氫氣點燃時的爆鳴,看到“空瓶生煙”、“清水變色”,就急著想了解“這是什么變化?”……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還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學習§3—1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要求學生調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請問你們父母,在他們當學生時,這條河是不是像現在這樣臟?”又如學習§1—4燃燒和緩慢氧化時,課后布置學生到汽車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志,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火車。還開辟了“廚房中的化學”實驗課題,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里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干凈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比較食鹽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及限用廚房內的用品鑒別精鹽和堿面(NaHCO■)等。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3.正確評價學生,做好培優(yōu)補差工作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命體的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生命活動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饋。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fā)展的有效手段。但評價應注意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如果千篇一律則不但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反而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特別對于學困生更應給予恰當的評價。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評價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又重視結果性評價。
4.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
“多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學生能夠體驗到知識生成的過程。以往,教師總是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講解一個個知識點,以為這樣可以讓學生多聽一點,多知一點,多記一點,還生怕有疏漏的地方,生怕學生沒聽好、沒記好。所以處處不放心,處處要講一講,不留任何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探究。結果學生吃的總是“現成飯”,所有問題都事先被教師“解決”了,學生沒有機會去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要做到“少教多學”,就必須讓學生經歷體驗學習。教學不是一種恩賜行為,教師千萬不可將現成的知識果子摘下來,削皮切塊甚至榨成果汁,直接送到學生嘴里。例如,在學習“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這個內容時,教材上用磷做實驗,以前上課時,我都是將碳、硫不能代替磷的原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從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情況看,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后來,我將碳、硫、磷的實驗一起搬上講臺,讓學生直接觀察,從而體驗、探究碳、硫為何不能代替磷。這樣安排,教學效果顯著,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
5.多加練習,聯系實際,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只有在實際訓練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知識才能真正轉為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因此,解決好練習的問題,將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關鍵。為此,我在每部分知識講授之后,都精心設計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教師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面對全體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習題或試題在學科教學中是培養(yǎng)和檢測學生的記憶、思維、觀察、實驗、自學等能力的重要媒介。可是目前大量使用的限制性題目不具有培養(yǎng)和檢測學生高層次、多層次能力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限制了學生的活動和探究。為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尋找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的最佳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問題的背景盡可能地聯系化學現象和生產、生活實際,為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