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躍
摘 要: 本文基于新課改背景,緊密圍繞“素質教育要求”這一核心,重點探析了高中生化學素質與化學能力的培養(yǎng),以期增強高中化學教學效果,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素質教育 高中化學教學 化學素質 化學能力
二十世紀末,黨中央、國務院結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世紀的教育實踐,在開展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發(fā)起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對我國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精神是每一名教師的職責,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我們要在認真解讀“素質教育”核心理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素質與化學能力,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視角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并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一、“素質教育要求”探析
在教育界,素質與知識和技能是為兩個不同的概念。素質泛指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以及在兩者影響下所表露出的行為規(guī)范;而知識與技能僅代表了個人能力及其影響下的個人境界。誠然,知識和技能雖然會影響人的綜合素質,卻不是絕對的,評價一個人是否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除了知識與技能之外,還包括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另一個角度探析,即一個人的信仰。
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搞建設、促發(fā)展,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遵守法紀,維護公共環(huán)境,等等,國人的道德品質高尚,但空有余力而建設發(fā)展不得其法,即為具備素質而缺乏知識的直觀體現(xiàn);時至今日,中國的生產力位居世界前列,但僅從國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以及在埃及古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的兩個示例來看,國人素質低下,而這即是具備知識而缺乏素質的直觀體現(xiàn)。
那么,為什么在建國初期極度缺乏教育的狀況下國人的素質反而高尚,而今天國人的素質卻反而低下?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其關鍵在于信仰。建國初期全體中華兒女有著共同的信仰,而今天,我們的信仰缺失了,這正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更是“新課改”背景下的素質教育要求,是全體教育工作者需強化落實的共同職責。
二、素質教育要求視角下高中生化學素質的培養(yǎng)
在教學實踐中,化學素質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時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所應用的過程與方法,所表露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而在素質教育要求下,拋卻復雜而又繁瑣的理論,這些都建立在一個目標之上,即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信仰”——只有具備信仰,才能真正產生學習的動力,而只有在自身動力的驅使下,學生才能通過上述“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而真正具備化學素質。那么,對于高中化學教師而言,究竟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信仰”?又如何在已形成信仰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學而得其法”,進而形成化學素質呢?筆者認為,這需要我們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探究。
1.探究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信仰。嚴格來說,信仰與興趣是為不同的概念。首先,信仰是一種精神,是人們的榜樣和人生目標,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來源。而相對來說,興趣則極為單一,且一個人可具備多種興趣,其相互之間是并存的,進而,興趣更能代表一個人的愛好。顯而易見,在信仰與興趣的對照中,信仰更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那么,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當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信仰?筆者認為,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化學與人類世界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并將化學學習與學生的人生目標相融合,讓學生樹立強烈的學習意識。如《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利用》一課,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當今世界對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利用現(xiàn)狀,更要讓學生認識為何要發(fā)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認識到當今世界——尤其是中國資源的匱乏。進而,教師應利用每一課加強化學科學的效用闡釋,使學生真正認識“化學是認識和創(chuàng)造物質的科學”及“化學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等理論知識,從而樹立起強烈的學習意識。
2.探究如何讓學生“學而得其法”。在學生已具備化學信仰的前提下,他們的學習欲望是強烈的。然而當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遭遇挫折,或學習難以取得實效的時候,他們的精神會松懈,他們的信仰會消退,因此,教師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切實看到努力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意識。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實驗的目的是為探究未知,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某一課題。因此,要讓學生學而得其法,教師必須讓學生樹立兩種意識:第一,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化學難題,要懂得用實驗解決;第二,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并增強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理論與實踐中逐漸樹立化學信仰,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引導,最終形成化學素質。
三、素質教育要求視角下高中生化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達到上述化學信仰培養(yǎng)的基礎目標之后,對高中生化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變得更加容易。在學習實踐中,學生的化學能力主要針對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長期以來,這在我國教育界是一道最難攻克的課題。因為學有所用完全是學生行為,而善用與樂用則由學生的思維意識決定。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應用能力?筆者認為,教師需從不斷為學生布置課題開始,如讓學生清除水壺中的水垢,制作防止食鹽潮化箱,等等。長期堅持,學生會逐步形成學有所用的意識,而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在意識的促使下學生甚至會迫不及待地用實際應用檢驗所學知識,并逐漸形成化學能力。
四、結語
筆者的探究建立在“化學素質”與“化學能力”的兩個基礎目標之上,在論述中,改變了濫而老套的論述方法,用信仰闡釋素質教育要求,用落實素質教育要求達到上述目的,而據筆者的教學實踐證實,這樣的培養(yǎng)方法不僅是可行的,更是有效的。筆者期望能以本文對廣大同行起到一種參考與借鑒作用,并期望通過我們的探討交流,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進而推動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