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華
摘 要: 初中課堂往往會缺乏民主的課堂氣氛,學生不愿主動回答問題,害怕答錯,特別是學生起來答問時“卡殼”,導致對課堂發(fā)言失去勇氣和信心。因此,教師必須熱情地、千方百計為學生排憂解困,多方啟發(fā),因勢利導,使學生正確回答出自己提出的問題,讓他們走向成功,獲得成功感。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誘導啟發(fā) 因勢利導 化難為易
語文教學好比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很難把握自身作用的發(fā)揮,結果一堂課達不到預期效果?,F在中學課堂的情況大致是學生學段越高,課堂氣氛越沉悶。原因何在?主要是因為學生年齡大了,自尊心、羞愧感強了,恐懼心壓倒了發(fā)表欲,害怕說錯了,批評、挖苦、哄笑一齊壓來,無地自容。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們對課堂發(fā)言失去了勇氣和信心,說話結結巴巴,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即使有正確見解,也表達不清楚。
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產生除了與年齡特征有關外,主要與教師教學密切相關。平時教學缺乏民主的課堂氣氛,特別是叫了學生起來答問,“卡殼”了,在這一關鍵時刻,老師缺乏熱情的鼓勵、和藹的態(tài)度、機智的啟發(fā),而是生硬地否定,粗暴地指責,甚至嘲諷侮罵,在學生心里留下濃重陰影。這時,切忌“急”、“逼”、“替”。急,就是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使他們來不及思考和組織語言;逼,就是硬催死逼,不會換一個角度或者將問題淺化重新設問;替,就是一個接一個地換人,一下子叫起一大片學生,形同“變相體罰”,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產生不良后果。我們必須熱情地、千方百計為學生排憂解困,多方啟發(fā),使學生能正確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他們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幸福。
一、搭建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搭建的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引導學生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高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就要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是藝術與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fā)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自主獲取知識。
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fā)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密切聯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及啟發(fā)學生如何答問制約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分解難點,化難為易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走入了一些提問的誤區(qū)。不是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就是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比較復雜,要用較多的話才能回答清楚。學生要概括地說,一時又抓不住要領,組織不好語言;要詳細地說,又覺得啰唆。教師應該把這個過大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再問,這樣才不至于“卡殼”,難題就突破了。如《創(chuàng)造學思想錄》有這樣一段文字:
幼年時,不論講故事,還是做游戲,都在培養(yǎng)激發(fā)你的想象力。漸漸地你長大了,人們會說:“你已經長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夢想,要踏踏實實地把雙腳放在地上?!碑吋铀髡f:“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你長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夠繼續(xù)保持藝術家的靈性?!?/p>
如果提問學生:這一段寫了什么?學生也許會對這樣的問題無從下手,那么我們分開來問:本段三句話,各寫了什么內容?(句1是講人幼年時的想象力。句2是引用人們的話,從反面說。句3是引用名人名言,從正面說。)這樣正反對比,說明了什么?(突出保持想象力的重要性。)這時,我們就明確了本段所寫的內容,學生就能圓滿作答。
三、轉換角度,另辟蹊徑
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不能解答,教師可以引導他從另一個角度去想,使他產生豁然開朗之感。譬如提問文章的思想內容,學生答不出,就轉問結構,問思路,迂回地導出思想內容;解釋詞語答不出,就教學生找近義詞或者反義詞,還可以營造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揣摩詞義。提問難句的含義如果學生答不上,則可以從語法上分析,還可以結合具體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加深理解。
如上面那段文字,要求學生理解畢加索的那句名言,也許學生能理解,卻一下子難以表述,我們不妨轉換角度,提問“靈性”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成年后想象力會逐步喪失?“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為什么后來有的人沒能保持藝術家的靈性?“長大成人”是不是就一定會喪失想象力?這樣一步一步回答,最后組織語言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出于他們的好奇心,長大后要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明,就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樣想”。當然,情況不同,采用的方法就不同,這需要教師準確把握。
四、類比啟發(fā),觸類旁通
有時學生對所提的問題一時無法解答,教師可退一步從已學的知識中找出同類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會遷移,通過類比解決新問題。
如教《紫藤蘿瀑布》時,遇到“這里除了光彩,還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這一句,我問學生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手法的特點是什么。學生一時答不上,于是,我轉問:“《荷塘月色》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我曾經在講修辭時著重講過)學生通過對兩處的類比,就明白了這叫通感,是把一種感官所得到的感覺移到另一感官上。因此,遇到難題時可以這樣旁敲側擊,達到較好的效果。
五、肯定成績,步步引導
學生回答問題,有時說了幾句,但不準確,這時教師不能否定他,中止他,而要肯定他回答中正確的部分,哪怕是很細小的成績也要肯定,并逐步引導他。
如在教《藤野先生》時,我問:“為什么文章要先寫作者在東京的事,這與藤野先生有關嗎?”學生說:作者是先抑后揚。這樣的回答是不理想的,于是我開始引導他,并且不忘時時給予鼓勵與肯定:
師:是的,作者是想贊揚藤野先生,你再想想,作者在東京看到了“清國留學生”的哪些事?
生:白天賞櫻花,晚上學跳舞。
師:很好。那么作者對此流露出怎樣的感情?
生:失望、厭惡。
師:你說得很正確。你再思考:作者對東京失望之后,他又有了怎樣的想法?
生:他決定“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
師:對。于是他選擇了去仙臺,這是他離開東京去仙臺的原因,在仙臺,他有機會遇到了藤野先生,那么,寫在東京的經歷,對下文寫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
生:做鋪墊。
師:非常好,你把剛才說的歸納一下,表述出來就很完整了。
總之,只要是請學生回答問題,就不應輕率地使學生難堪,而要讓想方設法讓學生說話,正確解答。這樣,既使學生得到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又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敢于在課堂上發(fā)表意見。